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涵:惟愿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be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的诗句《望大陆》无数次萦绕在高秉涵的耳边,唯有离家千里,思乡切切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出诗句中的悲苦和期盼。
  “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托马斯·卡莱尔的这句话被高秉涵反复吟咏。他一生所流的泪,所受的苦,魂牵梦绕的所在,是能够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带着老兵一起。
  于右任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他去世后,遗体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中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
  高秉涵知道,他以及他的很多战友,那些普普通通、在台湾期盼了大半辈子、思念故土的老兵,他们的毕生愿望,也不过是能望一眼大陆,回到家乡。很多老兵期盼一生,没能实现,山东菏泽籍台湾“老兵”高秉涵便将他们的骨灰一坛一坛地捧回大陆,让战友的骨灰掩埋在家乡的泥土中。
  那一声“娘”永不变
  “我是踩着尸体上船的。”逃难的记忆再次涌来——十多万人挤在厦门的沙滩上等船舰,13岁的高秉涵挤在人潮中,透过大人的肩膀缝隙望着海平面,最终来了两艘船,一艘船所装载的人最多不过一万,人群开始向船甲板上拥堵,疯了一般,船关门时,站在门口的人有的被切掉了胳膊,有的切掉了头,惨不忍睹,那些没有挤上船的兵們,举着枪朝船扫射,发泄被抛弃的怒火,一瞬间,甲板上血流成河。高秉涵躲在船的厕所里,里面挤了七八个人,“站的地方动都不能动啊,就是这样到台湾来了。”这是1949年,最后一艘开往台湾的登陆艇。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
  告别家乡是在挤上船的一年多之前,老家山东菏泽正处于国共两党的“拉锯区”。在这块被反复争夺的土地上,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儿子,“你的父亲是国民党。”
  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为了不让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也死于非命,决定将他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
  “我是半夜离开家乡的。”年仅13岁的高秉涵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别还不知意味着什么。他只记得,夜半时分,他被母亲拉着去了父亲的墓地,“母亲让我给父亲的墓碑磕头,我就跪在那里磕,第一个磕得不是那么深,再磕下去的时候,母亲就用手重重地摁了我的头,让我重重地磕下去,我的头都磕疼了。”从父亲的墓地回来,母亲又带着他去给祖母拜别——母亲并未将送儿子离开的消息告诉年迈的祖母,小小的高秉涵便在祖母所在的院落门口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头,然后和母亲悄然离开。
  故乡最难忘的是什么?高秉涵无数次面对过这个问题,他也无数次用同一个答案回答:娘!
  一句“娘”充满了浓浓的菏泽口音。“我13岁时离开家乡,在台湾生活了这么多年,家乡话几乎都忘完了,但这一声‘娘’我是永远也忘不掉的。”
  初到台湾,他随身带着一根棍子,孤苦伶仃一个人,忍饥挨饿,有时需要和恶狗抢吃的,他就用那棍去打狗。冷了饿了,被人欺负了,夜晚睡觉时,就会偷偷地在心里叫“娘!”
  想家了,憋屈了,偷偷地叫着不过瘾,他会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地叫:娘!
  “大年初一早晨,天不亮我就到山上去了,一个人。大声哭,对着淡水河口对着大陆痛哭一场。我平常不掉泪,掉泪是弱者,所以我不掉泪,我就大声叫。”叫娘,大声喊娘,一遍又一遍喊:“娘,我想你。”
  娘,是他在台湾的内心倚靠。能活着再看到娘,是他孤苦日子中的最大动力。
  在台北高秉涵家地下室的侧墙上,珍藏着母亲穿过的一件蓝色绸衣,衣襟胸口处有当年留下的一粒斑点,他舍不得洗,怕丢掉一根丝。
  “只要在家,我是每天,每天都到地下室用头顶顶我母亲穿过的那件衣服,这样等于生活在她怀里一样,我现在已经是80岁的人了,还是像小孩儿一样。”
  在高秉涵内心的某个角落,他永远停留在了13岁。
  老兵的共同命运:回不去的家乡
  从大陆逃难去台湾的老兵们,在台湾生活并不易。台湾本地人私底下以“老芋仔”的贬抑称呼。“老芋仔”和“老黑仔”发音相同,隐喻“猪仔”。由此可见,老兵当年从部队进入人海茫茫的台湾社会,所受的歧视对待。
  逃难,坐船,到台湾流浪,那些难捱的日子里,高秉涵几乎丢掉了身上所带的一切东西,唯有一张母亲给他的初中新生录取证明书没有丢,真是奇迹,仿佛是母亲在远方的护佑。靠着这张纸,高秉涵才有机会走向生活之路,考上台湾“国防管理学院”的法律系,刻苦攻读,终于在1963年毕业,成为了一名律师。
  彼时,政治气候处于严寒阶段,在那个两岸敌对的年代,台湾地区军民稍与大陆方面联系就有可能被冠以“匪谍罪”论处。有些老兵想跟老家通信,一是台湾当局禁止,二是大陆重新进行过行政区划,记忆中的地址已成历史,连只纸片字都传递不到朝思暮想的亲人手中,返乡探亲是难如上青天的奢求。那时,以严刑峻法禁止退伍军人返回大陆家乡,是国民党当局牢不可破的基本政策。
