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m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户外运动专业人才是保障我国户外运动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办社会体育学专业(户外运动方向)办学实践,对户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进行研究,构建了户外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建了具有特色的“5+1”户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户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户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076-05
  
  户外运动是融挑战性、刺激性、健身性、拓展性和观赏性、休闲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新颖、健康、时尚的休闲生活方式。户外运动因其魅力而开展,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据国内调查,户外运动已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项目之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将攀岩、定向、野外生存等户外运动项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6年,我国将高山探险、攀岩、山地户外、拓展等项目正式纳入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系列。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和学校体育的新型课程,户外运动延伸到社会、企业及学校的更广泛领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较早地敏锐把握户外运动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社会、市场、学校对于户外人才的旺盛需求,于2004年成功申报了社会体育专业(户外运动方向),成为我国首办、目前国内唯一拥有社会体育(户外运动方向)本科专业的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办户外运动专业方向具备诸多的有利条件:其一,建校57年来,学校的攀岩、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项目在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不断取得较突出成绩,其整体水平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其二,拥有覆盖面广、业务精良的户外师资队伍;其三,户外教学场地、器材设施和基地齐备。但是,面对办专业,培养户外专业人才,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更多的是认识层面,如:国内没有现成的户外专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甚至没有专业教材;户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户外专业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和知识;如何构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怎样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户外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所创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对后来办学者有借鉴意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改进和完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国地质大学首届2005级社会体育专业(户外运动方向)专业学生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对户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构建与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在2007、2008年分别对2005级、2006级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32门)满意度调查及相关培养方案、模式等进行调查。
  1.2.2 咨询法 根据户外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体系构建的需要,我们先后对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部分专家;青海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四川登山户外运动协会、西藏登山户外运动协会部分领导进行了咨询与沟通,全面系统的了解社会对户外人才的需求及能力要求。
  1.2.3 调查访问法 分别对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任职的相关户外企业管理者、实习学校的教师、用人单位相关人员等进行访谈,并对我校培养学生存在的知识、技术、能力等问题以及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归纳。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目标 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确定社会体育专业户外运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教育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2)社会户外企业、教育部门、户外管理部门对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对知识、能力、职业素质要求。3)学校办学特色及综合大学学科优势。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服务社会,推动户外运动科学、规范、健康、协调发展为宗旨的实用型人才”为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即“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的社会体育、户外运动理论及实践能力,可在体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学校从事社会体育、户外运动的组织、策划、管理以及项目设计、开发、教学、培训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层次综合型人才”。
  
  2.2 户外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与职业素质 目前,高山探险、攀岩、山地户外、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已纳入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系列,但由于相关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职业标准还没有出台。研究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职业素质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户外运动通常以团队、集体等形式在自然环境中展开,它融挑战性、刺激性、健身性、拓展性和观赏性、休闲性为一体,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作为户外专业人才,无论是从事从户外运动的管理、领队、教练、教师等职业,带领团队从事、攀岩、定向徒步、山地户外、野外生存等活动,传授户外运动知识和技能是其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带领团队要管理队伍、组织活动、要对活动中潜在的风险做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和决策,保障活动安全等等,户外运动项目特点和活动环境特点决定了户外专业人才应具备有别于其他体育人才的特殊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
  


  


