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口述校史构课?以耕耘文化铸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haid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心灵考古,与智者的交流,抑或是历史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课程令我沉醉,令我求索无厌。”这是南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四中”)高一新生黄艺高在对“耕耘社”创始人王云高采访后写下的访谈日志,所提到的“课程”就是由“足音口述历史”项目团队开发、南宁四中具体实施的口述校史课程。南宁四中口述校史课程以校史访谈和校史研究为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培育与爱国、爱校养成为教学目标,以课程融校史发掘、知识迁移、代际交流特征为一体,成为了南宁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口述校史“溯源头”
  1.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问题的基础上,强调通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應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南宁四中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学底蕴和文学传统的特色学校。早在1956年,在南宁四中残破的木板房校舍中,一群爱好文学的学生自发成立“耕耘社”,历经几十载风雨,小苗成树万花开,从当年的木板房走出了一个作家群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作家协会南宁分会的会员中,曾经有半数以上是南宁四中原“耕耘社”社员。他们出版文学著作《彩云归》等200余本,撰写电影剧本《法庭内外》等九部、电视剧本《柳宗元》等300余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广西文学界誉为“四中现象”。
  “耕耘社”导师、著名书法家陈政,以及后来成长为知名作家的原“耕耘社”社员王云高、李栋、黎国璞、陈敦德、冯志奇、何培嵩、雷炳钧等,长期热心反哺母校,他们笔耕不止、奉献人民、发挥余热的事迹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也符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学校匠心谋划如何将学校传统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打造成为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校本课程。
  2.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专家普遍认为,这18个基本要点不可能全部通过学校课堂教学来落实,许多要点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加以落实。
  南宁四中创设口述校史课程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历史,了解真实的人和社会,让学生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培养其社交能力、倾听能力、观察能力,并能与所学书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这是一种有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举措。
  3.“一校一品”的文化建设
  2015年以来,南宁市教育局开启全市学校文化建设行动规划,全面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文明校园,南宁市许多中小学校结合学校发展历史、自身的精神追求及现实发展的需求,探索适合本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
  南宁四中凭借70年的发展历史及“耕耘社”的成功经验,凝练出“实干、坚持、创新、奉献”的“耕耘精神”。四中学子通过口述校史实践,开展校友访谈与校史研究,关照自己形成共情,并为自身的精神追求找到归宿。“耕耘精神”随着课程宣传扩大影响,成为校园文化之灵魂,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前行的精神动力。
  二、口述校史“讲技术”
  1.基于教学的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求知方法,征集广义的社会人生经验,可以作为教育和教育学的重要资源,即“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收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耕耘文化”口述校史课程包括口述历史介绍、访谈提纲撰写与模拟访谈、背景研究、实地采访,以研究性学习或项目研究方式推进,研究内容包括社团起源、发展历程及文化价值,勾画口述人的文化人生路线。每次访谈后,学生将收集的影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转化为访谈抄本,抄本向全体学生共享,然后再指导学生依据抄本开展以耕耘文化为主题的产品创作,包括历史叙事、历史剧本、漫画、影视作品、读后心得等,产品通过校刊、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在全校师生中分享。
  2.基于成果的逆向设计
  “耕耘文化”口述校史课程设计采纳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的观点,即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本课程的教学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耕耘文化”和受访者的理解程度。那么哪些课程产品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的证据?为此,我们制订了一个特别的设计框架。
