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美国艺术教育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00789563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问题历来是高等教育哲学中讨论的重要课题,而课程设置是体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质量及比重的基石。通过对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艺术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分析与归纳,深入探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美国艺术教育理念,以期在中国社会快速变化,高等教育高度扩张的今天,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更好地面向国际与未来。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广义地说,教育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历来是高等教育哲学中讨论的重要课题。1945年,哈佛大学不同学科里的12名专家、教授一起撰写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俗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就提出:“我们越来越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化训练旨在培养人们走向千百种不同命运,与意在继承公共的精神遗产和培育公民的通识教育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1]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家约翰·S·布鲁贝克在1978年也提出:“这就向高等教育哲学提出来怎么安排大学本科课程的问题。是应该进行普通教育,即范围较培根式学问窄一些的教育,把专业化教育留待研究生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进行,还是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大学本科同时进行呢?”[2]本文认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不对立,专业教育教会学生能做什么和怎样去做,通识教育教会学生需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所应该接受的教育的不同方面,相互融合、不可分离。教育需要实现二者的整合与平衡,目标是培养既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和技能又全面发展的人和公民。对于艺术教育来说,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既是掌握深厚艺术技能与理论的专业人才,又是具备一定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自由公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教育在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办学实践上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课程设置是如何看待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最直观具体的体现,如何合理安排大学本科课程,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质量保障及顺利融合的基石。因此,本文选取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艺术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笔者在中国高校从事十余年艺术教学实践及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访学期间的实地考察,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结合大量相关理论文献的阅读,深入探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美国艺术教育理念,以期在中国社会快速变化,高等教育高度扩张的今天,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更好地面向国际与未来。
  一、何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教育学者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专业教育有专门的界定:“专业教育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各个学科和专业,高等学校据此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育计划,组建专业课程体系,为国家培养、输送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学生亦按学科和专业的分割来进行学习,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专长,为未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3]专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知识的分化而产生,大学专业教育让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能使其获取理想的职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这个术语的界定有點模糊,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自由教育可以看做是通识教育的早期阶段,它们本质相同但程度有所差别。通识教育旨在全面发展人的心智、思想,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升精神境界,培养出一个对于自身、对于自身在宇宙和社会中的位置都有着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和公民。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历经上百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积淀。1917至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实践被公认为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起点,随后芝加哥大学把哥伦比亚大学的两年制扩展成为四年制,使得通识教育模式初步成形,为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通识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一是有效思考的能力;二是能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三是能做出适当判断的能力;四是能辨别普遍性价值认知的能力。[4]红皮书在古典七艺(几何、天文、数学、逻辑、语法、修辞、音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一直延续至今。《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报告成为美国数百所大学新的课程改革浪潮的主要推动力,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就是从此报告的发表后蓬勃发展起来的。通识教育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密苏里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此一脉相承。
  二、密苏里大学艺术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位于哥伦比亚市的密苏里大学MU艺术系最初成立于1877年。2017年,该艺术系并入视觉研究学院。视觉研究学院的艺术课程旨在为创造力发展提供机会,给予视觉素养的指导,并对学生追求终身创造活动所需的必要技术与观念进行训练。通过各种工作室艺术课程,学生将学习批判性思维技巧、创造性问题解决方式,并成为终身学习者。工作室提供有关陶瓷、绘画、纤维、图形设计、摄影、版画和雕塑的艺术课程。
  获得艺术学士学位(BA)的学生需要完成艺术基础课程、艺术核心课程和艺术工作室选修课,还包括9个学分的艺术史课程等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艺术系学位作品集审查,学生要完成所有文理学院和大学的毕业要求,主要是大学通识教育。申请艺术学士学位时不能包括得分D等级的艺术和艺术史课程。
  (一)专业教育:密苏里大学艺术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仔细分析表1中的内容,可以看到密苏里大学艺术专业教育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强调创造性和学术性,不是通常意义上仅仅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专业教育。
