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教授”毕生绘制中华民族“体质地图”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连斌教授,今年73岁,他的“教室”或“实验室”大多在室外,人称“乡野教授”。他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近40年,获得了超过6万人的400多万个有效体质数据,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民族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勾画出了一幅详尽的民族“体质地图”。
   2020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上,郑连斌获得了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
  毕业论文初涉研究
   1981年,郑连斌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老师给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蒙族与达斡尔族ABO血型调查》,呼和浩特达斡尔族人数较少,居住分散,郑连斌通过学校里几位达斡尔族老师顺藤摸瓜地找,再一户一户地敲门,一家家测量。学位论文交上去,老师给了很高的评价,这一次毕业论文的训练对于后来郑连斌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毕业后,郑连斌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1997年,他调到了天津师范大学。
   在内蒙古师大刚留校时,郑连斌在学校讲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但我国医学院校是研究人体生理学的主力,地方师范院校生理学研究力量很薄弱,几乎没有科研条件。
   一天,郑连斌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中国八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书中收录了对云南省境内八个民族的体质形态所作的初步调查数据研究,还介绍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他觉得,这些内容就是他想做的。当时中国的体质人类学都零零散散,不成体系。1980年初,一些发达国家对本国民族体质测量已经完成,中国才刚刚起步,当时,中科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办了一个人体测量培训班,从全国医学院校招了一批老师,其中就有内蒙古医学院解剖调研室的朱钦先生。
  上门找研究专家
  “我打聽到朱钦先生的家庭住址,就去敲门了。”打开门后的朱钦听了郑连斌的来意,热情地接待了他。后来,郑连斌在新华书店看到《人体测量手册》,如获至宝,买下仔细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朱钦先生请教。随后郑连斌在内蒙古师大组建团队,走出了中国民族体质研究的第一步。
   后来,郑连斌又参加了朱钦先生主持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参与了国家级的科研项目,郑连斌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眼界宽了,胆子也大了起来。1996年9月,郑连斌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批准。如今,郑连斌共主持了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还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的一个课题。
  “没想到会这么苦”
   生命科学学院张兴华老师曾经是郑连斌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下来继续和老师一起搞科研。他说:“有心理准备,知道会很苦,但没想到会这么苦。”
   郑连斌团队曾经在大街上拉上写有“人体测量、免费测量”字样的横幅,结果被城管怀疑是卖假药的带走了。
   有一年,郑连斌团队去西藏墨脱的路上遇到了塌方,村里来信说等待测量的村民已经基本到位。如果等修好路再走不一定什么时候能到村里,郑连斌决定弃车,翻越巨石,走路进村。旁边就是奔涌的雅鲁藏布江,好几个女同学吓哭了,郑连斌前边探路。在徒步行走近两个小时后,团队赶到了目的地,片刻未休,立即开始工作。
   连年的奔波导致了他的右腿关节损伤过度,夜里睡觉的时候,平躺、侧躺,都躲不过关节里的“酸胀”。2017年郑连斌腿疾加重后,野外调查的时候,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走在第一个了,得在队伍中间走。其实郑连斌已经退休了,但是他还舍不得离开。
   截至目前,郑连斌团队已经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民族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勾画出了一幅详尽的民族“体质地图”。
  (据澎湃新闻)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中产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第一”。沧海拾珠,重温这些“第一”,从不同侧面,人们能更真切地认识、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中显现的伟大创造性。  朱德:中共党史上的第一个秘密党员   谁是中共党史上的第一个秘密党员呢?答案很令人意外,是从旧军阀阵营中走过来,后历任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朱老总,他也是我党隐蔽战线最早的“卧底英雄”。朱德曾考入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
