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新疆点个赞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启动后,新疆各族人民受到极大的振奋和鼓舞。南疆喀什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们坐不住了,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为家乡变化点赞”,同时,他们发出倡议书,请全国的朋友为新疆点赞。
  全国的朋友们:
  你们好!
  我们是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的村民。最近,随身的手机报,家里的电视机,村里的大喇叭,到处都在说“万个故事献祖国”,这些故事离我们很近,听起来特别亲切。我们也爱上网,知道现在最流行“点赞”。60年,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国家有太多太多的好故事。今天,我们也要赶个时髦,为60年的变化点个赞。
  我们要为新疆故事“点赞”。自治区成立60年了,新疆人去首都北京讲故事,全国各地的新疆人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把对祖国、对新疆的爱大声地说了出来。克州的农村姑娘小时候以为克州师范是最好的大学,后来她听说北大,就开始追逐梦想,经过不断地努力,终于成了北大的博士。我们听着、聊着这些故事,心像一壶开水一样沸腾,激动得快要溢出来了!
  我们都是故事的主人。以前,我们几代人住的是土坯房,老城区的房子时间长的有几百年了,房子挨着房子,失个火或者有个急病,消防车、救护车根本进不来。现在,变化大了,我们住上了安居房,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成为了来喀什旅游的一大景色;以前的土路,坑坑洼洼,驴车过后,尘土飞扬,现在,农村的道路都铺上了柏油;以前,喝涝坝水,肠道疾病很常见,现在我们用上了自来水;以前赶巴扎满大街跑的是毛驴车,现在农民开小汽车的越来越多了。
  我们要为祖国发展“点赞”。新疆的发展变化是祖国发展的缩影。小家庭和家乡的变化,一刻也离不开祖国的强大和经济腾飞。1958年骑着毛驴进北京的库尔班爷爷,他怎么能想象到,今天我们从喀什出发,5个小时就能到北京,他更想不到中国人已经能够上天“旅行”,他也想象不到咱们国家已经有了自己的航母,而他的重孙女,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航母女兵。
  60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关心着新疆,在南疆,我们亲身体会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喀什的火车通了;南疆推行12年免费教育,农村娃娃上得起学了;上海、广东、山东、深圳都在帮助喀什建设;喀什的城市漂亮了,特区也成立了……说实话喀什变化太大了。老奶奶说:“我出生的太早,现在每天都睁大眼睛看,可是怎么也看不够。变化太快了……孩子们在干干净净的学校读书,国家发牛奶、鸡蛋、饼干,我们那个时候要是有这样的条件,现在也是大学生了。”
  我们要为伟大时代“点赞”。我们是南疆农村发展的亲历者。我们是南疆农村变化的见证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我们赶上了党和国家的惠民好政策。现在种地不交粮,上学不要钱,看病有医保,老了有补贴,乡干部说现在农民享受的各种优惠有几十种。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在家能看上一、二十套数字电视,休闲娱乐、了解四面八方的信息。只要轻点一下鼠标,我们的馕、乐器、水果就可以卖到世界各地。我们身处思想变革的时代,年轻人打破陈旧思想的束缚,开始“远游”,走出乡村,走向内地,寻找自己的梦,村里有了考入内地的学生,还有青年走成了现代工人。他们有的又回到家乡,把在外学到的现代、先进的技术和开阔的视野带回了农村。开阔的视野,加强了村里辨别是非善恶的力量,正义、传统、善良形成合力,驱赶着魔爪。我们用自己的农民画反映家乡变化,揭露“三股势力”的丑恶,让更多的人真正懂得幸福生活来的不容易。
  我们要为美好未来“点赞”。中央专门召开了两次新疆工作会议,组织了19个内地省市帮助新疆,促进和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建设。
  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去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阿亚格曼干村看望我们,和村民们在阿布都克尤木·肉孜家里聊了很久。总书记很关心新疆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他鼓励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技术,认真抓好生产生活,维护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把日子过好,让村里更好。听了总书记的这些话,村民们心里暖暖的。维吾尔谚语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有中央领导的关心,有国家的好政策,有我们的踏实肯干,我们相信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好,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要大声说,祖国的新疆亚克西!
