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han2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期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步伐骤然加快,对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不仅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常规工作,还承担着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任,要求辅导员要秉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工作理念,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协助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不但是推动辅导员从职业化、专业化向专家型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转型的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辅导员角色定位 职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1-011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23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一支特殊力量,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的指导和管理等多重工作任务。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常把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混为一谈,甚至有些院校直接将辅导员作为班主任使用。这看似无关学校发展的小事一桩,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认识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的特殊使命和重要地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主力军埋没于日常事务管理之中,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角色内涵不断丰富,其角色定位已从最初的单一政治指导员向多元化具有“双重身份”的辅导员方向发展[1]。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定位辅导员角色,发挥辅导员独特的教育力量,就成为辅导员角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不成熟,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都处在改革和转型摸索前进的过程之中,准确定位辅导员的角色,使其努力回归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辅导者的正确轨道上来,不仅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和转型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贡献也将不可估量。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源起
  探究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历程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诞生于陕北, 1937年1月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在成立之初是按照部队编制形式来组织管理学员的,将学员分编成若干大队,大队下依次设立若干支队和中队;将中队作为学员组织的基层管理单元,并配备政治指导员。“抗大”政治指导员是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前身。
  (二)辅导员的发展轨迹
  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在人际交往中的身份及基于位置和身份的行为规范和模式,每个社会人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角色。高校辅导员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诞生的一种职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60余年,从最初的政治指导员发展到如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的辅导员。当前,高校辅导员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角色和作用从单一走向多元,并逐渐向职业化、专业化方面迈进。笔者对我国辅导员的发展战历程的研究是在耿乃国[2]和初杰[3]两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展开讨论的。
  一般来说,我国高校辅导员从诞生至今经历了雏形、成长、恢复发展及成熟完善四个角色演变的阶段。(1)雏形期的政治指导员。辅导员角色诞生于革命战争时期,由政治指导员延伸而来。当时的政治指导员作为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健康等全方位的工作。(2)成长期的政治辅导员。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要求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政治辅导处,随时掌握教职工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动向。1961年,中共中央首次批复高校专门设置政治辅导处并配备政治辅导员。此时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并且逐渐由党团员兼职向专职过渡。(3)恢复与发展期专兼职并行的辅导员。1978年恢复高考后,大多数辅导员已离开工作岗位,兼职在岗的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此时的辅导员角色处于混沌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1980年《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的印发和实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新登上新台阶,组建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成为当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通过改善工资待遇、重塑形象等措施鼓励辅导员重拾信心,提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辅导员队伍得到稳步壮大。(4)成熟完善期双重身份的辅导员。2000年7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将辅导员纳入专任教师行列。2004年8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16号文件中再次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不仅包含党政、团干部、辅导员,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课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纳入进来,首次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界限进行了初步划分:辅导员宏观上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班主任则具体负责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申了辅导员、班主任的教师身份,把其视为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6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赋予了高校辅导员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三)辅导员的角色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日,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和辅导员自身对其角色定位期望的差异,辅导员角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4]。笔者通过近六年的职业体验和资料分析发现,辅导员角色在其演变和实践中的定位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偏重一方”的倾斜定位,单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只负责班集体的事务管理。二是“包打天下”的全包定位,辅导员沦为学生的“衣食父母”,履行多种管理职责。三是“清闲职位”空挂定位,辅导员成为某些学校解决编制的跳板,很多辅导员入编后很快转入教学岗,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部由班主任负责。实践操作中大部分高校趋向于第二类定位。归结这三种不当定位的原因不难发现,首先是很多高校没有真正把握辅导员这一群体的存在意义,没有发挥出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其次是部分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区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关系,使其工作界限偏离各自的轨道;三是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配置结构不合理,出现“团书记兼辅导员”“班主任兼辅导员”的尴尬局面。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为应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教育部于2014年3月要求全国近600所第二三批次录取本科院校逐步向应用技术性大学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既不同于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主的老牌重点大学,也不同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而是侧重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也应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转变育人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协助学校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学生观念的引导者
