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交付这片沃土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eai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志刚,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芙蓉》《长江文艺》等发表小说及散文200万字,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等转载,并收入年度选本。曾连续两届获河北文艺振兴奖,多次获河北省作协优秀作品奖、《雨花》杂志优秀小说奖等奖项。
  说起我与《当代人》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的1980年。我当时在邢台沙河县武警中队服役,因为喜爱文学,这年夏天,破季订了几份文学刊物。其中,就有从这年第7期开始恢复“文革”前刊名的《河北文学》(原名《河北文艺》)。
  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仍记得当年第一次见到这本刊物时的那种新奇与激动。从此,一个斑斓多彩的文学天地向我打开。我知道了中国文坛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我们河北的“荷花淀派”;另一个,就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的“山药蛋派”;还有幸在上面欣赏到了河北一大批新老作家的作品,有些作品,至今都没有忘记。而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自己的习作能在上面发表。
  1986年,我的一个短篇小说《风从园外吹来》在贾大山老师精心指导下反复修改,由他和袁学骏老师推荐,使我发表作品的梦想变为现实。只是,当时《河北文学》已改名《小荷》,成为《文论报》副刊。这是我在省级报刊发表的小说处女作,由此结识了我的责任编辑窦卫华老师。记得在发排前,他往正定文化馆给我打电话,让我速去编辑部改动几个地方。电话中,他那一口纯正的沧州话,至今犹回响耳边,当时在我听来,那无疑是世上最好听的方言。
  不久,《小荷》又恢复成《河北文学》,我陆续在上面发表了《燕儿滩》《血色正午》《林中小屋》等短篇小说,都是窦卫华老师编发的。窦老师性格耿直,工作严谨,对文学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让我肃然起敬。正是《河北文学》,给了我写作的自信与勇气。
  让我更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非常幸运地走进了这所河北文学的最高殿堂。
  1991年,编辑部需要一个既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又有些编辑经验的年轻作者协助工作,窦卫华老师向王洪涛主编推荐了我。当时赵立山老师是编辑部主任,具体负责编务工作。那年夏天的一个上午,他和何玉茹老师从省会冒着酷暑,骑了一个多小时自行车,赶到正定。他俩先去了大山老师家征求意见。大山老师当时担任正定县文化局长,我是在地区报刊发表了几篇小说习作后,被他从正定电子元件厂调到县文化馆创作组的,编《正定文艺》的同时,也进行创作。这样一个好机会,大山老师自然大力支持。于是,赵老师和何老师来县文化馆和我商谈。能到一家在全国很有影响的省级文学刊物协助工作,对我这样一位基层作者来说,简直是喜从天降,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呢。
  来到《河北文学》编辑部后,我既是通联,又是小说编辑。这时,我才明白一个文学新人的发现和一篇作品的问世,其中包含着编辑多少心血与汗水。那时还没电脑,稿子都是手写,编辑不但要看大量的自然来稿,对编发的稿件还要经过三次认真校对。为保证质量,编辑部聘请了一位外校,据说是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一位资深老编辑。每一期的三校,主编审定后都要连同外校一同交给我们。外校老师的水平非常厉害,每每看到自己漏校的地方,都不由得脸上发烧。但拿到外校时,也有几分好奇与兴奋,因为这也是我一个学习和提高的好机会。当时编辑部有一套严格的编审制度,根据漏校的多少,扣发当月的编辑费。当然,编辑费多少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提高了我对文字的把握以及编辑水平。