  1963年,高秉涵刚毕业,参加工作,随即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他接触到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审判一位偷渡回家的老兵,就是有名的“金门逃兵”案。
  那个“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一次在给母亲抓药时被强拉入伍,来到台湾,成为部队的一名士兵,十年过后,这个部队又从台湾调守金门。有时天气晴朗,隔着这样一条并不宽的金厦海峡,他甚至一眼就能看到他的家。这个士兵因思母心切,决定偷渡回家,他找来汽车轮胎,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一上岸,他就举手大喊:“我是从金门逃过来的,没带武器!”   没想到,由于海水回流,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一个星期后,这个因“想回家”而获罪的士兵就被处以极刑。这件事,曾让高秉涵彻夜未眠,他太理解那位老兵想家的心情。可是当时政治气候如此,他却无能为力。
  那些年,高秉涵一次次站在金门岛,眺望海峡对岸。
  “那时候,我真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只海鸟,飞过大海回家。”他曾经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年8月,他前往西班牙趁出席学术会议之机,他写了家信,信的地址和收信人是“山东菏泽,西北35里路,小高庄;宋书玉。”
  那次会议有大陆代表与会,高秉涵想请他们转交又不敢。“当时台湾当局要求我们‘六不’,不接触,不交流,不拍照……而且一起出去的人要你监视我,我监视你。”高秉涵回忆说。后来,这封信委托同学经由英国、美国,寄到老家。
  他在信中写道:“娘,这么几十年,我还有毅力活着,就是为了最后能见你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来。”
  遗憾的是,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前,宋书玉已经逝世。第二年,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他的大姐高秉洁在给他的信中说:“母亲是睁着眼睛走的,她虽然睁着眼睛,但最后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
  1982年1月,曾经流落台湾后来移民阿根廷的菏泽籍老乡卞永兰回菏泽探亲,返程时特意绕道台湾,留下了一大箱家乡的土特产和菏泽泥土。全台湾的菏泽人都来了,身为律师的高秉涵主持分配,一家一个烧饼、3个耿饼、山楂和红枣各五粒、一调羹泥土,因高秉涵执行分配辛苦,分得两调羹泥土。一切都在大家注视下小心谨慎地进行,可还是发生了意外——
  有一位老兵因为已到风烛残年,不小心将分得的泥土全撒在地上!他跪在地上用手扒拉,眼泪吧嗒吧嗒掉在了泥土里……
  高秉涵把自己分得的两调羹土小心翼翼地拿回家,离乡32年后,他第一次“品”到了家乡的味道。“我把一调羹家乡的泥土放到银行保险箱,另一调羹用白开水冲了,把它分成两天喝完。喝了以后,还不舍得咽下去,像品茶一样,叫它多待在嘴里一会儿……”讲起往事,高秉涵有点哽咽。“水是从我嘴里面进去了,但是一刹那之间又从我眼里出来了。”
  在他家冰箱里,至今还放着那位老乡带给他的家乡小吃,一包山东的芝麻糖和一包袋装的胡辣汤。他舍不得吃,孩子不愿意吃,都已经硬结成块了。
  1984年,高秉涵冒险只身前往香港,见到了已经辨认不出模样的两个姐姐和弟弟。弟弟告诉他,母亲去世后,在她枕头底下有两件东西,一个是高秉涵幼年的照片,一个是为他做过的棉袄。当年给高秉涵做这件小棉袄时,母亲常哼唱一首《寒衣曲》。“冷风兮兮,冷雨凄凄,流浪的人儿需寒衣…… ”衣还在,人已去。
  与此同时,政治气候在逐渐改变,一群群逐渐进入垂暮之年的国民党老兵,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澎湃汹涌的想家心绪,受当年走街头抗争路线的民进党党员启发,这些一辈子忠于国民党当局的老兵,也模仿民进党群众,不断通过街头示威抗议、议会陈情、媒体喊话等等途径,向当时的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强烈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老家,与亲人团聚,落叶归根。
  1987年5月,由于大批“荣民弟兄”聚集在“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门口,并且和辅导会的安全警卫人员发生肢体冲撞。重病缠身的蒋经国在病榻上听闻此事,对“辅导会主委”张国英的临场处置頗为不满。蒋经国自忖无法再以任何理由禁锢人民回家的大门,于是宣布“荣民弟兄”可以探亲的名义,返回大陆老家。
  台湾媒体记载,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当天预定上午9时开始登记,凌晨就人山人海,几乎冲破大门,办妥手续的多达1300多人。12月,第一批探亲老兵终于踏上返乡路。台湾红十字会为办理老兵返乡作业,准备了10万份申请表格,在短短的半个月之内就被索取一空。
  1991年5月1日,高秉涵终于等到回家的时刻。他转经香港,乘飞机到郑州,包了一辆面包车直奔菏泽。下了车他就痛哭起来,一直哭了很长时间。终于到了自己日思夜梦的村子,他却不敢进去了,激动得心脏都要跳出来了。故土的芬芳,终于由梦境成为了现实。他跪在母亲的墓前,痛哭流涕,久久站不起来。