  首先,与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从大一开始就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实验艺术、摄影等专业分系建制不同的是,美国高校艺术教育并没有这样细致的专业划分,通常培养学生在理解二维艺术与三维艺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广泛试验从传统技法到数字方法的各种不同材料、工具与技法,从而可以更综合地结合创意进行创造性运用。这种不同地早期艺术专业训练理念导致日后中美两国的专业展览也具有不同特点,中国的群展通常以国画、油画、水彩画、综合绘画等分类进行展出,而美国的群展则一般题材、材料、手法不限,只有一个要求:作品必须原创。其次,与我国艺术教育偏重技能培养不一样的是,美国艺术专业教育尤其重视艺术史和高级艺术研讨会这类理论探讨的课程,注重提升艺术专业教育的学术内涵,使其不仅仅流于技艺层面。高级艺术研讨会着重于编写与学生作品有关的书面陈述,这对于日后的毕业答辩,乃至日后成为专业艺术家时在画展开幕时的个人陈述展示,都是很好的训练。这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没有设置的培养环节,体现了美国艺术教育除了重视专业表现技法的训练之外,还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理论素养。这种对于自己作品的理论认知归根到底建立在对艺术史的熟练掌握与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密苏里大学艺术专业专门对艺术史课程有9个学分的学位要求,并开出了七十几门艺术史课程供学生选择,而且任课老师大部分是艺术史领域的知名学者。在美国大学艺术教育中,艺术史课程占有核心位置,并且具有相当学术深度。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即使开设了艺术史课程,也仅仅停留在浅表的作品欣赏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与讨论。   美国大学艺术教育本质上属于综合性的人文教育,它更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艺术形象去挖掘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强调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的思索,探究艺术的深层人文内蕴。美国艺术专业教育中对学术性的强调,可以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区分开来。“从历史上看,专业指‘学问高深的专业’,这是完全正确的。没有学问的专业是不存在的,不含学问的专业——这一说法自相矛盾——只能是各种职业。专业是学术性的,因为它深深扎根于文化和理想主义的土壤。”[5]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教育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方式传承经验技法。文艺复兴之后,艺术渗入了一种理论成分,而这种理论成分给艺术及其与艺术相关的职业以一种新的、理智上体面可敬的地位。美国大学艺术专业教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专业教育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通识教育:密苏里大学艺术专业通识课程设置
  除了提供强调创造性和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以外,美国艺术教育还致力于提供成为负责任和完整的人和公民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密苏里大学作为美国第一所公办州立大学,按照通识教育要求,其所有学位建立的知识基础,可以使学生能够理解超出其学术领域的复杂问题,能够超越其学术专业的狭窄领域做出明智的判断。学生必须完成表2列出的大学通识教育要求。
  从表2中的内容可以看到,即使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也要修读《数学与定量推理》课程,以及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和数学科学领域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达12个学分之多。数理分析与推理能力,以及自然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每个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我们的观念里经常认为自然科学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导致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通常只停留在增加一些人文学科的选修课,艺术专业更是从高考录取开始,数学得分便不计入总分。但事实上,科学的假说阶段是高度理论性的,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因而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包括科学素养的培养。
  从表2中的内容还可以看到,美国的通识教育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设有专门的《写作强化课程》和《英语论说》。这种重视有其历史渊源,来源于西方文化背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所谓“七艺”分为“三艺”和“四科”,“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随着近代社会知识爆炸的出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三艺”(文法、修辞和逻辑)则几乎未变。语言文字训练背后是研究能力、提问能力、思维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阅读、组织观点、辩论、逻辑、推理、表达等能力的综合性训练,精确地说写(文法)、合理地思考(逻辑)和令人信服地表达思想(修辞)在任何时代都是必要的。哈佛大学唯一一门要求所有本科生必须选修的课程便是英语A,这种系统性的训练将使学生往后的学习与发展长期受益,也有助于将通识教育的成效不断拓延。我国艺术专业的学生通常对图形比较敏感,文字功底普遍比较薄弱,尤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美国艺术教育
  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從事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于自身、对于自身在社会和宇宙中的位置都有全面认知的负责任、完整的人和公民。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后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在1893年就认识到,知识绝不能割裂开来,“我们的专业人员所获得的自由教育绝不能只是他们接受技术训练之前的教育,而必须与技术训练同时进行。”[6]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都同时包含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且比例相当,相互渗透。结合分析表1和表2的内容可以看到,密苏里大学艺术教育中,专业核心要求和通识教育要求的学分大约各占总学分的50%,践行了美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高等艺术教育理念。
  一方面,随着知识剧增与快速更新,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大学分学科、分专业培养人才是一种必然选择。当社会有某种职业需求时,在大学中一定会体现为在学科基础上设置专业,专门化和专业教育使各个学科门类和各行各业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只有更高程度的智力专门化才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之后,大部分人都倾向于选择一种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职业,成为医生、教师、设计师,或是从事某种商业、金融工作,这种趋势又进一步促进了专业教育的发展。结合表1前文已经分析了美国艺术专业教育高度专业性与学术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专业教育固然重要,但也有人批评高等教育已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企业学徒培训,只是培养脑力工人和技术工人掌握专门技能,以满足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的需要。融合通识教育可以为这种过分专门化、实用化的专业教育提供一种协调、平衡的力量。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的个人和公民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对自我和世界有更全面而准确的认知。亚里士多德便主张:“应当有一种教育,依此教育公民的子女,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7]在许许多多专业化职业中,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员通常不懂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语言,但是,真正的知识和生活是有机联系的,构成知识的各门学科之间,以及构成社会的各个部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相互平衡,专业化只有在更宽广的通识语境下才能实现这种有机的联系。通识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整合的有机体;专业教育是有机体的一个器官,它在有机体的整体范围内完成特殊的机能。通识教育不仅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足够的根基,而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活的复杂性,履行作为公民的责任。因此,从表2中可以了解,即使是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艺术教育,也有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数学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等领域的课程以加强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准确地说,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不对立,它们不是两种教育,而是一个完整的人所应该接受的教育的不同方面,是不能完全分离的。时代的发展要求重构一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高等教育新理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只有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方面都受过良好训练的人,才能更好地具备适应和快速应对不同局势,处理各种复杂事物和管理各种复杂人类机构的智慧,以及随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2][6]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0,93.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42.