  那时国门刚打开,中国文坛迎来空前的繁荣。闲暇时,大家在一起谈论新流派、新思潮,以及当红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让我这个文学新人受益匪浅。论年龄,我最小,论学识和水平,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在这块文学的天地里,近水楼台先得月,贪婪地吸收文学的营养。身处这种浓厚的文学氛围中,加上各位老师的热心扶持,我的创作也有了明显进步,写出了短篇小说《枯井》《醉酒》和《天文现象》等,不但上了《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还获得了河北文艺振兴奖等奖项。其中那篇《枯井》,发表时还配发了大山老师的短评。后来,封秋昌老师看了我的全部作品,为我写了一篇近万字的评论,有肯定,也指出了一些不足。封老师是我非常仰慕的著名评论家,他的鼓励,更增添了我在文学之路艰难攀登的勇气与动力。
  几年后,《河北文学》又更名《当代人》,朱宝柱老师担任主编,他给我办了聘任手续,工作也相对稳定下来,不再兼任通联,成为一名正式编辑。一天下午,我特意去大山老师家里告知他这一喜讯。大山老师非常高兴,当即给朱老师打电话表示感谢。
  此外,因为编发了湖南著名作家聂鑫森老师的短篇小说《名角泡澡》,我还获得了第十一届《小说月报》百花奖优秀编辑奖。作为一名文学编辑,我非常珍惜这一殊荣,和我的小说获奖一样高兴。
  还有让我感到荣幸的,就是为大山老师当责编。
  当时,每个编辑都有组名家稿件的任务,因为和大山老师的特殊关系,朱老师把向他组稿的任务交给我。我当时住在正定,星期天时常去大山老师家。他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公务再忙也要帮我完成组稿任务。每次编发他的小说,他都让我给他送份校样,他说,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后容易看出毛病,他愿意在校样上再作修改。1995年秋,大山老师不幸患食道癌,手术后我陪同朱宝柱、刘美秀、赵立山几位老师去家中探望他。
  大山老师是1997年2月去世的,《当代人》编辑部顿时沉浸在一种悲痛的气氛之中。朱宝柱主编特意在第5期辟出版面,加编者按编发了纪念小辑。主持那期刊物的副主编谭湘老师还约我写了一篇怀念文章,连同大山老师的几篇遗作一同刊出。
  在第二年的《当代人》第7期,我非常荣幸地编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篇感动亿万国人的《忆大山》。十多年后的2014年,我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贴发了这篇悼念文章,被《光明日报》转载,一时洛阳纸贵,当年刊载那篇文章的《当代人》杂志,被人争相寻觅。自此,大山老师走进公众视野,成为全国文艺界学习的楷模。
  当年,我到《当代人》工作时才二十多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是和这本刊物一同度过的,我在这里成长并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已两鬓染霜,年过半百;岁月无情,但我对《当代人》的感情,却历久弥新,成为我久存心间的一份难忘的情愫。鲁守平、褚大伟、孙建新、于卫真……一张张亲切的笑脸时时浮现于脑际,清晰如昨。只是,令人痛惜的是,赵立山和谭湘两位老师英年早逝,他俩都是当年《当代人》的骨干力量,对我也有过不少提携,在此表示我深切的怀念。
  作为《当代人》的一个“老人儿”,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新一代的编辑朋友们,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传承前辈办刊人的优良传统。二十年前,我就编发过睢振威社长的几篇散文,其中那篇《山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還有郭文岭主编等几位编辑,都是我省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家。在文学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他们都怀揣着那份对文学的挚爱与坚守,精心打造和培育这块文学园地。
  此时,眼前又浮现出1980年第7期的《河北文学》,那是我和她的初次相识,冥冥之中,就与她结下不解之缘。那期的封面上,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树林……是的,这是一块文学的沃土,有数不清的文学新苗在这里茁壮成长,组成新时期河北的文学之林。
  编辑:安春华
其他文献
《牌坊》讲述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为保住慈禧性命,使政权苟延残喘,为1900年义和团事变期间、被清军枪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式的汉白玉石牌坊的故事。茂兴营造行接到了这个差事,掌门人蒯鹤年以及整个蒯氏家族陷入了内外交困中,故事中家族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交叠。《牌坊》是北京特色的故事,同时也是北京的历史。剧首、剧尾两个量身打造的京韵大鼓唱段,使《牌坊》极具北京韵味。此剧由杨立新执导。