  全国的朋友们,请为我们点赞!60年来,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财富,守卫家乡的安宁。我们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我们希望地里的收成好,希望孩子上好学、有出息。“滴滴汗水洒进庄稼里,庄稼用丰收来报偿你”。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适应社会,做新时代的农民,接受先进的技术,科学种田、养殖,搞好团结,凭我们的双手就能把日子过得更好,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全国的朋友们,请为喀什点赞!60年来,喀什始终在迈步前进,整个城市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新建的东湖公园成了小孩、老人、情侣和游客休闲乘凉、钓鱼游玩的乐园。“力量靠一致,事情靠齐心”。我们相信,有喀什人的共同努力,有各方的帮助,历史悠久的喀什一定会借特区建设和援疆的东风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迎来更大的发展。
  全国的朋友们,请为新疆点赞!60年来,新疆还是那个五颜六色的新疆,金色的胡杨,绿色的草原,鲜艳的衣服,各族人民团结互助、携手前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相聚在这里。新疆已经发展成为让很多人关注的地方。“一滴一滴的水汇聚成湖”。我们相信,在60年成就建设的基础上,有我们大家的拼搏和坚守,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阿布都克尤木·肉孜、亚库甫江·阿布都热依木、吐孙姑·艾力、伊玛目·吾布力、努尔阿里木·吾布力
  2015年1月12日
其他文献
“我的理想是在这里建设一个生态圈。”宋红伟说:“种植和养殖形成良性循环,农产品和深加工形成一条龙产业。”他道出了自己的远大目标。  “我是一个农民”,宋红伟说:“没想到能有这么多的关注,没想到被评为这么高的奖项,更没想到张春贤书记亲切接见了我们。我感到很自豪,同时压力也是沉甸甸的,将来,我一定要把合作社的会员带好,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实现我们未来的梦想。”  2014年5月3日,自治区团委“我的中国
期刊
艾比布勒·赛塔尔,一个文质彬彬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一提起他,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艾比。  艾比这个“80后”的小伙子,参加工作以来,每年都能给大家带来意外的惊喜,取得不同凡响的成绩,让人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如今的艾比,已经是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的技术主管,还获得过不少“含金量”很高的荣誉——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降本增效、青年争先”实践活动先进个人,新
期刊
刚加入团队的时候,李建勇身边的有些人认为他傻,还说“我奉献我快乐”这句话很虚伪,甚至有人质疑他的志愿者工作,打电话侮辱人。虽然委屈,但他自己明白,他们不知道不了解,一旦加入这个行列,他就一定会明白:奉献真的会快乐,而且会“上瘾”。  很多人都会问李建勇,为什么做公益?他总是这样回答,“因为我曾感受过被关爱的温暖,那些为我奉献的人们,他们也很简单,不求回报,于是,就这么简单,我只因为这样做让我快乐。
期刊
虽然他现在还是青年农民的身份,但他在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卓越贡献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草根文化引领者。  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村小伙,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农村青年,一个热爱宣传文化工作的追梦者,先后荣获和田县“十佳青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最美新疆青年”、第十三届“新疆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并有幸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的亲切接见,他就是现代文化引领青年典型,民族团结楷模——艾
期刊
也许你想像不到,笼罩在这无数光环下的其实是一名看起来十分腼腆的蒙古族姑娘,一名来自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电务段库尔勒车载设备车间的普通安全员尼红。  在南疆线漫长的铁路线上,一位蒙古族姑娘在高速行驶的列车机车上聚精会神的检查着机车监控设备,不时地在记录本上记录着动态的数据,闷热的机车室里,汗水一颗颗滑落,浸透了她的工装。在她的带领下,库尔勒电务段车载车间的青年们立足岗位,钻研业务,用青春的智慧和努
期刊
大山的真情滋养了她,她也将自己的无私大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青山绿水。  一口流利的汉语,清脆爽朗的笑声,与这位深居大山15年的哈萨克族白衣天使无障碍的交流,立刻让记者感受到,她那阳光的个性与温暖的内心。  朱热西1978年4月出生在一户普普通通的牧民家中。小时候因髋关节脱臼没有及时医治留下了终身残疾,那时她就想,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使自己的悲剧不再重演。  1997年,朱热西的班主
期刊
浓眉、大眼、高鼻梁、敦实的身板、黝黑的面孔、粗糙的皮肤,这就是努尔艾力·巴斯塔洪,伊犁新源县的一位维吾尔族中年汉子。  24年辛劳,拼出“长面子”的大院  春暖花开的一天,记者慕名来到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敬老院,院长努尔艾力·巴斯塔洪是去年底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明办命名的“最美新疆人”。  阳光正暖融融地洒在敬老院的大院里,翠绿已染遍了院中整个草坪和所有树冠。楼房前的空地上、草坪里的大树下,
期刊
1月4日,“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学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汪洋荣等出席。活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疆网信办主任罗夫永主持。  12名来自新疆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新疆普通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外述说着一个真实、多元、积极向
期刊
今年暑假我特别开心和幸福,虽然还是因为工作和餐厅忙得不可开交,但我爱人和女儿都来北京了,一家三口团圆了。这个幸福的暑假也让我想要更加努力,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掰掰指头算一下,我离开家乡都15年了。离开阿克苏到大学的第一天就好像昨天的事。按理说那天应该很兴奋,但我从辅导员的表格中看到自己的入学成绩居然是倒数第三,心里落差非常大。军训之后的分班考试又是一次打击,突然觉得自己在老家数一数二的成绩就
期刊
如今的亚喀守努特村,依然保留着沿续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优良传统,各民族之间用行动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和谐之歌。  在库车县墩阔坦镇亚喀守努特村有一个特殊的展厅,展厅里用维汉双语讲述了该村民族团结的典型故事。自50年代起,该村维吾尔族村民和汉族村民,同甘共苦,相扶相帮,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汉情缘。  支边青年来到亚喀守努特村  1960年9月27日,墩阔坦公社三大队锣鼓喧天,人头攒动,村民们铺好了红地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