  基于成果的逆向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在预期成果阶段需要关注整个课程的基本问题或大概念,然后再设计出用于测量的评估证据,以此证明学习者实现了知识迁移,最后才是方案设计,即通过某种学习活动来达到这些成果,并产生这些证据。如此设计,项目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3.基于访谈的非虚构写作
  鉴于口述历史的教学成效大多取决于学生对拟定探索主题的理解程度,而非虚构写作因其真实性、大众性和文学性相兼融的特点,被选择为口述校史教学成果的主要输出产品。笔者以采访“耕耘社”创始人王云高先生后学生撰写的一则历史叙事片段为例。
  【第一人称叙事】那时我们的教室全是木板房,透风漏雨;有个露天操场,跑步打赤脚,条件很差,但是各种活动依然得到积极开展。1956年,在西乡塘开展夏令营时,我牵头组织了一个文学小组,当时主要是背诗、读书、习作、做笔记……在民族学院七坡我们轮流背唐诗,谁背不出就罚喝白开水一杯。后来,校长指定陈政老师做指导老师。首次会议,陈政老师勉励我们“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将社团命名为“耕耘社”,我成了第一任社长。耕耘社六十年“四起三落”,直至今日。
  【访谈分析】从王老先生的这段讲述,我们可知四中创业时期的学习环境异常简陋,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一群怀揣着梦想、爱读书的少年以“罚喝白开水”的自强精神开启了他们的文学之路。史料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目前仍有40%的人民没学可上……”由此不难理解当年四中前辈胸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之精神,令晚辈心生敬意。陈政老师赠名文学社“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我的理解是,那不是只要耕耘,不要收获,而是只有不辍耕耘,收获才能自然天成!映照今日,我们学生早有义务教育护航,“木板房”也早已化为多媒体教室,可谓天壤之别!“耕耘社”里笔耕人,“四起三落”一甲子,发生了哪些故事?取得了哪些辉煌?我们该如何守护历史,如何传承好这历久弥新的文化?   该段文字呈现了中学生历史叙事文本的基本创作方法:即采用“第一人称的人生经历自述”与“人生经历分阶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两者可交替呈现,并运用多元视角分析历史真实;对于受访人的叙述,用背景研究进行核实;对任何的矛盾之处说明作者的体察,并分析可能原因。通过学生的历史叙事文本写作,加强对口述校史的深度研究,实际也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学校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传承。
  三、口述校史“出成果”
  1.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口述校史课程既然是开发实施的课程,就要对其效益进行评价。我们在基于成果的逆向设计基础上,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与之链接,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口述校史成果评估框架表。笔者以参与口述校史的学生成果评估为例,将学生成果对核心素养落实的情况分解如下(见表1)。
  通过观察和评估,我们认为,口述校史在对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从人文底蕴角度看,对“耕耘社”前辈的访谈所获取的口述抄本可让广大师生感受到校史文化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并潜移默化地接受“耕耘精神”之熏陶。第二,从科学精神角度看,从确定主题、背景研究、模拟访谈,到后来的访谈实践、抄本制作、访谈分析、衍生产品等体验式学习,学生逐步养成较为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思维习惯。第三,从学会学习角度看,口述史教学本身就是教授学生一种求知方式:在访谈中,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倾听和观察能力;在背景研究中,侧重培养学生获取、甄别、使用信息的能力;在访谈分析中,侧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对比分析、诠释因果的能力。第四,从健康生活角度看,学生通过对受访人的人生经历探究,充分体验“每个生命都有价值”的理念,构建了晚辈与长辈之间一种较好的“代际沟通”模式,促进健康人格的塑造。第五,从责任担当角度看,口述访谈的所有参与者精诚合作,养成了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第六,从实践创新角度看,口述历史活动培养和锻炼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创作的衍生产品如非虚构文本、新闻稿件、影视作品、剧本等,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创意方案得以培养或实现。
  2.家国情怀浸润滋养
  人的情感一般遵循从爱家、爱校、爱故乡到爱祖国的原则,四中学子在聆听与书写校史的过程中,“以近及远”,透过受访者的坎坷命运理解国家“大历史”之变迁。“小历史”是口述校史的构成主体,“小历史”的叙事创作必然触发与“大历史”背景勾连,“小历史”与“大历史”相生相遇,升华为家国情怀。随着教育教学的推进,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爱校情感将日益浓厚和强烈。笔者以访谈王云高的一则学生叙事片段为例。
  王老传奇的一生,成就了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行文风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一度失学的王老为补贴家用曾上街卖糍粑,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年满17岁的他决意返校读书,创立了“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为宗旨的“耕耘社”。逆境养成了王云高临危不惧的定力,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国家对台政策发生改变之际,王云高开始酝酿创作小说《彩云归》,享誉海内外……“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碰撞,塑造了王云高的“传奇人生”。这既是时代的力量,也是这位无愧于时代的人民作家的无悔选择!