回到家的奶奶很兴奋,逢人就说孙子带她去旅游了,然后就迫不及待叙说路途中的见识多么精彩有趣。看奶奶如此开心,他心里莫名的不是滋味儿,因为那根本算不上旅游,他只不过是趁周末,临时起意带奶奶去城郊的一个度假村散了散心。   看着奶奶一改往日沉闷变得神采飞扬的模样,他的心怦然一动。   “奶奶,公司安排我两周后去海南休假,可以带一名家属去呢,奶奶,到时您陪我去好不好?”   奶奶十分认真地说:“需要
《北大商业评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社三家主办方于2007 年5 月18 日在北京正式宣布:“第四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度盛典暨2007 中国人力资源年度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年度颁奖大会暂定于2007 年10 月20 日在北京举行。  本届盛典的年度主题为“雇主品牌 国际化 专业化”。会议议题为:  1.打造雇主品牌的方法与实践;  2.雇主品牌建立与企业内在价值
教育咨询师:打造一张新面孔    曾经有人预测,21 世纪将是IT 和咨询的时代。  这一朝阳产业正在我们身边遍地开花,勾勒出阳光普照的未来。《职业》分别从传统和新兴的咨询业中挑选了几位代表,他们代表了这一行业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企业管理的外包让以管理咨询为首的传统咨询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对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让更多一对一的咨询走进了个人的职业和家庭生活。    近日,精品学习
职场曾风靡“ 什么挣钱做什么”。在这个行行出状元的新经济年代,含金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职业层出不穷。在《职业》杂志奉献给读者的年度盘点中,自然少不了最热门职业的盘点。而我们所定义的最热门职业即2007 年度人才需求量最大的、高薪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受职场人士追捧的职业。     项目管理师    上榜理由:项目管理师是我国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职业,未来几年也仍将是受追捧的热门职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
对王松涛女士的画作心慕已久。直到2016年松涛美术馆在北京房山开馆,我有幸参加了开馆仪式,同时参观欣赏了王松涛中国画作品展,才对松涛女士的画作有了系统的欣赏,那画作透达出来的“松涛雅歌”久久在耳边回荡,真是一场心灵的享受。  松涛女士是河北武安人,著名画家,不仅自己在中国山水画中不断探索,还培养了河北省美协主席祁海峰等子女成为著名画家。让人敬佩的是松涛女士一生执着于艺术,追求艺术的真善美,一生修炼
新春佳节,亲人团圆,朋友相聚,喜事来临,少不了举杯碰盏,放怀一饮。欢乐时刻的酒并非千杯不醉,真的喝高了你不妨试试以下方法解酒、救急。  1.牛奶醒酒法醉酒者可饮些牛奶,以便使蛋白凝固,保护胃黏膜,缓解对酒精的吸收。  2.甘蔗汁醒酒法 醉酒神志尚清醒者可自己嚼食甘蔗,严重者可榨出甘蔗汁灌服,能醒酒。  3.皮蛋醒酒法醉酒时,取1 ~2 只皮蛋,蘸醋服食,可以醒酒。  4.白菜醒酒法 将大白菜心切成
  
大部分人进入社会、参与工作以后,多多少少都会丢失对周遭自然世界的感知力。人,是一种社会性的智慧生物,也许能够忍耐孤独、忍受存在绝境,但总还是需要陪伴,跨越种族和物种的亲密关系亦能在某些孤独时刻赋予人存在的慰藉,甚或存在的意义。依靠动物去描述这种绝境中的“慰藉”,或者通过动物视角叙述生存处境的文学作品非常多,赵经纬的短篇小说《花鼠,花鼠》正是这一庞大谱系中新生的佳作。  花鼠,南方的朋友可能并不多见
晴朗李寒,原名李树冬,生于1970年10月。河北河间人。诗人,译者。获第二届闻一多诗歌奖、中国当代诗歌奖(2011-2012)翻译奖等。出版诗集《三色李》(合集)、《空寂·欢爱》和《秘密的手艺》。译诗集《俄罗斯当代女诗人诗选》《午夜的缪斯:阿赫玛托娃诗选》(一、二卷)等。翻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我还是想你,妈妈》。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