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诊疗指南》推荐意见

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e31415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PBC在亚太地区的流行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对此,亚太肝病学会邀请了多位知名肝病学家和方法学家共同制定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诊疗指南》。PBC常见于中年女性,主要疾病特点为血清学胆汁淤积性指标升高、PBC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以及组织学显示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熊去氧胆酸13~15 mg·kgn -1·dn -1是所有PB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而二线治疗药物(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奥贝胆酸或布地奈德)可用于治疗对熊去氧胆酸单药应答不佳的患者。取得良好生化应答的PBC患者预后良好,但诊断较晚或应答不佳的患者仍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终末期肝病PBC患者仍需肝移植治疗。n
其他文献
我国2019年版指南n [1]在推荐意见8中写道: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有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家族史且年龄> 30岁者,建议抗病毒治疗。意即ALT正常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须同时兼备年龄和家族史才推荐抗病毒治疗。但国际上主要乙肝指南n [2,3,4,5,6,7,8,9]均推荐:ALT正常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只要符合年龄或家族史其中一项,即推荐抗病毒治疗。说明毋
根据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诊治实际需求,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特制订此专家意见,建议在人群中扩大HBsAg筛查并采用高灵敏HBV DNA检测方法,降低启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丙氨酸转氨酶阈值,积极治疗有疾病进展风险和“不确定期”患者,在经治低病毒血症患者中换用、加用或联用抗病毒药物。“,”To meet the unmet medical needs and better reflect the new clinical evidenc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肝内胆汁淤积症是指由于肝实质细胞和/或肝内胆管疾病引起胆汁合成缺陷、排泌异常,以及胆管中胆汁流动的机械性或功能性障碍,继而使得胆汁成分入血所致的临床症候群,常见于胆汁淤积性肝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以及遗传代谢相关胆汁淤积等。近年来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治资料有了进一步积累,为将更新的诊疗依据提供给广大肝病医务工作者,特组织专家在2015年《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基础上进行共识更新,旨在为临床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is a clinic
终末期肝病(ESLD)发生和发展中,感染可以诱发或加重ESLD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亦是ESLD发展过程中最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ESLD合并感染的规范诊疗需求迫切,2018年7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了我国第一部《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基于2018年至今的循证医学数据及治疗方案,进行本次修订。本共识旨在指导并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ESLD合并感染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End-stage liver disease (ESLD) is a life-threatening clinical
本文简要介绍《美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治疗流程:2021年修订》提出的推荐意见。
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预后差,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而抗真菌药物又多在肝脏代谢,毒副作用大,临床诊治困难。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根据重症肝病患者的特点,形成专家共识,以供医务人员在制定重症肝病合并IFI诊治决策时参考。“,”The prognosis of severe liver disease combined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 is poor, and the clinical man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