  
  2.2.1
  户外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 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户外运动从业人员应主要具备如下职业素质(图1)。
  1)具有扎实的户外基础知识及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具有熟练过硬的户外运动技术技能是指导户外相关运动项目科学、安全开展的保障。2)户外实践能力是指个人在户外项目上的运动水平和实践经历的综合反映,是个人户外造诣体现。较强的户外实践能力能防范户外风险,保障户外安全,是给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户外实践能力是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职业素质。3)对户外危险、风险的预测与防范能力。野外环境中,存在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来自自然环境、动植物、能力、技术、意外等不同方面的危险和风险。作为户外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与能力,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出判断,及时处理,保障活动安全。4)具备强烈的爱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户外活动通常以团队、集体的方式进行,组织带领团队活动,领队、教练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才能保障活动、人员的安全。5)树立牢固的户外运动理念和意识。户外运动的理念主要包含“科学、文明、安全、理智、环保”等要素。户外职业者应首先遵循和倡导户外运动的理念,身体力行地引导参与者建立“户外运动意识”,致力于宣传环保,增强社会责任感。6)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户外多以团队形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较强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是带好队伍的必要素质。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判断力和果断处理问题能力。在陌生的野外环境中,各种突发事件随时发生,因此,除做好 充分准备和规划,组织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判断力和果断处理问题能力,可以理智面对突发事件,化解活动中的难题,保障安全。8)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体育专业知识或技能以外上的,如文学、艺术、摄影、民俗、欣赏等素养,是个人修养重要组成部分。领队、教练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易与客户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树立威信。9)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户外从业人员服务社会的立足之本。强化服务意识,为活动参与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户外运动行业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与公众形象,从而加快我国户外运动科学化、规范化进程。10)勤奋、坚强和严谨、认真是从事户外工作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工作态度。勤奋、坚强是个人在困难、困境、磨难中锻炼出的品质;严谨、认真是个人对待事物或工作得一种态度。11)强健的身体与体育知识技能是指导大众科学从事户外运动的基础。
  2.2.2 知识、技术、技能构成 户外运动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包括运动、生理、医学、地理、气候、动植物、人文、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知识,结合社会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户外运动项目独特的知识技能及开展的形式、环境、条件,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户外专业人才应主要具备以下知识、技能(图2)。
  


  


  


  1)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知识。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2)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3)社会体育基础知识。如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经营等。4)社会体育知识技能。如武术、健美、球类、游泳等。5)户外运动基础知识。如户外运动学、户外运动心理学、户外食品卫生、户外法规概论等。6)户外运动知识技能。如山地户外、野外生存,、定向、拓展、攀岩、水上运动等。7)户外交叉学科知识。如动植物与环境学、地理与气象、旅游学、军事等。8)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地球科学概论、中国文化、音乐欣赏、服务礼仪、中国世界遗产等。9)现代科学知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英语等。10)体育科研知识。如体育统计学、科研方法、体育文献检索、统计学等。
  
  2.3 课程体系构建
  2.3.1
  构建课程体系的构想
  本着紧紧围绕户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全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方案》,户外运动专门人才的特殊职业素质要求和知识技术技能,户外市场需要和学科变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及资金、场地器材、设施等几大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户外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户外人才培养课程总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专业选修课程五个分体系组成(图3)。
  2.3.2 课程体系的内涵及目标
  2.3.2.1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由2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知识和现代科学、军事知识等10门必修课程;(表1)总学时数为544,占总学时比例为22.07%。另一部份是依托综合型大学丰富的学科门类优势,开设饮食文化、轻音乐欣赏、中国影视作品与原著欣赏等30余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程,学生至少选修10个学分以上的公共选修课程方能毕业。通过通识课程教育体系,着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人文素质。
  2.3.2.2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由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基础知识、户外运动基础知识和户外交叉学科的16门课程组成,(表2)共计576学时,占总学时数24%。该课程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广博的社会体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户外运动的专业基础知识。
  2.3.2.3 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由户外运动知识技能及社会体育主干知识技能的17门课程组成,(表3)共计1000学时,占总学时数44.14%。本课程体系是户外运动学科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娴熟过硬的户外运动专项技能及社会体育运用较多的其它运动技能。
  2.3.2.4 教学实践环节体系
  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涵盖了、定向、野外生存、水上运动、山地户外等户外运动项目的野外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9项教学实践部分(表4),共计26周。户外项目的教学实践环节主要利用寒暑假在野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基地有北京怀柔、黄梅停前、神农架林区、罗田薄刀峰、广水三潭、崇阳洪下、新洲道观河等)。毕业实习则在学校、户外运动协会、户外俱乐部开展。教学实践体系是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积累户外实践经验,培养户外专业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2.3.2.5 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户外运动的学科前沿知识,紧密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行业管理规定等把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技术、现代科学知识的9门课程和中国协会举办的户外指导员、拓展师、攀岩教练员等户外职业技术培训资格认证纳入该课程体系(表5),加强学生的技术规范和职业意识形成。学生至少选修12个学分以上的专业选修课方为合格。
  2.3.3 课程体系的特点 1)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构建课程体系,依据户外专业人才职业素质要求和知识结构设置具体课程。2)突出户外学科,创新设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户外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如户外运动学、户外运动心理学、专业英语、户外运动医学基础、户外食品卫生学、户外运动装备设计与使用、体育(户外)游戏、山地户外运动、野外生存、运动、攀岩运动、定向运动、水上运动、拓展运动、轮滑等。3)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教育,兼顾考虑学生爱好与个性发展。4)强调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体育能力,开设了多门体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运动训练课程,着重增强学生的体能及常规体育项目能力。5)注重教学实践环节,除设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劳动教育、军事训练等常规教学实践外,增加了5项专业主干课程的野外教学实践。6)将与户外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和户外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纳入该课程体系。
  
