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源与流的研究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面对全体学生,使其能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探索中学化学教学中源与流的问题,对提高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参考。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误区;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114-03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面对全体学生,使其能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松愉快地去认识丰富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及其变化的奥秘。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要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产、科学研究,同时也知道化学可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缺乏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教师晋职晋升的评价单纯靠所谓的成绩等因素,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着本末倒置的问题。
  1 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教法选择不切合实际
  基础教育改革将探究式教学法作为突破口,目的在于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遵循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对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质理解不到位,只注意到探究式教学法的套路做法,“搭花架子”,而忽略了学校、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差异,从而影响了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必须符合化学科学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而且还应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口、脑、手得到锻炼,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定向思维。
  条件比较好的中学,学生学习有网络,教师备课、辅导有网络,有些实验可以网上进行,教学效果很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山,除了文山州第一中学等学校教学条件稍微好一点,绝大多数农村中学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很差,加上历史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实事求是,不能“搭花架子”。如,根据文山地区植物资源丰富、实验材料易得的特点,考虑从身边获得实验材料,通过方法创新,采用微型实验、替代实验,可以做到人人都能参与实验。不但解决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人人都有机会亲自动手,学生兴趣盎然,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1.2 评价方式单一
  对学生的评价只有分数,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特别是初中启蒙化学,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多元化。云南省中考制度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初中化学实行会考与各地州升学考核各按一定的权重(3∶7或4∶6)来录取学生这是一个创新,值得肯定。会考考哪些?考核到什么程度?各地州统考又考哪些?考核到什么程度?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评价方法?能否借鉴国内其它省市的做法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1.3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本源与支流认识模糊
  传授基本知识、基础理论、训练基本操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给智慧、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化学意识;创新、竞争、适应社会;教会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学会交流与合作等是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本源。但中学化学教学中忽略本源、重视分数的题海战术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
  1.4 中学化学教材多而杂
  现在的中学化学教材,版本较多,而且编排多显混乱,很不符合现在学生阅读的要求。各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环境等差异较大,教材普适性较差,各地区、各学校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认真整合再开发使用才行。
  2 尊本溯源 提高质量
  2.1 精心设计,使用教学案方法教学
  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根据学校实际,写出各自的教案、学案,然后教研组再集体备课,教师们再次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在各自的教学案的基础上,形成公共教学案。
  上课之前,教师把教案、学案同时发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预习,带着问题学习听课。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教案、学案,指导学习和复习。教研组再进行总结、完善、提高。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整合教材、再次开发教材,再通过探究教学的开展,达到了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整合和发挥教师整体优势,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的目的,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值得进一步总结。云南文山州各州县近年来推广使用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文山州近几年的中考、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2.2 探究式教学法的科学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确实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必须科学应用,不能只搭“花架子”,要用多种手段、方法创设场景。如,展示文山特有的植物标本、矿物标本、动物标本,创设良好的学生可认知的情景,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姿的大千世界的奥秘,做好兴趣盎然的演示实验等,把初中化学绪言课上成学习化学的“战斗动员课”、保护环境的“战斗宣言书”,使学生“爱”化学。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独立探究 。如,文山州部分木制的电线杆,为什么要用火燎烤一下树皮(碳的稳定性)?以特色、创新性实验创设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备生活用具和物品来上课。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探索的科学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如: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后提出问题:植物的汁液可以作指示剂吗?首先,提出假设(猜想):A 植物的汁液都可以作指示剂;B 植物的汁液都不能作指示剂;C 植物的汁液有的能作指示剂,有的不能作指示剂。   其次,验证假设(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1)牵牛花花瓣汁、 胡萝卜汁、紫萝卜汁、月季花瓣汁,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或加入一定量的石灰、二氧化硅、丙酮混研、过滤。(2)用纱布将浸出的汁液过滤,得到指示剂。(3)试验这四种植物的汁液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见表1,作好记录。(4)合作交流( 展示、评价)。
  还可以进一步更换学生熟悉的、容易采摘的、符合时令的材料(夹竹桃的花,胡桑花,当地红蔊菜,红青菜的叶子,龙须菜的叶子或鬼针草叶等)进行课外探究、拓展探究,效果更好。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如,在讲授含磷化合物的性质之前,设问世界上是否有“鬼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世界的本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把握学生思维发展过程,通过诱导设疑、比较设疑、联想设疑、逻辑设疑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好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总之,通过精心设计探究情景,认真组织好探究过程(情境化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情境化结果)、积累知识(形式化结果)、获得技能(形式化过程),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2.3 还化学本源
  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常见的化合物”时,紧紧结合农村每家每户都有的化肥、农药来进行,使学生感知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4 探索特色实验
  文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微型实验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它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操作安全、污染少、节省实验经费,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自制仪器,自行实验。能够充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材料就在身边。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尽可能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意识。如用当地生产的土陶缸作为废物缸,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等。还可以利用文山丰富的植物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利用鬼针草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叶绿素的分离、提纯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家庭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只要强调安全,提出方案设计、资料查阅、替代药品和仪器收集,现象观察与记录,结论与分析等全过程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一定要“摆脱”课堂教学的约束,让学生充分去实践。如,用玻璃杯、玉米和大米来证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他们用白糖溶于水)。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這个实验,成功后非常兴奋,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学习化学,是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的。“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化学给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文山州矿产丰富,但基本处于卖原料的基础加工,环境污染严重。如何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得思考。笔者利用讲座、课外知识延伸、参观等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工作者特别是启蒙教育的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是环境保护的友好使者”。
  2.5 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课堂上洋溢着欢声笑语,回荡着激烈辩驳,孩子的心灵得到充分的愉悦。通过整合教师、教学资源,很好地开发教学资源,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论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者。
  2.6 知识迁移,形成能力
  教会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先将课本的基本概念、定义、字词、语句以及解答问题中常用的一些思维方式进行梳理,注意挖掘和发挥课本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归纳、整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形成网络。做自己和别人做错了的题目,这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做“做错了”的题目,反复思考,探索自己知识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出错的原因,进一步强化知识点,做好知识迁移。多练,勤能补拙,只有脚踏实地的付出,才有秋实的收获。
  2.7 教材是源,教参是流
  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应用得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源,应用教参是中学化学的教学流,只有有源,才会有流。
  2.8 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必须改变目前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法的单一化问题。立足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制中学生必须掌握得知识体系、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等,重视过程。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地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把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与人才选拔分离。中学教育教学必须与中考、高考分离,才能使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完成中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任务。尊本溯源,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李华颖.教学案教学法初步研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1,(12).
  [2]徐怀春.中学化学实验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文山高等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7,(20):1.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虚拟电厂内部功率不确定性问题、促进新能源电力的消纳和提高用户参与系统调度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虚拟电厂内部各单元功率不确定因素。然后针对风光机
卓越计划试点班的课堂教学要求面向工程实际、增加实践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开拓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实践能力为
二十年前,四川是的电子行业的基地,但今天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现在是两个三角洲在全国唱主角;从整机到元器件,二个三角洲与沿海的发展都远远超过了内地.
讨论了三元复合驱中化学剂浓度与驱油体系流变性的关系。通过实验研究了化学剂浓度对驱油体系表观粘度和静态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浓度的增加,三元复合体系的表观粘度逐
本研究以29名大学生为被试,设计认知启动、情绪启动、意志启动、动作启动4个维度6种情境的教学实验条件,并采用检验和维尔克松符号等级检验处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以学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