  3.“耕耘文化”创新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口述校史课程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口述校史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带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耕耘文化”口述校史课程具有鲜明的四中文化印记,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契合了学校创建特色高中的需要,因而有着极强的针对性、适宜性和探究性。2015年,南宁四中“耕耘社”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国学社团”“全国示范文学社团”。2016年起,南寧市中学生“耕耘文学奖”升级为“红豆·耕耘杯”全国中学生文学创作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目前,已经有来自全国32个省市,接近3万名学生参加了该项赛事。2019年,南宁四中因在口述历史教学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被授予“广西地方文化口述历史基地学校”。
  我们认为,口述校史作为校史丰富的“根须”与历史的延续,丰富了学校记忆,凝练了学校精神,为学校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因其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的课程特征,弥补了部分国家课程中较少涉及的核心素养。因此,可以说,在国家课程未能给学生提供的素养培育通道中,口述校史教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1.南宁市第四中学;2.广西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其他文献
成语“深居浅出”的使用日趋频繁,屡见于报章杂志及网络,如:  (1)无论是倪雷,还是晓通的其他高层,大多深居浅出,不事张扬,真容难以一见。(《电脑商报》2009年1月19日第22版)  (2)从1978年出道以来,齐豫一直过着深居浅出的生活,她在人们心目中总是那么清冷孤傲……(《音乐生活报》)2010年1月4日第B08版)  (3)我们无法猜测塞林格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深居浅出中到底收获了什么……(《
《中国语文人》(第一卷、第二卷)是由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专家饶杰腾先生倡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部关于语文教学人和事的专著,其内容主要是介绍从1979年到2009年30年间活跃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战线上的21位“语文人”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语文故事。  何谓“语文人”?是不是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人都可称“语文人”?不是。该书告诉我们:“语文人”应该真正地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几乎全身心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2006年版)节选了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一部分是全剧的高潮,戏剧冲突激烈,人物性格突出,是《哈姆莱特》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能比较突出地显示莎翁戏剧创作成就的部分,能比较充分地实现教材编者让学生体会戏剧的冲突与性格的目的。  人们常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固然是因为莎士比亚戏剧主题丰富深刻,人物形象丰满多义,戏剧冲突
鲁迅的散文,犀利的讽刺占大多数,抒情之作在比例上是比较低的。当然,收入《朝花夕拾》的文章,有相当多温暖的抒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时代周围小人物的宽容甚至热爱。然而在以冷峻为主的杂文中,这样的温情是很少见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两篇文章不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解读文章不胜枚举,但质量普遍较低。钱理群先生指出,原因就是过分把文章当做社会历史的反映
尊师重教是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是学问之道,更是做人之道。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师德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优秀师德精神,又该如何坚守师德底线、恪守为师之尊严?本期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谈谈他多年来对师德的研究与思考,以飨读者。  中国教师:檀老师,您好!2017年11月,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有两首,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多次选入初高中语文课本,但对最后一句“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解释,各家稍有不同。有一种解释是:两座山好像推开大门,把青翠的山色送进来。  也许更简洁、更传神的解释就是去掉“好像”:两座山推开大门,把青翠的山色送进来。这种解释不强调修辞手法,而是直接把山当做人,这样诗意才更浓。  这里涉及诗歌欣赏中的想象力问题,即读者(学生)在读诗时,如何融入到诗
《兰亭集序》是一篇奇文。首先,奇在它本是散文,但其稿本还是个草稿,尚未正式誊清,颇有错字和涂改,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其次,它本是当时一群名人、贵人如谢安、孙绰、王羲之及其亲属王徽之、王玄之等人聚会所作三十余首诗歌的序言。其目的本是引导阅读诗歌的兴趣。但是,那些诗歌却得不到后世读者的青睐,几乎无人问津,而这篇序言却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  究其原因,似乎又并不太奇,那些诗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中学课本后,教材编者对原作作了大量的删节,尤其是删除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由于这些删除,中学师生很容易忽略小说的叙事结构、形象的文化意蕴、主旨的深层隐喻和象征,因而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成了浅阅读甚至误阅读。  一、叙事视角:“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    叙事学理论认为, 小说的美学价值往往并不在小说故事本身,而在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弗兰茨,卡夫卡(1883~19N4)堪称首屈一指的奠基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卡夫卡的创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坛的关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20世纪作家所能创作出的最振聋发聩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持续的“卡夫卡热”。美国女作家欧茨称“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时至今日,且已成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人物”。卡夫卡也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第一人,欧美各种权威书评杂
一、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总理的救国之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原诗没有题目。这首诗写于1917年9月周总理东渡日本留学之际;1919年3月,周总理归国前夕,以此诗书赠张鸿浩诸人,诗后有“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等语。  全诗雄浑跌宕、波澜壮阔、大气浩然,充溢着济世救国的壮志和坚毅不屈的决心。  诗歌大意如下: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