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学者回家记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b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荐书:《回家记》
  作者:[美国]段义孚(著) 志丞(译)
  读书笔记:旻 生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系悬挂着该系著名学者的照片,其中有中国人不太熟悉,但享誉美国的华裔学者段义孚。照片中是年轻时的段义孚,他坐在大峡谷的悬崖边,双脚垂在峡谷的“云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段义孚确实身在人文地理学的云端。他一生荣获多种荣誉与奖项,包括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等。
  在美国的社会人文学界里,常常是黑人研究黑人问题,妇女研究妇女问题,中国人研究中国问题,只有白人研究everything(所有的问题)。段义孚虽是出生在天津的地道的华裔,但他研究的是贯通整个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20世纪的后20年,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界,无论是谁,不拜读他的书,就不能完全融入当时的人文地理学术话语。
  段义孚1930年生于天津,他们一家人离开中国是在1941年。除了后来从菲律宾飞往英国途中在上海短暂停留过一次以外,他就再也没回过这片土地。所以他对自己的身份、对自己真正的归属地产生了疑惑。甚至“我觉得自己在心理上与沙漠很亲近,甚至可以把它看做家园”。
  与老家的疏远还有语言的原因。后来无论是居住、学习还是任教,段义孚的生活都是在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度过的,这意味着在很长时间里再也没有接触过母语。他的两个兄弟也是在幼年就离开了中国,可是他们的夫人都是中国人,所以在家里他们说中文,或者中文夹杂着英文一起说。而段义孚一直单身,而且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先后住在明尼阿波利斯和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这两个华人社区很小的城市里。
  所以他的中文词汇和句子冒出来都是磕磕绊绊的,后来才能渐渐变得流畅而丰富起来。他说:“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支好长时间没用过的圆珠笔一样,必须要在纸上使劲划一划才能出油。”
  2005年夏天,段义孚收到北京一个建筑学会议的邀请,74岁的他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一次机会了,于是有了这次回归中国之行和这本《回家记》。
其他文献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同时也是极为基本的数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理应让学生先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原则,其后
初中体育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那是不可能的,学生一见到体育课就兴高采烈;但说学生喜欢体育课,又会发现学生到了体育课上又不会认真学习,常常是借机放松自己,结果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这一矛盾的背后是什么?有不少同行认为是学生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造成的。笔者一度也持这样的观点,但发现无论经过什么样的教学或者说是行为上的引领,学生基本上还是这一情形。这就促进笔者思考,而结论是:学生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