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当代女性书法创作的理解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ue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女书法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代女书法家队伍日益壮大,人才不断涌现,精品力作精彩纷呈,迎来了书法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当代女性书法创作,从客观上来讲应放在当代书法创作的大背景中去认识,才能赢得尊敬。既然是从这件作品本身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内涵看待书法艺术,那么作为女性书法家对书法艺术肯定有着不同的诠释与理解,我们怎样来认知当代女性书法的特点呢7
  一、从当今社会角度看
  当今,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书写一手好字的女性也日益增多,其中不乏像周慧珺、林岫、张改琴、孙晓云这样的女性书家,她们在创作中树立个人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好的作品,给读者提供唯美的艺术感受,才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与大多数男性书法家相比,人数还是极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女性会员接近六百人,一个省也不到20人,再放到各县市区中更是只有区区几人,让人感叹。所以当我们讨论当代女性书法创作时,不能不首先面对的是女性书法家力量较为薄弱的现状,由于缺少大量的创作时间和足够的空间,目前中国女性专注于书法艺术的少之又少。相比于男性,他们除了工作事业或生存的压力以外,还有繁琐的家务劳动,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书法学习和创作的主体多为女性,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女性婚后即不再工作。因此,我们看到当代女书法家承担着双重或多重的责任,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没有对事业的信心和进取精神,没有目标和理想的信念,女书法家很难将书法创作作为事业坚持下去。
  二、从书法教育来看
  书法的学习不仅是将文字写好看,它是美育和文化的传承,女性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的任务,她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幸福童年的孩子大都在母亲的关怀下成长,母亲教孩子从小学习书法,她的言行举止,品质素养,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记。当今书法教育正在向学校普及,书法的教学需要有老师的正确指导,而我们小学阶段从事教学的大多是女性老师,可见女性在书法传播中承担的责任。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教育孩子应该从母亲开始”这句话。如果当今多数女性能将书法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课,加强对孩子的书法教育那是对社会的贡献,女性对书法的教育意义深远,功在千秋。
  三、从当代女性书法创作整体环境来看
  应当看到当下书法创作的环境相对宽松、自由,书法创作群体日益扩大,书法展览活动频繁。这些都促进了书法创作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在书法创作交流日趋活跃的大环境下,社会普遍的浮躁之风也影响到书法创作。由于文化内涵的不足,随之导致的是女性书法家创作上存在着盲目性、跟风性,书法创作仅仅为了参加某个展览,迎合流行书风,由此,出现书法作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失去了女性书法家在创作中应有的风格和内涵,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每个书家在她生活的地域传递的审美观和精神气质,表现在独特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女书家在她生活的地域中,她的作品会反映她生存的地域文化,无论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作品都会反映着她的思想与文化。
  生于这个时代,有幸成为众多女书家中的一员,幼年生活在古城镇江,焦山的《瘗鹤铭》、米芾的《城市山林》从小耳濡目染。发思古悠情,在与古人晤对中,催生了憧憬与志向。经四十年寒暑临池学书,个中甘苦,自不待言,下面谈谈自己对书法艺术的一点拙见。
  书艺之大智者莫不学养渊深,不读书不足以尽广大,不修德不足以致精微。信息经济时代,追名逐利已成时代之通病,素来以平和修为的书法净地也受到无情地冲击和污染。“士有百行,以德为先”。书法对于我来说既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自我修养的需要。以书法为伴,对书法有深厚的情怀。作为一名从事书法艺术的女性,我认为应当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宣传传统文化,为孩子们推广书法艺术,尽自己所能为书法艺术发展助力。面对普及书法教学面临的师资、教材等现实难题,我萌生了编一份书法教材的想法。为此,我提交了《书法基础教育该如何普及》、《关于在小学中加强书法师资培训的建议》等多篇提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初春,《中小学书法基础教程》正式出版发行。沈鹏先生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冯远为此书写下了“读好中国书、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寄语。《教程》首印3000册无偿捐给部分中小学,得到了《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诸多刊物的关注。
  因为简单,所以纯粹;因为纯粹,所以心如止水。每当夜深人静,步入书斋,伴音乐、品香茗、挥毫濡墨,似与前贤晤对,在读书中升华境界。人生快事,莫过如是!
其他文献
“不小心”租来一辆汽车  本想租一辆摩托车,最后却租来一辆汽车。早在2005年春节期间,我趁同行旅伴熟睡之时,独自跑到清迈的巷子里学会了开摩托,于是2006年我在中国给汽车驾照进行了摩托增驾。所以每次到东南亚旅行,我都会习惯性租一辆摩托。弯梁摩托在东南亚的租赁店相当普遍,它就像汽车里的旧款奥拓,虽不拉风,但足以代步。  这次我从清迈至清莱的长途车落地后,脑子蹦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弄辆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