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事中,心在事外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dh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之世,虚拟设备正一步步入侵现实世界,是欣然往之,或是退避三舍?虚实之间,应当如洪应明所说的——君子身要在事中,心要在事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既然已经身处这样一种趋势之中,何不泰然处之?正如渔夫所言:“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之事,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与享受,这难道不是一种福音?病人免去了车马劳顿而能获得及时的救治;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大城市的优质教育……利用虚拟设备,我们能进入一个更好的现实,何乐而不为呢?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些虚拟设备将会“解构”我们的生活。且不说虚拟现实,近来那些“低头族”引发的争论便足以让我们深思,我们的生活被电子设备主宰了吗?阿尔法狗击败了李世石事件的余温尚未散去,我们担心未来的一天,机器人将主宰世界。于是有那么一批人学陶潜隐居山林,以消极的态度负隅顽抗。是的,电子设备、虚拟现实必将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学生沉迷于此而荒废了学业,犯罪分子趁机为非作歹,我们的个人隐私暴露无遗……正像卢梭对浪漫主义作出的深刻反思,我们也应对虚拟设备持一颗理智之心。
  心要在事外。不使物役我,而要使我役物。在这虚实之间,我们应保持理智,不盲从,也不消极抵抗。有人说,宇宙飞船的所有功能还不及你手上的手机,但宇宙飞船进入了太空探索,而你在用手机玩“愤怒的小鸟”。科技的进步固然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我们应当清楚怎么更好地利用它,而不是暴殄天物,把明珠暗投。也许,在我们对享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不以为意时,有些人正因能读到报纸上的一段话而欣喜不已。所以,我们虽身在事中,心却要在事外,不囿于自我的狭隘,才能有广阔的丰盈。
  当虚拟一步步入侵现实,我们应当有“与君一醉一陶然”的洒脱旷达,更要有无尽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责任之心。切勿让“虚拟”虚化了人生的意义,而要以“虚拟”去实现更好的未来。君子身在事中,心怀天下;心在事外,行于世中。
  点 评
  文章扣着“虚拟”以反问句开头,起笔不凡。紧接着通过引用表明观点,直截而有力。在论证过程中,用评述的方法论述虚拟生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先从正面评述虚拟生活带给人们的便利,再从反面评述虚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问题与困惑,并提醒我们“不使物役我,而要使我役物”“在这虚实之间,我们应保持理智,不盲从,也不消极抵抗”,理性的分析有着比较强大的逻辑力量。除此以外,比较突出的是文中的思辨说理,整篇文章都是在思辨的过程中,说理深刻,合理合情。文章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其他文献
梦想是星空的仰望,实现需要现实的前行。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否则生活就失去意义;梦想不能没有前行,否则目标就毫无价值。因而,我们的人生,需要在仰望中前行。  拥有仰望,在仰望中前行。上个世纪40年代,17岁的梁思礼在美国留学时,他仰望的是完成学业,于是与家里失去联系的他开始自食其力。因为他拥有仰望,不忘前行,即使装罐头、端盘子也动摇不了他的信念,终于学有所成。学成后,虽有美国优厚的待遇,但此时的他,仰
12月10日rn这个冬天真冷.窗外刺骨的风呀,它们在笑呀、哭呀、呼喊了一整夜后,终于稍稍地停息了.仿佛能看见窗外白杨树光秃秃的树干和枝丫默默地承受着黑暗,等候着又一个黎明
本论文就以藏族史诗《格萨尔》中女性群像身上的神性为研究蓝本,探讨藏族神话里面女性神性的特点。本文中研究藏族女性神性女性的占卜、女性召唤寄魂动物、女性化身能力、女性
月华似练,倚栏月,执一卷诗词,颂一曲惆怅。偶然间,风吹过一页,是那不经意的回眸,让她的诗词,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脑海里。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愁绪万千又豪气壮云的女子。她,便是李清照。  如诗风情执我手  她活在诗情无限的画卷里。清晨时,碾茶,品香,留梦;黄昏时,看帘幕飘飘,月影淡淡;暮春时节,望窗外风鸣雨和,于是独倚栏边,看雨倾花谢,静听余音袅袅,然后提笔写下“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如此之情调,激起
时间飞逝,屈指算来,已经不知不觉将护理工作进行了九个年头,护理工作的辛苦,世人常归之为上夜班的辛苦.可当夜幕降临,夜色撩人时,在静谥的病房里忙忙碌碌为病人监测生命体征,
在当代先锋文坛上,洪峰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位.有学者在其小说中发掘出对人物伦理问题的关注这一特质,并就其对传统历史伦理的颠覆提炼出一种对个体生命感受的重视并存在于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需求不断更新。我国动画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熏陶下,中国动画片逐渐混淆并失去自身曾具有的地域风格。本文从思想
今天当我享受着温暖明亮的办公室并用全新的电脑在进行写作和网上教学时,我常常想起当年在39中租住的那座四处漏风的临时校址,想起楼下生炉子,楼上的老师们咳嗽成一团儿;想起
是谁导演这场戏rn在这孤单角色里rn对白总是自言自语rn对手都是回忆rn看不出什么结局……rn这首许茹芸的几年以前我很喜欢的歌,一度被我遗忘,直到今天,心中的往事翻涌而出,我
本文主要针对战国后期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神女向楚王自荐枕席的传说,进行了初步分析,首先从众多的文学典籍中清理出神女的身份,做出基本的判断。再根据以往的众多猜想进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