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分析
刘建民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回顾30年来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路,既有坦途,也有坎坷,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们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汲取这些经验与教训,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20多年后,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了空前的泥潭。再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的改革是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没有什么模式可借鉴,因此我们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从1979年至2009年共30年时间。
1.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正式起步。全会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束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这其中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把改革开放放在重要位置上。邓小平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指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要抓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十二大报告提出,要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按照上述方针,这个时期的改革和开放的主要举措有: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农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更适合农业发展的责任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制,它的出现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争论。对此,邓小平给予了公开的支持。1980年9月,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下发了75号文件。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5年发出了5个一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了它业已中断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后来又建立了公司制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1979年7月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阶段(1984-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起,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为适应这种转变,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把社会主义经济界定为商品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在认识上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为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概括。首次明确放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将市场置于新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心环节,这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越来越大。认识的提高又反作用实践,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阶段(1989-1991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春天的“政治风波”之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反复。1989年6月之后,报刊上陆续出现批判“市场取向”、“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文章。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就是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第三阶段虽然存在一些争论,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未停止。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供需失衡,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础工业和基础与加32212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流通秩序混乱等等。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重点解决以上问题,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治理整顿的三年,国家有效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使过热的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
2.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决议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人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巡视南方时发表了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重要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框架设计,在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上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3.以完善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党中央总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白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继续完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转轨,市场已开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们在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通过深化改革去解决。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经验教训
1.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首要位置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人民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
实践证明,当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当百姓能更多地获得实惠时,人们就能更自觉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经济社会建设中去,从而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无尽动力。
2.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然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在改革推进的方法上,也是这样。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实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整体推进,先易后难,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从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比较成功。但是,它同样有其局限性。而且,我们也不能认为或断定激进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切有待更长时期的实践去检验。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制度变迁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选择也可能不同。
3.要防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四个阶段。1997年之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2轮扩张期。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23:1,2006年为3.28:1,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
(2)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到2005年底,我国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8645元,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而最低的新疆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7990元。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而且落后地区的收入差距要大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
(3)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2007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约6倍。
(4)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在我们的社会各阶层中,既存在一批高收入群体,又有大量的下岗人员、无业人员。在私营企业中,业主的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79倍。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虽然有许多种,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低、收入分配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多数居民虽然有强烈的需求冲动,但是没有购买力,无法形成有效需求。收入差距的拉大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而且随着我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政策的实施,这种收入差距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4.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例如,机构改革越改越臃肿。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刘建民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回顾30年来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路,既有坦途,也有坎坷,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们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汲取这些经验与教训,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20多年后,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了空前的泥潭。再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的改革是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没有什么模式可借鉴,因此我们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从1979年至2009年共30年时间。
1.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正式起步。全会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束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这其中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把改革开放放在重要位置上。邓小平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指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要抓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十二大报告提出,要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按照上述方针,这个时期的改革和开放的主要举措有: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农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更适合农业发展的责任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制,它的出现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争论。对此,邓小平给予了公开的支持。1980年9月,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下发了75号文件。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5年发出了5个一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了它业已中断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后来又建立了公司制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1979年7月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阶段(1984-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起,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为适应这种转变,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把社会主义经济界定为商品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在认识上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为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概括。首次明确放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将市场置于新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心环节,这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越来越大。认识的提高又反作用实践,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阶段(1989-1991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春天的“政治风波”之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反复。1989年6月之后,报刊上陆续出现批判“市场取向”、“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文章。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就是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第三阶段虽然存在一些争论,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未停止。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供需失衡,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础工业和基础与加32212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流通秩序混乱等等。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重点解决以上问题,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治理整顿的三年,国家有效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使过热的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
2.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决议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人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巡视南方时发表了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重要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框架设计,在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上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3.以完善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党中央总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白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继续完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转轨,市场已开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们在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通过深化改革去解决。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经验教训
1.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首要位置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人民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
实践证明,当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当百姓能更多地获得实惠时,人们就能更自觉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经济社会建设中去,从而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无尽动力。
2.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然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在改革推进的方法上,也是这样。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实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整体推进,先易后难,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从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比较成功。但是,它同样有其局限性。而且,我们也不能认为或断定激进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切有待更长时期的实践去检验。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制度变迁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选择也可能不同。
3.要防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四个阶段。1997年之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2轮扩张期。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23:1,2006年为3.28:1,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
(2)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到2005年底,我国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8645元,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而最低的新疆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7990元。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而且落后地区的收入差距要大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
(3)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2007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约6倍。
(4)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在我们的社会各阶层中,既存在一批高收入群体,又有大量的下岗人员、无业人员。在私营企业中,业主的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79倍。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虽然有许多种,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低、收入分配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多数居民虽然有强烈的需求冲动,但是没有购买力,无法形成有效需求。收入差距的拉大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而且随着我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政策的实施,这种收入差距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4.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例如,机构改革越改越臃肿。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