  带老兵回家
  相隔了近半个世纪,高秉涵还可以回到家乡,闻到故土的芬芳。可是他也知道,有很多老兵,还没来得及等到这一天,就去世了。他们的骨灰,飘零在那片海岛上,相比它们,高秉涵是幸运的。
  在台湾,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这里的人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因为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也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
  对高秉涵来说,会里的每一个同乡都是他的父兄、母姐。他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着想要回家的同乡一道返乡,“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
  高秉涵清楚地知道,对那些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这条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高秉涵说:“对于这些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回家,就是天大的事。”正因为如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同乡们完成他们回家的心愿。而许多菏泽同乡,也安心地将自己人生最后的愿望交到他的手上。
  从1992年开始,他把这些故人的骨灰从台湾各地公墓一个个接回,有一次遇到大台风下不了山,他抱着骨灰在公墓四面漏风的亭子里蹲一夜,第二天被直升机救回。他不怕,他觉得战友会护佑他,“没事,真有鬼,他会帮我打”。
  对这个身高175厘米、体重却只有44公斤的老人来说,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些骨灰坛由青白色大理石制成,每一个都重达10公斤。为了不出差错,高秉涵一个人一次最多只能往回带两坛。
  把骨灰从台北带回山东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这些被密封起来的骨灰坛,常常被误认有“藏毒的嫌疑”,高秉涵必须通过繁琐复杂的安检程序。并且,因为害怕骨灰坛摔碎,他从来不敢托运。即便带上飞机,他也只能小心地抱着,生怕空乘人员和周围的乘客发现。后来,由于他往来次数比较多,安检人员都认识他了。
  送了多少坛骨灰回家了?他没仔细统计过,趁着他还能走得动,他就要一坛一坛往回送,他记得老兵们的嘱托。
  他也曾去厦门找过那位“金门逃兵”的母亲,他想找到她,他给她养老送终,可是,他一直没有找到。
  年复一年,他往来奔波于台湾和大陆之间,也有不认识的老兵托付他,他一样应承着,带他们的骨灰回家,让他们与家乡的泥土在一起。落叶归根的期盼,他懂得。
  2013年,他站在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的领奖台上,背景画面是金色的玉米,仿佛家乡秋天的景色。往事如同蒙太奇一般在他眼前闪现——
  他记忆深处的家乡,有“白马尿、节节草、牛舌头草”,有大豆、麦子、高粱、谷子,还有“一黄一白两种颜色,快下霜的时候开花”的棉花,还有他一直记得很清楚的“额头上有一道白线,名叫‘花脸儿’的黑狗,“当年,我和母亲最后离开老家时,我向前走,它一路跟着我,我怕它走丢,就捡起地上的土块撵它回去,它呜咽着走了,我再也没见到过它,从那以后,我一到晚上,听到狗叫,我就想哭……”
  浓浓的乡愁依旧。
  每年,高秉涵回大陆最少两次,一次是春天,一次是秋天。春天是作为儿子,回来祭奠自己的父母;而秋天,则是以台湾中华孔子圣道会会长的身份到曲阜参加祭孔大典。
  “大一统理念早已深植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如今,我垂垂老矣,唯恐在有生之年,犹如南宋诗人陆游一样,感受到‘但悲不见九州同’之憾,所以我要及时表达我的心声。”这是高秉涵在一次参加祭孔大典精心准备的发言稿中的一段,“虽然我的心声并非高论,但却是我酷爱家国的肺腑之言,也是我这一代历经苦难的中国人,为求大一统的早日实现,所发出的最后的殷切期盼和良心呐喊。”让他们那一代人的乡愁把海峡填满吧,让以后回家的人路不再远。
  责任编辑 华南
其他文献
近日,美国政府禁止企业向与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計算机天河二号有关的中国设施出口技术,这对英特尔和其他硬件供应商来说是一个打击,给中美两国之间的一系列科技争端再添一项。
期刊
今年,是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逝世40周年。每天清晨,在北京市东城区景泰桥下,一个简易搭建的棚子里,都有一群年轻人在忙碌着,他们是时传祥青年班的工人们。他们起早贪黑,所有的脏活、累活、苦活都干。然而,队里很多小伙儿都还是单身,姑娘家都嫌拖粪不体面,他们找对象难。(4月12日《工人日报》)  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光荣的,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一人脏换来万人
期刊