  辅导员的首要工作是引导学生的观念并兼顾对其思想动态的监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完全的受教育者,不断地向其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达到教育目标,忽略了对其思想观念的引导。目前,我国已将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升到在国家战略层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应该意识到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要转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观念,全面发展其主体能力。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监督,使大学生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当下能够乐于、善于接受积极正面的观念和认知,摒弃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蚀。
  (二)学生工作的服务者
  辅导员工作要以学生服务为重点并兼顾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当前,辅导员工作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因此,辅导员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工作中注重滿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摒弃对学生进行耳提面命式教育的方式,将“服务育人”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过程中,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工作过程中要重视感情方面的沟通,做有“热度”的教育者,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学生。
  (三)学生实践的开辟者
  辅导员是学生实践领域的开辟者和理论学习的指导者。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立足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5],其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与专业和职业导向进行紧密结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领域的发掘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四)学生活动的倡导者
  辅导员是学生活动的倡导者和学生兴趣特长的发现者。与我国教育模式不同,西方发达国家中的高校多采用通识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主张用理性思维判断事务。例如,美国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多元化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修基础必修课以外的课程。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特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整齐划一,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才能获得毕业、学位证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造成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遇。因此,地方院校辅导员要牢牢把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积极倡导学生多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其认知和判断能力,激发其学习和探究兴趣。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并以之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和成就感。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和实际问题的解惑者。参与教育研究是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和个性的大学生,工作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需知识也有所侧重,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不断反思、研究和总结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形成相关的科研成果。另外,由于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天天面对学生,熟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沿动向,容易将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惑在第一时间内消化掉,能够扮演好解惑者的角色。同时,辅导员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理论知识面,而且有助于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促进教育科学的良性发展[6]。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辅导员个体的提升策略
  1辅导员自身观念的转型是其职业能力提升的根本[7]。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如果自身对学校转型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其工作的重心必然会偏离学校发展方向,自身的存在感和工作价值感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辅导员自身观念的转型是其提高职业能力必迈的“门槛”。辅导员只有自己的观念意识改变了,才能重新寻找到工作的方向,获得职业满足感,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
  2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从事职业活动的进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交替转换来缩短与职业角色定位差距的持续过程[8]。高校辅导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它需要面对不同时期的学生个体,解决情形各异的诸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作为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培养终身学习和消化吸收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建立与学生沟通的多重平台,寻找学生工作的突破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赞誉,才能使学生在无障碍的沟通中接受教育。
  (二)高校的促进策略
  1清晰明了的角色定位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基础。高校要给予辅导员明确的角色定位,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不再受身份的干扰而产生职业倦怠,避免因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界限、权责不清而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正常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现象的出现。辅导员应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不断转变教育思路,精准定位,加深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提升职业能力。
