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文明视野下诸葛亮家训思想研究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完美人格的象征,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文明和谐的修身、养德、治学理念,则在其家训思想中有着突出展现。诸葛亮家训以养育完美心态为出发点,以道家的无为心性论为核心,深刻地把握了修心养性的规律和人伦社会的规律,并立足于心态文明的四个维度,即“净”心、“静”心、“竞”心、“敬”心,对修养君子的德操,构筑和谐的人格做出了精辟的阐释,在升华人生经验的同时,也开后世德育思想的先河,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诸葛亮;家训;心态文明;和谐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1 — 0069 — 03
  心态文明是在个人身心和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明模式,是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心态文明理念在诸葛亮的家训思想中有着完美的展现,其主要观点在《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与兄瑾言子乔书》以及《与兄瑾言子瞻书》等著作中均有所涉及。诸葛亮独具特色的家训思想,突出其本人非凡的人格魅力,也寄予了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成就了中国家训史上的典范。
  一、心态文明视野下诸葛亮家训思想的核心
  心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体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没有了心态文明的滋润,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流就会因为丧失了源头而干涸。善治始于善心,善心源于善意,心正意诚,自然会政通人和,天人友好相处。〔1〕诸葛亮的家训思想立足于心态文明,以修心为本,其颇具仙风道骨的修心理念,则是以道家的无为心性论为核心展开的。
  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是和谐修身,心态文明的先行者,诸葛亮深感其然,将道家的无为心性论融入到家训思想中。无为心性论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内心恬淡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则是指因循顺物的人伦智慧。在精神境界层面,道家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为起点,追寻致虚守静、崇俭抑奢、少私寡欲、返朴归真的心性境界,否定方面表现为无为,无欲,而肯定方面则表现为澄气凝神,心性和谐;在人伦智慧层面,道家讲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进一步将对规律的顺从应用到人伦社会领域,一是认同诚、敬、忠、孝的基本价值理念,强调忠诚则无欺,孝敬则有爱,二是为人处世讲究柔弱不争、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人生大智慧,重视修身养德,人伦和谐。
  无为心性论作为核心,成就了诸葛亮家训思想的精神主体。在诸葛亮家训的几篇著作中,诸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安贫乐道,志存高远、内心有敬等内容清晰可见,巧妙绘制了一张心态文明,心性和谐的蓝图,而其颇具道家风骨的思想核心,特征鲜明,成为了中国家训史上的一大亮点。
  二、心态文明视野下诸葛亮家训思想的维度
  诸葛亮的家训思想以《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为代表,语言精炼,意蕴深刻,突出了其圆润和谐、质朴文明的思想内涵。诸葛亮的家训以培养君子德操,塑造和谐人格为导向,立足于四个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维度,即“净”心、“静”心、“竞”心、“敬”心,以修心为重点,勾勒出了一个和美的心态文明之圆。
  (一)“净”心
  “净”心,顾名思义,是要保持一颗玲珑剔透、清净无染的赤子之心,这是构建心态文明的基础。诸葛亮本人一生为报先帝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玉壶冰心,苍天可鉴,并在《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两篇家书中,对“净”心的思想进行了总括,重点强调了要养“君子”之德,坦坦荡荡,净化心灵。
  诸葛亮有感于道家学说的大智慧,提倡修身要注重清心寡欲、心胸豁达。《诫子书》有云:“……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即要始终保持一颗朴实淡然的心,一颗平实从容的心,多欲则寡欢,只有心境淡泊纯净,才可减少不必要欲望,进而淡然于怀、素然于心、静然于世,不忘男儿的志向之所在。而《诫外甥书》有云:“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告诫子孙要节制情欲,去掉俗念,戒除琐事,心胸开阔,这是诸葛亮修为的一种境界,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而心胸狭窄则多烦恼,心胸宽广则多智慧,君子立于世,必然要兼具“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无欲则刚”的心性,修于自身,立于天地。诸葛亮将心态文明的“净”心维度赋予了新的灵魂,即“君子”的德操。世人皆爱君子,君子独具“净”心。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生活的本真,心胸开阔,戒除妄念,才是文明的心态。诸葛亮的道家风骨,仙人姿态,理想人生皆出自于此。
