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期新疆社会教育述略(1943-1949)

来源 :新疆地方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0207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近代社会教育始于清末.民国以来,新疆社会教育不断发展.国民政府主新后不仅改革社会教育行政管理、培养社会教育师资,而且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如建立健全民众教育馆、普及电化教育及开办国语夜校等,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疆教育的发展.然而,这一时期新疆省的社会教育也面临经费不足等难题,制约着社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北海道年鉴》和《神奈川年鉴》是日本地方综合性年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年鉴,通过对这两部年鉴的研究,可以找出日本地方综合性年鉴的共性特点,为我国数量庞大的地方综合性年鉴的编纂提供借鉴.
长期以来,在对于基层公务人员行为机理或策略选择的考察方面,“街头官僚”理论是具备较强解释力和代表性的研究依凭.它将“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的失范行为视作削弱政策执行产出与效果水平的主因,强调“责任控制”的思维架构主张通过“增压”方式予以管控.这种单一的逻辑进路,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当的外在压力同样可能成为导致“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失范行为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可从基层公务人员的立场出发,努力探究基层公务人员自由裁量权失范行为背后的外在环境压力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合理“减轻”基层公务人员面临的不当负担与压力,达到管
公元4世纪起,高昌地区逐渐成为吐鲁番盆地的经济中心、西域最为丰腴之地,高昌城也借助于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交通优势,发展成为我国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连接中原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3世纪末,高昌回鹘王国在蒙古贵族的叛乱战争中名存实亡,高昌城也被焚毁,形成了新疆现存最大的古代城市遗址——高昌故城遗址.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等多种复杂原因,新疆的冰雹、霜冻、雪灾和寒害等气象灾害比较严重,历来对天山南北农牧业经济影响较大.本文梳理了70年来新疆冰雹和霜冻等各类灾害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论著、论文、学位论文等方面来反映该领域研究进程.用历史的眼光重新梳理前期研究成果,力求回顾反思.为进一步加强冰雪寒害研究以及为今后气象灾害防御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汉唐时期,高昌在政治文化方面高度汉化,又是中外交通枢纽,所以,在归唐前夕对唐朝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些,都深刻反映到民间谣谚之中.高昌歌谣与音乐,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南北朝边塞乐府的表达范式.高昌归唐,推动唐朝整合高昌音乐,形成纪功凯歌,彰显唐朝的文化自信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所及,在元和中兴的背景下引起回响.
“一图胜千言”.图片是一种最为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形式,它能使内容形象化,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补充,还可以取代文字而独立存在,具有新闻性、资料性和审美性.因此,图片专题在年鉴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作者从专题的构成、专题的设置、专题的“包装”以及图片的收集、选择、编排等方面总结年鉴专题图片编纂实践经验,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1907-1910年间,新疆各府、厅、州、县响应清政府的号召,以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为范式,编纂了各地乡土志,作为小学课本,达到教育国民由爱乡而爱国的目的 .新疆的乡土志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编纂背景和体例内容,集资治、存史、教化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用与现实意义.对乡土志中可资采用和借鉴的史料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古为今用,充分发挥方志文献的潜在价值,探索其文献价值的应用路径,方能实现其特有的功能,实现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长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新疆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活动,以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持续带领新疆各族群众艰苦奋斗,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提升教育等,新疆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外界客观形势,仍需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治疆方略、夯实国家认同思想根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理论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着手,不断铸牢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诉讼行为效力理论控制着电子诉讼改革的出入口两端.电子诉讼与传统诉讼方式存在一定差别,但相当一部分理念和内容仍具统一性.功能等值理论对电子诉讼行为发挥正当性证成和正当性检验的双重作用,电子诉讼行为接受传统诉讼行为评价体系的评价,但对一些要件可允许多种电子化表达方式,或对传统制度进行突破.对诉讼行为无效或瑕疵应当分类处理并赋予当事人异议权.电子诉讼中电子送达条件和适用范围可适当放宽.电子诉讼行为与传统诉讼行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接受功能等值评价,产生同等法律效果,具有中断诉讼时效期间和避免重复诉讼行为之效力.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玉文化代表着中国古老文明的精髓.而和田玉从3000多年前,甚至更早踏人中原起,无不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中原居民将这些纯然天成的石头雕琢成他们喜欢的装饰品,陈设在室内,或随身携带,点缀着他们的生活,死后还将玉器随葬在自己的墓穴里,永久相伴.与此同时,人们把玉器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要像玉一样坚韧不拔,像玉一样缄默,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