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外电子运动的新释义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l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因为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它的运动也具有电磁波的性质。它是波长极小的具有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和人们熟知的光波等电磁波不太一样。因为它的频率更高、波长极小,它的传播只限于原子空间范围内传播。应该说,之所以提出原子的稳定性问题,是因为只单纯强调了电子的粒子性,认为电子不断地加速运动一定会向外辐射电磁波,就会出现原子稳定性问题。其实电子的运动本身就是电磁波,就单个电子来说,它的运动就是一个电磁波的波动,只不过传播空间范围只限于原子内部。那么以此类推,原子核内部质子、中子的运动也不仅仅是单纯粒子的运动。可以想象质子、中子的波长会比电子更小,其频率更高,能量也更大,现在人们熟知的核能的威力足可见一斑。
  当不同电子受激会发射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此种电磁波是由电子受激发出的,是比电子更小的光子形成。因光子的频率相对于电子来说要低,波长也比电子要长,所以它会冲出原子的范围传播。对于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质量大于光子的粒子,不能只注意它们的粒子性,而忽略了它们运动轨迹是连续的波动。电子云的概念毋庸置疑,正是基于电子的粒子性来描述电子在空间中出现的几率,而恰恰没有把电子看做连续的运动轨迹状态,即波的形态来看待。
  并且我还认为,电磁波也不是原来以为的,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相互感应,而应是粒子本身具有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的运动形态。核外电子在无外界激发的情况下,都是正常的运动状态,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是守恒的,电子作为电磁波的传播状态也是稳定的。
  主持人:侯俊彪读者的想法比较有趣,事实上,移动的电子会产生磁场,呈加速度运动的电子会发射出电磁辐射,这和侯俊彪读者的观点似乎有相似之处。
其他文献
我们现在对宇宙膨胀的认识,是来自20世纪哈勃望远镜发现恒星的光谱向红端移动,这表明星系正在离我们而去,宇宙在膨胀。  现在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宇宙将会永远膨胀下去;另一种观点是,宇宙在膨胀之后,将会坍缩成一个奇点。而我有不同于这两种观点的想法:宇宙在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停止膨胀,但也不会坍缩,而是永远停留在某个给定大小的体积上。  我认为,要预言宇宙的未来,首先就
手机膜  真是太忽悠人了!  眼下,在许多城市的商场外、天桥下面、地下通道口……只要人多热闹的地方,你就能看到火热的手机贴膜场面。这种场面越红火,就越让人觉得自己的手机也应该贴或者更换保护膜了。  贴膜生意火迷惑人不说,手机膜的名称多、特点怪更是能搞晕人。如高清膜和磨砂膜就各有说道。磨砂膜耐磨,不会沾上指纹,但价格相对贵点;高清膜很亮,而且价钱相对便宜,但却容易沾上指纹。还有什么钻石膜,说是显得华
《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01期中的《瓜果轻易变巨型》说到,一个英国人用废弃的石英和电线碎末培育出了巨型蔬果。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有用混合了永磁粉末的肥料培育蔬果的,还有用磁化水浇灌蔬果的,都出现了长出巨大果实的情况。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对大螃蟹有爱好的吃货们,你们的福音来了,世界上的大螃蟹将越来越多。  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发现,随着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增加,海水中也溶解了更多的含碳的成分。海洋中的碳浓度升高时,会导致牡蛎的生长较慢,但是对于捕食牡蛎的蓝蟹来说,在富含碳的环境里,它们在脱壳期间有更多的碳可以利用来长身体,于是蓝蟹在这段身体受限制少的时期可以生长得更大,成为更强大的捕食者。  全球变暖虽然看上去会带来许多环境问
科学家发现,新生的恒星往往被水汽包围着,行星盘的外周环绕着大量的冰块。例如距离地球170多光年远的某颗恒星,它的年龄只有1000万岁,它周围环绕的水有地球海洋水量的几千倍!如果它也有8大行星环绕的话,那么这8颗行星可以全部被海洋覆盖。  含水的外星系很可能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外星的水分却不一定会落到行星上,因为这些恒星周围的水大都以冰块的形式远远环绕着恒星。科学家曾认为太阳系外围有一圈奥尔特
白垩纪末期恐龙绝灭事件令人叹息,其实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大绝灭比恐龙绝灭事件要更加严重。地球上类似规模的大绝灭事件还有几次,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制造大绝灭的“真凶”。  最近,研究人员对三叠纪末期的绝灭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岩石证据和时间测定,他们把三叠纪末期绝灭事件发生的时间,从上百万年尺度缩短到了两三万年的精确范围,从而找到了制造绝灭事件的原因——火山喷发。在2亿年前的这次绝灭事件期间,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