  2.4 搭建综合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综合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是户外专业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环节。户外运动对专业人才素质具有特殊的要求,这些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实践,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一定数量的经验累积,仅是课程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进行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必须创建课程以外的培养体系。搭建职业素质培养平台,让每位学生参与,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图4)。
  综合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平台由是学校牵线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策划、主办、参加的实践活动平台,旨在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此平台。主要方式为:学生节假日到户外俱乐部兼职,任职户外领队、教练、培训师等;二是承接的社会团体户外活动和拓展培训,由教师带领,学生承担具体的培训工作;三是组织学生担任普通学生野外生存课的助教工作;四是学生自己组织户外项目运动会,如拓展运动大赛、户外 运动知识竞赛、校体育文化节、体育嘉年华等;五是参加户外职业资格认证课程,获得职业资格证;六是是参加学校与其他部门合办的户外活动,如中国协会的竞赛、四川节、青海节、河南户外培训J活动等,担任向导、教练、保护员等。
  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直至毕业,围绕户外运动组织参与、户外、野外生存、拓展、攀岩等不同户外项目的实践工作,担任不同的角色,带领不同的社会群体,面对不同的环境,处理不同问题等将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与户外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理解、巩固和提高户外技术技能,同时,通过组织活动的过程,锻炼提高学生组织和管理能力,交流沟通、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培养责任心、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积累户外实践经验,强化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培养创新性、实践性、高素质的户外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
  