  (二)“静”心
  如果说培养塑造一颗具备君子德行的“净”心,是心态文明的基础,而处乱不惊,不骄不躁的“静”心则是构建心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心“静”,是一种人生境界,红尘中心如止水,泰然自若,与天地同在,颇有浪漫色彩。
  《诫子书》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是把“静”放在修身养德的前提条件的位置,诸葛亮家训思想涉及修身、养德、治学等各方面,都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智慧结晶。《诫子书》中强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认为,淡泊名利,以内心宁静和生活节俭来提高道德修养,是实现远大志向的必要条件。〔2〕守住“静”心才能摆正心态,创造环境,拓展思路,并最终达到物我合一,放逐心境于天地间畅游的境界。而“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指出了不能“静”心,偏于“险躁”带来的危害,肆意放纵,懒散不羁,急躁冒险,这些行为,必将导致精神的颓废,行为的偏颇,最终身心失和,稽废时日。此外,诸葛亮着重谈到了心“静”与治学的关系,“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认识到才能的获得要以学习为本,而学习要以安静为前提,包括安静的环境和安静的心境,只有环境安静才能创造学习的氛围,只有安静的心境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最终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诫子书》的最后,诸葛亮又告诫子孙后代时光易逝,年与时驰,如果不能静心治学,必将“悲守穷庐”,后悔莫及。可见,心态文明是以“静”心为前提的文明,避开车马喧嚣,在心中修篱种菊,诗意地栖居,安然地生活。   (三)“敬”心
  内心有“敬”,是心态文明体系得以顺利运转的保障。“敬”天地,“敬”人伦,顺应天命,合乎人心,和于自我,这是一种大道无形,大巧若拙的境界,也是心态文明的自我实现和层次的飞跃。
  诸葛亮的恭敬之心,不仅是表现在“不负陛下”这个层面上,而是一种对天地公理的普遍的敬畏,〔3〕包含“敬”天地、“敬”人伦两个层面。“敬”天地,守大道,首推道以化心,淡然无为。诸葛亮修身求“静”,养德重“俭”,秉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汉书·艺文志》)的人生态度。在《诫子书》中,诸葛亮认为,境界的提升出自“淡泊”的心境,主张“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陶冶情操,以退为进,这就是融合到其家训思想中的道家大智慧。“敬”于天地为本,“敬”于人伦为重,诸葛亮认为应当重视礼节,“适体归性”,以追求“和之至”的境界。而礼的作用恰恰就在于和睦亲友,和谐族群,和平天下。诸葛亮进一步在《与兄言子乔书》中,点出了同甘共苦,人际和谐的人伦思想,指出:“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将人的行为从自我修身层面上升到社会道德层面,同进退,共荣辱,用自我身心的和谐来促成人伦社会的和谐,而人伦社会的和谐又反作用于个人身心的完善。“敬”天地,“敬”人伦,和于自我,和于人际,这就是心态文明的“敬“心维度,内心有“敬”,则身心和谐,人际和乐,天下和平。
  (四)“竞”心
  “竞”心,是心态文明的关键,是实践的范畴,“竞”心包含竞相争创,强力进取,当然这并不违背“无为”的法则,而是在遵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的价值。
  诸葛亮的家训思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生动写照,注重志存高远与磨砺品性二者的结合,提出君子要以经世济民为理想,使自身价值在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中得以实现。《诫子书》提出,倘若不立志,不修身,有意自我放纵,其恶果就是“多不接世”,将不会被社会所接纳;《诫外甥书》指出,如果“志存高远”并不懈努力,又“何患于不济”?即不必担心志向不成,理想不济。在《与兄瑾言子瞻书》中,诸葛亮又担心诸葛瞻过早成熟,恐难以成为“重器”,这些谆谆告诫,均是以济世安民、自我实现为主旨而提出的。进而,诸葛亮又提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志不强者智不达”,有了高远的志向、心怀天下的品性,才可以此为基础,端正学习的态度,戒除浮躁,精诚专一。如此,治学得以进步,品格得以磨练,百年树人的理想则水到渠成。诸葛亮家训中的“竞”心思想,注重了立志与修身的辩证关系,在治学的问题上又注重了联系的观点,写下了中国家训史上闪耀的一笔。
  三、心态文明视野下诸葛亮家训思想的德育价值
  诸葛亮的家训思想紧紧把握了修身养性的规律,是心态文明,心性和谐的典范,其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要践行心态文明,我们就必须具备和谐的个性心理特征,立足气质、性情、能力等各个方面,为实现构筑完美人格的目标而努力。
  (一)培育文明气质
  气质是一种特有的,不能够刻意模仿的内在精神和举止修养,是我们在塑造和谐个性心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气质产生于内在修养,形成于外在表现,看似无形,实则有形。