  [4]田雪芹.科南特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哈佛大学通识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17:71.
  [5]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5.
  [7]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卷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28.
  (责任编辑 赖佳)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高校卓越教师的深度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借助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高校卓越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理论框架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卓越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由观念、知识、研究、交流、自由五个主范畴构成。教学学术能力的结构模型表明,教学学术的开展是一个从内到外、从观念到行动的过程,教学学术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主体和组织制度共同发挥作用。  关键词:高校;卓越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扎根理论   自
期刊
摘 要:美术学专业是高校培养美术理论人才的重要专业,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文艺术学科建设的核心体现。当前,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通过优化其课程体系来推动人文艺术学科发展。基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背景,文章结合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美术学专业的相关调研资料及案例数据,从课程目标、内容特点和实施过程等维度剖析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并针对该校美术学专业的发展优势,从满足时
期刊
摘 要:现代服务业是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明确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运用网络爬虫技术,对26191条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主要包括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大部分。建议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精准有效的人才培养保障
期刊
摘 要: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被视为博士生教育的成功典范。匹兹堡大学教育学院作为老牌的教育学院历史悠久,教育学专业门类齐全,发展成效卓越,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其自身的做法和特色。教育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方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从各环节中实现博士生能力的贯通化培养。1.确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培养目标与要求;2.构建了多样化有针对性
期刊
摘 要:当前,民办高校陷入“营非性质”选择困境,这将阻碍分类管理改革进程。基于行为决策理论剖析民办高校“营非”选择问题,得出陷入困境原因:决策问题重要且复杂,决策主体被动,决策信息不完整和决策方案不可逆。举办者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完善国家和省(市)相关法规政策,合理设定“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举办者“管理权”和利益相关者薪酬结构,增设“追踪决策”环节等,以期民办高校走出“营非”选
期刊
摘 要:为了解产出优质教学的大学教师拥有何种教学哲学,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来自不同大学的7位优秀教师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哲学上存在相通之处:教学职能定位从职业走向“育人”;教学内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追求知识的“背后”;构建“师生共同体”的教学主体结构;教学方法走向“对话”;在教科管的冲突下坚持优质教学。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构建对其指导与改进教学、促进大学优质教
期刊
摘 要:深圳特区建立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开创期(1980-1991)、探索期(1992-2009)和腾飞期(2010年以来)三个历史阶段,构建了以一批高水平大学为载体的城市高等教育新体系,创造了城市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典范。深圳4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可归纳为:政府重视,不惜代价;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善借外力,开放包容。深圳高等教育至今仍然是特区发展中的“短板”,今后应从跨越式发展向高质
期刊
摘 要:女性在高等教育阶段甚至是就读博士的比例在不断攀升,但关于女性读博的体验却缺乏严谨的实证考察。借鉴满意度与学术职业社会化理论,基于《自然》杂志2019年对全球在读博士生的调查数据,本研究试图通过满意度的视角考察女性读博的压力问题。研究发现,女性读博的满意度显著低于男性,该差距在中国同样也显著。而导致读博满意度性别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师生互动、读博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女博
期刊
摘 要:研发资源及其相关制度是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同国外一流大学的普遍情况相比较,可以明确国内研究型大学在相关条件上存在的问题与可改善之处。通过对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国内研究型大学一线科研人员的半结构化访谈,运用编码分析方法提出和阐释了当前中国研究型大学研发资源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研发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研发基础性经费占比较低,科研项目资源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管
期刊
摘 要:相异于高等教育学的分析进路,美国科学史学家威廉·克拉克从政治学等跨学科视角出发,借用“治理术”等理论工具,认为德国现代大学学术体制是在政府与市场导致的学术行为方式的变迁中所建构。大学学者学术资格的确认必须满足系列官僚化或理性化的标准与市场对某种劳动的偏好。政府借助于一系列的学术与知识小工具——目录、图标、表格、报告、问卷、卷宗、档案等等构造了现代大学学术体制的权力形式,现代大学学术体制的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