  2.5 构建“5+1”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专业特色,构建新颖模式,搭建素质平台,培养户外人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4a实践探索,多次对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修改和完善,“5+1”的户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形成。即:由课程体系的5个部分和一个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共同组成户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在时间安排上,大学一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利用寒暑假进行户外运动项目的教学实践,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平台培养,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担任兼职、助教;策划举办户外活动;进行户外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这样以课程学习为主线,实践活动紧相连,通过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素质、广博知识、精深技术和实践能力。同时,运用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培养平台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加强学生户外理念和服务意识,积累户外经验。边学习边实践,形成以学习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实践能力主导,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知识技能学习、实践能力锻炼与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培养并行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多层次、综合性的“5+1”开放式户外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2.6 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户外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措施相结合,构成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用性高素质专业人才。
  2.6.1
  贯彻教学质量工程,进行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 办学之初,我国户外运动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没有教材,结合“教学质量工程”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攻关和教材建设。近4a,承担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及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包括《山地户外运动》、《攀岩运动》、《定向运动》、《登山运动》、《户外游戏》等专业教材近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课程建设上,积极创建精品课程,2008年,《户外运动》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这些成果都奠定了人才培养的基础。
  2.6.2 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户外专业素养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先导,是人才培养的执行者。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户外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方面主要有以下方法和措施:
  1)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积极鼓励年青教师深造,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年青教师的户外专业水平;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师专项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式的教学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户外专业水平,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和户外意识,提高户外教学水平。
  3)提高专业课程教师对户外认识。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户外安全教育、户外意识教育、责任心教育、服务意识教育、促进学生户外理念、意识的形成。
  2.6.3 重视户外基地、场地、器材建设加大户外运动场地器材和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近4a,总投入近300万元,维修拓展训练基地、扩建攀岩馆、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补充水上运动设备、山地车设备、更新户外专业设备器材等以满足户外运动专业教学,保障教学安全。
  2.6.4 加强管理,促进学风建设1)主办“学习沙龙”、“户外运动理论知识竞赛”、“户外活动交流报告会”等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
  2)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的状况,鼓励学生参与全校的科研、学科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组成团队,申报“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学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成立学务指导小组,加强对专业学生的学业指导、思想引导。安排优秀学生与差生“结对子”、组织晚自习等形式营造学习氛围。
  4)建立奖励制度,对在文化学习、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等不同领域取得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
  5)完善竞争机制,推荐学习优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通过在首届毕业生中实施,效果明显。
  2.6.5 重视实践,创造条件突出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职业素质形成主要是通过实践实现。把注重实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重视能力培养作为户外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并从多方面给以支持:
  1)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建立适合市场的教学实践基地,各项实习配备有相应经费。
  2)鼓励学生参加户外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给予3~5不等的选修学分。
  3)利用在我校户外运动领域的声望和影响力,积极寻求和其他学校在教学、科研、训练方面的合作。如2007年与日本新泻国际户外运动专门学校、神户大学之间的教学、训练合作等。
  4)与中国协会、青海协会、四川协会、河南协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参加、户外、、攀岩、定向等重大活动。
  5)积极与户外运动公司、企业进行合作。我校与国际知名品牌OZARK、北京康尔健野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等都签订有支持学生户外实践的合作协议。
  2.6.6 建立动态培养机制 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及市场发展,建立动态培养机制。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征求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态度、学习效果、满意度等相关意见和评价,不定期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兼职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及时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近三年,我们对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行了二次较大变动,逐渐形成现有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使其更加科学和完善,更有助于户外人才成长与成才。
  
  2.7 人才培养成果 2005年,我校招收首届30名户外运动方向本科学生,经过四年人才培养实践,2009年,社会体育专业(户外运动方向)培养出了首届毕业生,30名毕业生中有7人将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2人分别免试推荐到华 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她们在各自的面试中分别取得面试第一名的成绩),3人从事体育教育工作,3人到体育管理部门(上海、深圳协会),4人到企业;11人从事户外指导、培训等自由职业者,2人创建户外公司,他们在不同岗位上都主要从事户外运动方面的工作,根据我们走访或电话调查学生就业部门领导、俱乐部经理,业内对我校堵养的户外运动专门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印证我们构建的户外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
  