期刊
荷兰法律规定儿童4岁就可以念小学,最晚不能晚于5岁。荷兰小学一、二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学前班,学生年龄在4至6岁之间。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系鞋带是个挑战。它需要手眼协调,是精细的技术活儿。老师没有太多时间教孩子系鞋带,这个本事需要父母带着孩子反复练习来掌握。如果孩子能够自己系鞋带,有的学校的老师就会发给他一个系鞋带证书,证明他掌握了人生旅途上第一个重要本领。这个证书没有固定格式,通常是老师从网上下载
期刊
1889年,德国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率领舰队访问中国,他们把军舰停在距天津大沽口20里以外的海面上。阿尔弗雷德乘小船上岸拜访了李鸿章,他邀请李鸿章去参观他们的先进军舰。   到了约定好的这一天,李鸿章来到大沽口准备乘船前往,可这时天气却突然变化,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大浪掀得比船板还高。阿尔弗雷德留下来的德国翻译官指着海边的礁石劝阻李鸿章说:“这么大的浪,连石头都会被拍碎,更别说你们的木船了,还是改天
期刊
谢坚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广东珠海市外伶仃岛邮政所的一名普通投递员。1988年,他从通信兵退伍后带着一套衣服就进入这个邮政所,扎根边防海岛,32年如一日,视海岛为家,一心一意为驻岛军民服务。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700多年前,爱国诗人文天祥被俘路过伶仃洋,抒写了此地的险恶和内心的孤苦。32年前的外伶仃岛,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个人,一个岛,一个邮政所,时间一久,那个
期刊
在儿子鲁鲁自创的笑话中,很多是关于吃的。还有很多经典对话,也是关于吃的。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硬要拔高,追求所谓的意义,那语言中的原始活力可能就会被扼杀。   事实上,鲁鲁最早学写作文,从一年级的写话开始,每次写的全是吃——“今天我吃了汉堡。很好吃。”“今天我吃了蛋糕,很好吃。”“今天我吃了……”就這些!有意义吗?似乎没有。但一年级的孩子,你如果非要让他写什么“有意义”的话题,那就不是人话了,因为
期刊
执教国家队期间,陆元盛曾培养出丁松、王楠、张怡宁等乒乓球国手。2005年卸任中国女乒主教练后,陆元盛的心一直没有离开乒乓球场,不论是指导年轻球员、业余爱好者,还是向群众推广乒乓球运动,他忙得不亦乐乎,希望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乒乓球运动的快乐。   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被誉为乒乓球冠军的摇篮,这里也是当年陆元盛带领中国女乒常来集训的地方。退休后,陆元盛偶尔还会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看到年轻运动
期刊
一天,我带7岁的儿子去上空手道辅导课。我们在开课前20分钟就到達了空手道训练馆。我这样做是想让儿子认识并记住这三种人:早到的人、准时的人和迟到的人。   我对他说:“有这样三种人,第一种是像我们一样早到的人,第二种是……”儿子抢着说道:“迟到的人。”“是的,”我说,“那么,第三种是什么人?”“没有来的人!”他大声答道。   我觉得,他的随口一答,比我想教给他的更加深刻。我意识到,即使迟到了,只要来
期刊
金庸先生曾写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古城西安的手部极限运动玩家“90后”小伙夏焱,拥有8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每项纪录都以“快”著称,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快手王”。目前,他双手破解华容道吉尼斯世界纪录为8.468秒。   普通玩家,如果未经长期训练,即便将棋盘、解法全都烂熟于心,走完全程,也得20到30秒。   夏焱还有更厉害的两项华容道世界纪录——单手解华容道世界纪录,13.68秒;
期刊
英國诺丁汉有家百年服装店,店里贴了一张告示:“本店有百年历史,曾经取悦过、也得罪过不少客人。我们曾被人帮助过,赞誉过,议论过,诽谤过,中伤过,抢劫过,欺骗过。我们这个店能经营到现在唯一的理由是:我们想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  店如人生。昨天,我们品尝过酸甜苦辣。由此推断,明天也不会一帆风顺。可我们依然热爱明天,因为明天是神秘的。想想还有那么多明天可以拥有,便会珍惜这“珍贵的人间”。  (摘自《今
期刊
东部战区陆军官方微信号“人民前线”发表题为《新年练兵,火炎焱燚!》的文章,报道了多支部队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报道中,出现了第73集团军某重型合成旅装备新型“红旗”-17防空导弹的画面。“红旗”-17防空导弹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野战机动防空系统之一,当之无愧的陆军核心防空装备。   要介绍“红旗”-17A,就不能不先提它的基本型,采用履带式野战底盘的“红旗”-17中近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据外媒分析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