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桥梁工程中的扩大基础施工技术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各项市政工程的兴起,使得桥梁这种施工项目也逐渐发展起来,在桥梁这种施工项目中,高科技的技术和施工手段逐渐应用,为当前的桥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重点阐述了在桥梁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同时指出了我国在桥梁建筑方面县级的工艺和手段方面,为了做好市政工作,需要首先做好交通,特别是桥梁工程。
  关键词:市政工程;桥梁;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措施
  社会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当前桥梁工程的发展,在桥梁工程发展方面,施工的技术水平和手段逐渐的提高,为当前的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手段中,扩大基础是其中的一方面,同时将基础底板直接作用咋工程的惩戒地基上也是需要重点做好的。一般来说,但却的施工过程中,重要的方面需要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需要了解桥梁的整体负荷程度,在一些连接部位进行高度处理。
  1、桥梁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1.1 浆砌块石基础施工的主要控制点点如下
  (1)砌块之前首先进行的现场附属物和垃圾的清理工程,然后可以将砌块进行浇水处理,保持其湿润,水锈要保持干净的程度。
  (2)施工的过程需要确保整个现场没有水渍,这主要是和水泥的性能有关的。
  (3)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禁止有水流入,同時所需要的混凝土使用需呀采用灌注的方法进行,不可以自行进入施工现场。
  (4)施工现场特别是一些施工的边缘地区是需要特别重视的,要严格隔水处理,一般来说,整个的施工过程都不应该有水渍,而必须要等到混凝土和水泥整体稳定了之后才可以浇水处理。
  浆砌块石是施工的关键,一般来说需要分层进行处理,每个分层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在开始砌块的时候,需要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是用混凝土进行锻造和使用的,待全部清理和浸润之后,才可以进行灌装。在灌装的过程中,各层之间需要做好隔离,特别是在内层部分,需要和外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才能够保证整体的弧度,保证砂浆的饱满程度,一般来说,片石砌体要求很高,需要两到三层的工作层完成,而在每个工作层之间的水平缝都要人工的找平,尤其是各个层次之间的距离方面,进行多次的测量和抽样工作,才能够使各个部位相互错综,不会影响彼此的强度和韧度。
  1.2 片石混凝土基础施工
  片石混凝土进行施工的过程是混凝土的基础施工过程,当基层的土质干燥时候,才可以进行岩石的夯实和润湿作用,用20公分以上的水泥进行灌浆处理,在水泥的第一层进行混凝土的整体处理,对于基层的混凝土主要是用来基础使用的,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当目前我国对这一方面的处理还不是很严格,许多专业的知识和处理的水平都有待更高的发展。
  (1)应选用未被锻炼的且无裂纹、夹层的、高度小于15cm、具有抗冻性能的石块。(2)石块的抗压强度应不小于25MPa及混凝土强度等级。(3)埋放石块的数量不宜超过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当设计为片石混凝土砌体时,石块可增加为50%~60%。(4)石块应清洗干净,应在捣实的混凝土中埋人一半以上;石块应分布均匀,净距不小于lOcm,距结构侧面和顶面净距不小于15cra;对于片石混凝土,石块净距可以不小于4~6em,石块不得挨靠钢筋或预埋体。
  1.3 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
  (1)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在对基底及基坑验收完成后尽快进行钢筋的放置和绑扎;在底部放置混凝土垫块,保证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同时安放墩柱或台身钢筋的预埋部分,保证其定位准确;对钢筋根数、直径、间距、位置等进行验收,满足设计文件和技术规范要求时,即可浇筑混凝土。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对于已拌制好的混凝土,运输至现场后,若高差不大,可直接倒人基坑内;若倾斜高度过大,为防止发生离析,应设置串筒或滑槽,槽内焊上减速钢梳,保证混凝土整体均匀运人基坑,用插人式振捣密实。
  (2)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进行,但应连续施工,在下层混凝土开始凝结之前,应将上层混凝土灌注捣实完毕。基础筑完凝结后,应覆盖草袋、麻袋、稻草或砂子,并经洒水养生。养生时间一般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为7昼夜以上,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或掺用塑化剂的混凝土应为14昼夜以上。
  (3)水下灌注混凝土一般在排水困难时才采用。基础圬工的水下灌注分为水下封底和水下直接灌注基础两种。前者封底后仍要排水再砌筑基础,封底只是起封闭渗水的作用,其混凝土只作为地基而不作为基础本身,适用于板桩围堰开挖的基坑。现代桥梁基础水下灌注混凝土广泛采用垂直移动导管法,其具体施工方法将在本章第二节“桩基础施工”中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当封底面积较大时,宜按先低处后高处、先周围后中部的次序用多根导管同时或逐根灌注,并保持大致相同的标高进行,以保证混凝土充满基底全部范围。同时,根据封底面积、障碍物情况、导管作用半径等因素确定导管的根数及在平面上的布置。导管的有效作用半径则因混凝土的坍落度大小和导管下口超压力大小而异。证了水下混凝土的质量。至于与水接触的表层混凝土,可在排干水而外露时予以凿除。
  2、扩大基础施工质量检验
