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数学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二、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如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从52张扑克牌中任取5张,求以下事件的概率:(1)同花五张,(2)同花顺次五张牌,(3)以9打头的同花顺次五张牌,(4)异花顺次五张。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学生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的迸发异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如下做法。
  1.营造自由课堂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插嘴”。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2.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
  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学生没有主体性发挥的时间。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3.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要勇于质疑。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五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3]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其他文献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其中的“五严禁令”严格规范了学校的教学行为,强烈要求教学“减负增效”,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就必须从学生的训练入手,不是精讲精练这么简单,而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语文阅读教学更应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一、进行语言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这一阅读教学思想,结合《猫》一课的阅读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探索,我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探究学习目标;在读中自由感悟,探究学习过程;在读中体验情感,探究语言美、情感美。  一、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一)从“导读”谈起,促进单元化的整体感知。  我国著名
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学习中的合作者和学习者。  教师多元角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师的语文阅读储备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较单一的教学目标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目标转变,变重视教师的教法为重视学生
摘 要: 汉字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瑰宝。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本文作者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教学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发掘学生识字的潜能,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识字教学 归类识字 游戏识字    一、引言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凭借阅读课文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构建了一种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模式。  一、尝试练习,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
摘 要: 目前教育教学的新课改已在全国全面推开,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改的精神实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知道什么是创新思维,知道创新思维有何特点,知道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指导观察,激发兴趣;创造情境,引导想象;培养合作,搞好探究;布置任务,鼓励求异;构造开放,诱发灵感等几方面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