  借鉴诸葛亮家训思想的心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培育文明的气质,追求气质美,首要的就是从丰富和改造内心世界出发,心有文明气自华。我们应当时刻不忘心态文明的要求,探索人生的真谛,参透“大道从简,至道不繁”的大智慧,戒除妄念,清心寡欲,不为过分的欲望所主导。而清心寡欲必然与去奢就简相联系,二者处于相辅相成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厉行勤俭,追求简约,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最终形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坚强心志;在完善内心世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重个人的举止修养,举止修养的文明体现在: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傲慢,要忌怒、忌狂,能忍辱谦让,关怀体贴别人,有容人之心,度事之量,表现出较高的情商。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使人们摆脱了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宿命论。〔4〕因此我们修养文明心态,培育文明气质,也是培育核心能力,增强适应性,开辟新天地的客观需要。
  (二)涵养和谐性情
  性情是个人心理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态度,体现的是个人稳定的情绪、情感和性格。心态文明的塑造,离不开和谐性情的涵养,离不开遵循规律,以静制动的人生智慧。
  诸葛亮的家训思想深感于道家智慧,修身养性讲究“静”、“俭”,人生态度讲求“淡泊”、“宁静”,情感朴实,智慧深邃。有感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在整体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潮中,我们要涵养和谐的性情,就必须合于大道,恪守静心,宠辱不惊,自省自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转变,人们遇到的挑战和诱惑同时增多,得与失,苦与乐,忧愁与愉快并存,如果患得患失,受制于外界环境,必然会因为外物的变化而导致身心不和,害人害己。近年来出现的以心理病态为代表的精神危机,以及以冷漠压抑为代表的人际危机就是鲜明的例子。恪守静心,要求的就是我们把握好心态的一个度,取得成绩不过分惊喜,受到刺激不过分敏感,遇事冷静,三思而行,坚决克服浮躁的心理。相应地,我们要构建内心的平衡机制,不让心态因为主观意识的不成熟而发生消极的质变。对己是调适中和,淡然自若,对人是大肚能容,敢于舍得,对事则是宠辱不惊,坦然面对,进而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层次境界。
  (三)完善道德能力
  能力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需要在一定的心理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得到体现。我们追求心态文明,要完善的是人伦范畴的道德能力,由个人层次出发,在关系层次和社会层次得到体现。
  诸葛亮的家训思想遵循了人伦社会的规律,强调敬天地,敬人伦,心系苍生的大道德。我们需要提升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两方面的能力,在道德认识层面,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敬畏群众,心系群众。在改革失衡,矛盾凸显的现实条件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大行其道,并形成了一股稳定的社会思潮,对年轻人的思想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认同和谐化生、心系大众、普利众生的价值观,就成了符合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在道德实践层面,我们需要具备上善若水的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道德经·第八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道德经·第二章》),待人真诚、无私、奉献,这就是对大道的最佳诠释,也是我们完善自身道德能力的途径。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5〕   (四)构筑完美人格
  完美人格的构建,是我们修身养性,实现心态文明的最终归宿。《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天行永健,坤厚恒载,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完美人格模式。
  诸葛亮崇尚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苍生的大志向,以此为鉴,我们就需要做到自强不息,志存高远,追求人生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要追求的是能够促进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三大和谐”的正气,即“正能量”,而正能量的最高境界表达,就叫做“浩然之气”。〔6〕我们今天要追求的“志气”,就是这股“浩然之气”,有一份浩然长存的恢弘志气,一种正气磅礴的君子风范,一腔热血激荡在心中,心态文明的圆道就会具备周行不殆的永动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时刻不忘以德树人,厚德载物。修身养德,这是诸葛亮毕生的追求,也是其家训的精髓,而处在心态文明实践层面的“德”,则应该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多年的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却相应地出现了精神贫困、精神荒原等道德危机现象,道德、文明被弃如敝屣,这些都促使我们对现今的道德状况进行反思,需要我们加强以正能量为导向的道德修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为心态文明输送源源不断的营养,达成自我实现,构筑完美人格。
  诸葛亮独特的道家思维方式,成就了贯穿其家训始终的心态文明理念。作为今人的我们,应立足于学习其“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态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修身理念以及“敬”天、“敬”人、“敬”心的大智慧,顺应天地大道,构建属于自己的心态文明,完成人生的自我超越,心与物游,天人合一。