  2合理的辅导员结构配置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前提。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结构配置合理与否不仅是关乎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对于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目前,许多高校的人员配置结构并不完全合理,有的学校辅导员只是一种岗位设置,其具体事务统统由班主任负责;有的学校辅导员担负着四五百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生数量之多、任务之大可想而知。这样的配置结构对于辅导员而言,要么无没事可做,要么忙得焦头烂额,严重打消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工作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3创建宽松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平台能够对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提供理论支持。辅导员工作区别于专业教师,专业涉及面比较广泛,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不仅要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性知识,还要掌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9]。这要求辅导员要不断拓展知识面,通过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因此,学校要想更好地吸引辅导员自觉加入到科研队伍中,需要创建宽松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平台,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加大对辅导员科研工作的鼓励和支持,使辅导员在掌握学生最前沿信息动态的前提下,通过工作实践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不断开拓视野,做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先行者。
  4定期组织和开展辅导员培训交流活动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必备环节。定期组织和开展辅导员培训交流活动会给辅导员带来新的思维和视角,使其在学习交流活动中发现问题,借助同行或者专家的经验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开拓工作的新视野、新思路。
  (三)国家和社会的促进策略
  1建立健全辅导员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制度,为辅导员职业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辅导员这一角色在高校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尝试进行了很多改革。由于受辅导员的专业、学历等因素的影响,其在职称评审和职位晋升等方面困难重重。据笔者了解,有不少学校的辅导员在职称评审方面是按照专业教师的评审要求来执行的,但辅导员受工作性质所限,对自身专业方向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论文、科研项目等方面较专业教师偏弱,所以在职称晋升方面不具有优势;有些高校沿用辅导员的职称评审办法,但辅导员受原有学历和专业的限制,很难晋升为高级辅导员。从职务晋升的角度来看,部分学校对于辅导员有种种限制,其晋升道路也是障碍重重。因此,国家应该充分重视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发展,依据各项政策,制定有利于辅导员长期发展的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制度,使其解除后顾之忧,走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2完善辅导员学历层次提升政策,将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落到实处。当前各高校在岗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类别五花八门,真正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比例还很低,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将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因此,为辅导员继续升学深造敞开大门,结合其原有的学历和专业基础,辅以思想政治方面的专业教育,将其职业能力提升纳入到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专业學位教育行列中,是提升其职业能力的不二选择。
  3搭建辅导员的“行业”交流平台。职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环境氛围的烘托。在国家层面积极干预、搭建辅导员“行业”的交流平台,建立类似于大学辅导员协会、辅导员之家、辅导员论坛等形式的专业行业组织机构,将对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定期出版专业会刊、举办辅导员学术研讨会等举措促进辅导员进行经验、理论交流,使其尽快找到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的合理路径。
  参考文献:
  [1]赵海峰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5-7
  [2]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18
  [3][6][8]初杰辅导员工作技巧与典型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4-18,22-23,75-80
  [4]殷殷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征与面临的问题[J].高教高职研究,2010 (11):178-179
  [5]潘弘彦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6-7
  [7]李霄峰,赵成福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5(07):75-8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S]教思政(2014第2号)
其他文献
随着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供电公司的抄核收管理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供电公司具备先提供消费后收费的这一特性,因此,电费如何管理是困扰供电公司的一个重
高效课堂,我的理解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师生之间有良好地互动;教师的提问有的放矢,能引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绽
期刊
以某一参数的阶段式多级泵的导叶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改传统的径向导叶为流道式导叶。以FLUENT为计算平台,基于Navier-Stokes方程
本文介绍了一起发生在500kV变电站,由于规约转换装置故障引起的调度主站远动数据不刷新的案例。文中对故障时的发生表象进行描述,对检修技术人员现场技术处理过程进行了详细
"灌输式教学"深受"工具理性"的主宰,片面追求"成绩最大化",其结果是桎梏了生命的自由本性。"对话式教学"是获得自由、彰显人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系统阐述"对话式教学"的基本
侯外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办校思想别具一格,独成一家,留下了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本研究着重论述了侯外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办学
[摘要]在“全民热追捧”翻转教学的背景下,提出如何辩证地看待地方院校的翻转教学法。即,要根据地方院校特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思考如何翻转及翻转的程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取舍、不断优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翻转教学法特点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0-0108-04  [DOI]1013980/jcnkixdj
[摘 要]义务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长期存在的城市教育先行化、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固化、城乡教师职评一体化等状况,使农村教师形成了改革决策中的“局外人”、价值缺失的“实践人”、科层制下的“公务人”的角色。发挥农村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须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工具性与伦理性、行政化与专业化、现实型与信念型这几对关系。  [关键词]农村教师 义务教育 改革 角色  [中图分类号] G52
长期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工程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教育政策和国外教育模式的初步解读上,对工程教育方面的定性研究较为有限。本文从工程教育起源出发,重点阐述了工程教
1983年,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我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三个面向”方针的指引下,全国教育界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各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