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农奴》的叙事结构浅析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pan_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七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奴》反映西藏地区农奴如何在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感召下,逐步走上反抗宗教和封建阶级压迫的革命之路,具有典型的'政治与审美'融合的意味,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产物。《农奴》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封建农奴制吃人的恶性和宗教压迫的本质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叙事结构的不同层面,例如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视角等,挖掘影片中农奴反抗斗争背后难以言辞的话语,进一步剖析贯穿其中的政治潜意识。
其他文献
隐喻是电影叙事的重要策略。影片《卡萨布兰卡》和《美国往事》以叙事主题、主角人物、城市景观为喻象,对美国梦进行了影像化抒写,成功地建构了美国梦的隐喻,值得对比、研究
时代在发展,新闻的报道方式和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对记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融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记者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将信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