  〔参 考 文 献〕
  〔1〕刘长明.论“三态文明”——一种基于和谐维度的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5,(01):15-37.
  〔2〕闫续瑞,杜华.论诸葛亮的家训思想及其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7-91.
  〔3〕张连科,管淑珍校注.诸葛亮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2-3.
  〔4〕谭春虹.EQ情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7.
  〔5〕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
  〔6〕张璋.醉中国·学习经典〔N〕.光明时政,2015-05-04(29).〔责任编辑:孙玉婷〕
其他文献
[摘 要]对比装备制造业发达城市,研究结果表明:齐齐哈尔与其他城市的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企业与政府应从金融、市场、协同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等方面营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力。  [关键词]齐齐哈尔;装备制造企业;创新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093 — 02  齐齐哈尔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国家对期货市场的重视不断提高,期货经纪公司作为期货市场的柱石必将在稳步推进期货市场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本文针对期货经纪公司的个性,从自身定
有机光电子材料,这个名词对于寻常百姓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在有机材料领域却是名头响亮,因其在大面积、低成本、柔性光电元器件方面的潜在应用,此项研究已跻身继无机硅基光电材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里程的增加和对既有铁路运输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建复线、站场改造施工逐渐增多,既有铁路站场改造施工是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的主要技术措施,既有线封锁插入
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修辞学研究逐渐深入到现代的多学科研究范畴。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们已经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进行
为破解动物及动物产品在市场流通中经多点经营、多次销售后,原始的检疫证明等信息凭证不复存在、相关信息无法延伸和安全责任难以追溯等难题,2007年底,浙江省杭州市农业、贸易、
[摘 要]我国是一个有着孝道观念和家庭养老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虽然当今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但是,我国的养老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但也面临困境,需要理论和政策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强化其功能。“孝”是一种出自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和道德自觉,也是家庭养老实现的制度保证。孝道作为养老尊老敬老的家庭伦理,在家庭养老中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孝道;家庭养老;价值  [中图
[摘 要]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具有两面性的内容,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韩非子看到了生产力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也看到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值得后世充分借鉴的。其消极的一面,那就是长久地影响于后世的男尊女卑思想,这样的消极思想我们必须加以否定。今天反观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人口发展观念,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人口文化观念。  [关键词]韩非子;人口思想;当代反观  [中图分类
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病灶小、易向邻近组织蔓延,且较早发生颈淋巴结转移.CT检查可明确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范围,以及颈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本文搜集4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
例1:男性,21岁.因右踝关节扭伤后引起肿痛1周,于1999年3月27日求治,给予扶他林每次25 mg,每日3次,饭前口服.2 d后复诊,自述服药后次日出现头晕,未在意,今日头晕加重,右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