  3 结论
  
  1)户外专业人才具备独特职业素质和知识技能,依据户外学科特点和专业人才的职业特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户外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户外人才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应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开放式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并行与并重的、多层次、综合性的“5+1”开放式户外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户外人才培养质量。
  2)必须重视户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不同地域、不同野外环境的户外实践基地,创建利于户外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让学生多渠道进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户外职业实践,加强学生对不同户外项目知识技能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地理、气象、动植物、环境、旅游等户外交叉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户外经验。
  3)创造学生进行户外职业资格培训学习条件,利用社会对户外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到户外俱乐部兼职,开展以户外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指导、培训、咨询和等活动,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责任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逐渐胜任户外工作,毕业直接与社会接轨。
  4)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制定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巩固专业知识技能、提高专业能力与素质的管理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5)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户外运动处于初级阶段,专业人才培养也刚起步,专业教师的户外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围绕户外运动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户外安全教育、户外意识教育、责任心教育、服务意识教育等促进学生户外理念、意识的形成。
其他文献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结合现代排球比赛规律以及王一梅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的技术统计,对主攻和接应二传的扣球特点进行研究 。 结果表明:主攻和接应二传扣球技术有较强的专位性,不合理的角色定位会对运动员自身的 技术发挥和全队的战术配合均产生不利影响。王一梅担任主攻时,单项指标在该群体中均优 于平均值,扣球效果标准分大于担任接应二传时的标准分,担
期刊
摘 要:体育产业自建立学科以来,体育产业研究大体上沿着两条脉络发展:一是以界定概念、内涵和构建相关内容体系为重点的相关理论研究;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应用研究。从目前来看,体育产业的研究方法仍显得比较杂乱,不够科学,这表现在研究多以描述性研究和简单的统计分析为主,研究结果还不够深入、逻辑分析方法还比较欠缺等问题仍很突出。通过对目前体育产业研究方法的反思,并通过引入和借鉴现代经济学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的研究目的为了检验不同形式(2对2,4对4,6对6;连续进行,间歇进行)的小场地足球比赛所带来的生理变化、体力感知以及时间位移特征。标准误是用来计算平均心率当作最高心率的百分比(%HR MAX),国际自我感知体力测定等级(RPE),血乳酸和各种时间一位移特征,实验对象是16岁的青年足球运动员(平均年龄是16.2岁,年龄范围全都是在15.6~17.9)。心率的标准误变化小于5%在所有的小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天津大学1~2年级体育必修课7112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摸底测试与问卷调查。结合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分析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研究发现:1)调查对象身体素质总体水平比2005年全国及天津市大学生高,但普遍处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较低水平线上;2)耐力素质在调查对象不同年级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
期刊
摘 要:通过对7名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3周高住高训低练(HiHiLo)训练前、后与身体机能相关指标进行的分析,探讨HiHiLo对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以期把HiHiLo训练方法运用到武术散打运动项目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名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进行为期三周的HiHiLo训练,即每天晚上在模拟海拔2 500 m~2 800 m(氧气浓度14.7%~15.4%)低氧环境中居住至少10h,每
期刊
摘 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类型及其编排对于提升竞技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基于“六三”制的整体课程观检视现行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在时空关系、比例关系及时间关系上存在的问题,提倡在多样性、整合优化、选择性、均衡性原则基础上均衡设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时比例。构建核心与边缘课程并重、必修与选修课程同步、显性与隐性课程交替的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新结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低氧、运动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运动组、低氧运动组,每组各20只。实验第1、28d分别取材,放免法测试骨骼肌睾酮含量,荧光定量PCR测试AR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R蛋白表达,EMSA测试AR与DNA结合能力,BCA法测试骨骼肌总蛋白质含量。结果:1)28d运动组比对照骨骼肌睾酮含量下降,ARmRNA和AR
期刊
摘 要:对普通高等院校的网球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的极端化、教学主体极端化以及安全教学的极端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说明,认为网球教学也应该充分分析网球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现实目标,坚决杜绝唯一的“健康论”或者唯一的“快乐论”,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目标,确立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作用,保证网球教学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关键词:高等院校;网球教学;教学目的;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G845.0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为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探讨女性的年龄、有氧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建立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健身俱乐部20~40岁中青年女性的有氧锻炼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每次有氧锻炼时间和每周锻炼次数的多少对减轻中青年女性的身心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有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有氧锻炼的强度对健康水平则无显著作用;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青年女性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9年中国百色乐业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前八名代表队的比赛成绩和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法国和瑞典的山地户外运动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与其相比,中国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山地车和越野跑两个项目上。中国地质大学户外队与哥伦布、西藏祥云等代表中国山地户外运动的最高水平。在国内,哥伦布的优势项目是越野跑和速降;西藏祥云的优势项目则是自行车;中国地质大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