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探究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2735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高中地理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载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政教育存在认识片面化、教学方法单一和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等问题。为此,结合地理教学实践,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行路径,以期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有益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地理;实施路径
  思政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成员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品德[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在新时期思政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思政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相一致[3]。中学地理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绝佳载体。若教师能善用这些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地理教学中,必将促成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了当前思政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教学实践探讨了课堂教学渗透思政教育的路径,以期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现状调查
  地理课程教学是渗透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而地理教师是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其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及实践必定会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笔者对中学地理教师实施思政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访谈19位在职高中地理教师,并在不同高中地理教师工作群发放问卷星(回收240份,其中有效問卷为234份,有效率为97.5%)。通过分析得知,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开展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思政教育的认识片面化
  统计结果显示,关注地理教学前沿和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15.4%;对地理思政教育非常了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教师占总数的85.3%;认为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对学生有帮助的教师占65.2%,但仍有26.5%的教师认为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不大,效果不明显。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都有一定了解,认为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与生活有关的地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培养相关品格。但是,教师对如何进行思政教育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不强,没有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缺乏明确的思政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2.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化
  思政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状况主要从地理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频度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仅有28.5%的教师经常开展思政教育,37.2%的教师偶尔开展,34.2%的教师很少或者从不开展。在教学方法上,73.9%的教师选择课堂讲授法,35.2%的教师选择小组讨论或辩论,24.5%的教师选择角色扮演法,22.9%的教师选择课外实习法。由此可见,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仍处于主导地位。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实际地理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较单一,易使思政教育知行分离。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思政教育多以宣讲、口号等形式进行。如在讲授“人口合理容量”这部分内容时,有些教师先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出相关概念,然后列举目前存在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以文本的形式告诉学生建立人口合理容量和树立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这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容易造成知行分离、地理育人的效果欠佳等问题。
  3.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缺失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政素养的发展水平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差异性,而且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隐性化特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真正的思政水平无法准确测量。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主要以学生的地理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德育方面的评价体系较少。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应考虑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程度、立德树人目标的体现、实际教学效果考核等多个方面,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如何建立、落实思政教育评价尚不明确。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路径
  1.深挖思政元素,构建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点的综合性学科,有关资源、环境、人口等知识与社会生活及时代发展紧密联系[4]。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四个方面[5]。而中学地理课程中有关资源、环境、人口、海洋权益等教学内容蕴含着这些思政教育元素,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关注和了解社会时事热点、国家建设发展以及乡土民情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和品格的构建,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着手,系统梳理地理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基于思政教育目标,设计教学情境,构建符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植被与环境”内容时,可通过创设“人工缔造的绿色奇迹——塞罕坝”的教学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塞罕坝林场的植被类型和特征,探究植被与当地环境特征的关系。教师可通过播放塞罕坝生态环境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此加强艰苦奋斗、奉献精神的培养教育,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案例1
其他文献
利用单台叠加谱比法(SSR)分析钟祥台记录的周边地区30个地震事件的垂直分量,得出与各个射线对应的Lg波尾波的Q_0值。结果表明,Q_0值的大小与构造活动强弱有关,在构造活动强烈的胡集-沙洋断裂、通城河断裂、天阳坪断裂、青峰断裂附近呈现出低值,约在130~200范围内变化;在远离断裂的区域,构造活动比较稳定,Q_0值达到600以上。
收集及处理尼泊尔境内的GPS连续观测站和中国藏南地区的GPS基准站数据,获得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3 a的GPS水平形变场.结果显示,尼泊尔地震的震后形变主要分布于尼泊尔北
三峡库区地表生态过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18年经重庆市科技局批准成立的重庆市级野外科学观测站,依托单位为重庆师范大学,是目前唯一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长期监测为主要任
期刊
提出采用滑动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方法进行长时间重力固体潮改正提取。采用61 d静态相对重力测量数据,利用滑动SSA方法将数据按连续时间段10 d、15 d、20 d、25 d、30 d、40 d和50 d分别分为52组、47组、42组、37组、32组、22组和12组进行重力固体潮改正提取实验。参考理论值分别选用CG-5重力仪自带软件计算结果(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高层建筑往往存在消防安全基础和抗火灾能力薄弱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高层建筑存在的消防问题,本文提出有效的防控思考,分析
利用CYGNSS(cyclon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采集的GNSS卫星反射信号,提出一种基于星载GNSS-R的水体分布探测方法。首先对CYGNSS低轨卫星星座采集的GNSS反射信号进行处理,获取地表反射率数据;再按0.01°×0.01°的空间分辨率将研究区划分为格网,剔除异常值和无效值后,利用区域均值算法重新计算各格网的反射率,并利用格网样本方差
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获得Pn震相准确到时,然后应用滑动时窗相关法获取sPn与Pn震相的走时差,通过该走时差测定台湾海峡M6.2地震震源深度为14.7 km,并对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对比本文计算结果与CAP方法的反演结果得出,本文研究方法更加方便、快捷、精确。
在中国长达1.84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有悬崖峭壁,也有滩涂低地,有平原和低缓的丘陵,也有高耸的山地。若要问中国海岸线上第-高峰是哪里,唯崂山莫属。崂山位于山东青岛市东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它紧临着大海,主峰名为巨峰,海拔1132.7米,其高度为我国海岸线之最。由于民间传说和道教名山的身份,加上海雾、云海常常氲绕在山间谷地,崂山也被称为“海上仙山”。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着悠久历史的它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
期刊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综合了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多媒体、网络以及并行处理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的最新发展成果.虚拟现实技术在当今医疗、教育、教学中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