  2.1 地基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基坑内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开挖完成后,应会同设计、勘探单位实地验槽,确认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应符合专项处理方案要求,处理后的地基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回填时,对于当年筑路和管线上填方的压实度标准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所灌注的水下混凝土仅其表面与水接触,其他部分的灌注状态与空气中灌注无异,从而保证了水下混凝土的质量。至于与水接触的表层混凝土,可在排干水而外露时予以凿除。
  2.2 基坑回填应符合下列要求
  除当年筑路和管线上回填土方以外,填方轻型击实压实度不应小于85%。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含有影响填筑质量的杂物。基坑填筑应分层回填、分层夯实。现浇混凝土基础质量检验应符合规范要求。对于一些质量水平不稳定的基础回填土来说,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和控制,不合格的坚决不使用。
  桥梁是当前市政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形式,其在施工的过程中是保证公路施工正常良好进行的关键。扩大基础的种类有浆砌片石、浆砌块石、片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几种,是利用相应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管理的过程,其在施工的过程中是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与控制的过程。
  3结语:
  在当前的施工过程中,随着高科技手段和技术的投入,各种质量较好的建筑逐渐进入城市的发展中,而我们需要继续保持这种整体的发展性能,在建筑中首先关注质量,其次才是其实用性,结合当时当地的条件,做好调剂工作,为我国的桥梁施工技术更进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我国整体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促进市政工程项目的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 娄全军,姜军. 浅谈市政桥梁工程下部结构施工技术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0)
  [2] 刘卫东. 桥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表面涂装[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6(10)
  [3] 曲立杰. 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检测方法探讨[J]. 山西建筑. 2009(05)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作为其中重要的基础施工项目,对管道工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当前在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施工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的约束,使得人们在对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工程进行质量管理的时候,其施工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提升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工程质量,施工人员就要从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入
双季晚粳“粳系21—2”,近两年成为宣州市的双晚主栽品种。本文调查和分析了“粳系21—2”在本市的栽培技术现状和主要生育特性,提出了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
摘要:通过限元软件SAP2000来对桥梁的对等墩高、对称墩高、非对称墩高这三种类型的高墩中的连续刚构桥纵桥向来进行不同程度的地震强度水平非线性时程分析。以此来得到各种不同模型的纵桥向线性地震反映规律。对这三种不同模型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等墩高模型的各个桥墩纵向都处在一致的振动范围内,对地震应力分配方式最佳,而非对称模型以及对称模型则由于自身各个墩高落差过大,导致桥墩承受的振动幅度不一,对地震应用的
1993年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承担的“八五”国家及省科委“两系法水稻品种间杂交优势的利用研究”课题,取得了较大进展:有2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8087s和3502s,2个两系杂交粳稻组合70优9号和70优04通过省
试验结果表明:氮磷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通过建立肥料效应函数方程式和经济效益评价,得出最佳施肥量为氮每亩7.5-9.0公斤,磷每亩4.0~5.0公斤.氮肥全层混施的处理,
本文以1989和1990两年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域试验资料,针对区试布点的合理性与代表性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中心位置的试点,相似性较大(r≥0.42),说明其生态环境比
为了解决淮北平原小麦经济合理施肥的问题,1981-1987年我们进行了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氮磷适宜用量及配比试验.试验表明,高肥力土壤,单施氮肥增产较高,单施磷肥效果不大,说明
对夏播大豆中豆19丰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的适宜密度为每亩1.5-2万株,适宜播期在6月15日前后,每迟播1天亩产减少1.50-1.63公斤.叶面积系数峰值出现在出苗后的
本试验旨在进一步探明温湿度对小麦吸浆虫化蛹羽化的综合影响,为分析种群数量变动和提高测报精度提供参考.试验表明,温湿度与小麦吸浆虫活动幼虫化蛹、羽化和滞育的关系,湿度
根据机电行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改革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