由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杂·单增曲扎率领的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于4月7日至11日展开访美行程,先后在旧金山和休斯敦与美国国会议员、学术机构和社会各界代表进行了会谈和广泛交流,全面介绍西藏自治區成立5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就对方关心的问题解惑释疑,受到广泛欢迎与赞赏。
期刊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国开行获批的深化改革方案,不同于2008年方案强调商业化转型,而是明确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一定程度回归政策性。在全球经济复苏依旧缓慢的当下,在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今天,决策层明确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定位,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非常低调的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胡怀邦一时成为新闻热点人物。  此次国开行深化改革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经济
期刊
邓紫棋没有出现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2015巅峰会,今年的《我是歌手》不是结束了吗,怎么这个“巅峰会”才更像高潮?产生这个错觉就对了,因为这正是电视台最想要的效果。  很少有一档综艺节目,在全部赛程结束之后举办的后续活动,还有如此高的关注人气,当本季《我是歌手》拉上帷幕后,想要博得观众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很简单,八个字就够了,“你不换歌,我们换人!”——总导演洪涛在微博上的八个字,掀起了舆论的洪
期刊
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2014年,陕西省神木县公安局新一届党委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公安局的正确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社会矛盾集中突显的严峻形势,全体民警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用忠诚、辛劳、智慧和汗水,为神木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呈现出“十大亮点”。  亮点一:强势维稳,服务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反恐防暴重点突出。该局在全市率先购置空天地一体化指挥车、运兵车、防
期刊
近日,微博上一则“司法局长‘叫板’浙江环保厅”的事件,引发公众关注。事件源于海宁市司法局局长金中一对钱塘江水质在微博上的一次“随手拍”。在网上公开“叫板”,金中一的目的,并不是想让对方难堪,他更想观察部分政务微博对危机的应变能力。金中一还以“什么思路,什么工作套路!”批评浙江省环保厅官微。(4月10日《新京报》)  这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场景,在职官员公开叫板浙江环保厅,并对回应进行了针对性的质疑,正
期刊
一袭紫色长裙,微红的卷發,当李修平出现在鼓楼西剧场时,现场观众将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送给了她。这是一场名为“让爱的分贝更响亮”的公益朗诵会,表演者全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和电台主播。正是在这样一场公益演出中,刚刚从《新闻联播》主播位置上退下来的李修平,第一次以全新的亲切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爱的分贝”是一个救助听障儿童的公益组织,李修平从2012年组织成立之初就加入了进来,如今的身份已经是组织的副
期刊
茉莉园小区位于京城西北郊的百望山附近,距离北京市中心约30公里。较之喧闹的市区,这里的环境幽静,空气也格外新鲜。  马戎先生一身休闲服,在房间里踱着步。或许是因为起得太早,他看起来仍有些疲惫。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他的脸上一副沧桑模样,头发也开始显出灰白的颜色。他出生于1950年,已过花甲之龄。  但这位长年致力于民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家,仍然对新闻时事保持了习惯性的关注。“呼格吉勒图案轰动全国,
期刊
稀疏的银发,连睫毛也被岁月染得雪白。温和充满书卷气息的面孔,清瘦“娇小”的身体,不疾不徐、温软的南方普通话。这就是儒雅的行吟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称自己“这一生很不幸”,前半生遭遇了两个战争,第一次是中日战争,第二次就是内战。这个痛苦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的,是小我的也是大我的,由不得你作主,不得不经历。国家不幸诗家幸。因为战争离开故乡,余光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乡愁》。  从此,余光中被冠以“乡愁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