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的“纳米摄影”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_city_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慧拍摄纳米作品出乎很多人的意外,因为熟悉的人都知道她是“科盲”,对技术方面既不懂也没兴趣。
  王小慧是生活很老派,她到现在也不会用电脑,短信也是由助手代发,有一次她在一个商业活动上遇见马未都和冯骥才,聊起来发现他们也不太喜欢用电脑,顿时很有一种物以类聚的兴奋感。她平时喜欢用笔写字,特别是用钢笔写字,感觉很流畅,连圆珠笔都不屑用。
  一个朋友跟她说有个女孩会用圆珠笔画画,画得很不错,她的第一反应是:“哎呀,这个留不下来的啊。”在她看来钢笔可以留一两百年,名作家过去的手稿还能留下来,圆珠笔早就烟消云散了。
  她的老派也体现在对摄影的态度上,她对数码相机方面的很多技术都不懂,要向助手求助,现在满大街的小学生都会用手机拍照,她也不会,她只眷恋于胶片。“稍微复杂一点的技术我都有一种抗拒的心理,不要去学的。”
  这样一个老派的人怎么会去拍纳米摄影?熟识她的人都觉得好奇怪,很难把高精尖的纳米技术和固守着朴拙的王小慧联系在一起。
  但用王小慧的话来说,这一切都是偶然。如果要再加一点什么原因的话,那就是她过人的好奇心和精力。
  王小慧的办公室是在同济大学的一栋楼里,五楼和六楼是她的工作室,二楼是一个纳米学院。纳米学院的院长姓石,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同济大学做研究。
  石院长得知楼上邻居是个艺术家,就经常来王小慧的工作室“串门”,因为纳米学院那时正在装修,他总爱到楼上看看,学一下装修风格。每次工匠做了一半了忘记怎么做,就上来观摩一下,把楼上当做一个样板间。
  渐渐熟惯以后,王小慧发现石院长是个“文艺老青年”,他虽然搞科技出身,但特别醉心艺术文学,还很想为“技术”和“艺术”做媒。“石院长一直说,你来看看我们纳米的东西吧,我总说没兴趣没兴趣。”王小慧说。
  有一次,同济大学和苏州一个创意产业园区搞合作活动,王小慧拗不过“文艺老青年”的邀请,被他“拐”去参观了一趟苏州纳米学院。“他说苏州那个纳米学院是中国最大、全世界第二大的纳米基地,你来看看吧。那时候一行人吃完晚饭了,已经八九点钟的样子,我们跑去那看,当时我在那显微镜里看了两眼,觉得太神奇了,马上问他们能不能拍几张,一直拍到凌晨三四点。”
  大家马上着手找各种拍摄素材,堆在工作台就像硬币大小的一个区域里。“我们当时把能找到的所有东西都找了,在办公室找到了四五十种材料,比如说头发,就剪了一小截,还有‘人皮’,听上去挺可怕的,正好我有个同事出去旅游天天晒太阳,脸上晒蜕皮了,他就问我人皮你要不要,我说可以。还有实验室午餐制造的垃圾,蟹壳、鸡蛋壳之类的。”
  这四五十种材料挤在显微镜下这么小的一块区域里,可想而知每一样东西都很细微,比喻成沙粒的大小都太大,只能说尘土的大小。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材料上喷了金属试剂,让它产生导电的效果,再把这些材料抽成真空状态,放在超高倍的光电显微镜下,产生显相的效果。
  前期的工作由科学家完成,王小慧要做的就是选择在什么时候按下“快门”,也就是仪器上的一个按钮,而这个时机就是决定这幅照片是科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关键。
  在王小慧摄影镜头下的纳米世界,玻璃碎粒成了心理学家无法解密的人体微电波;尘埃般的炭粉,有的像波光粼粼的海洋,有的如蜿蜒绵连的山脉;发丝一样的纤维,成了辽阔无边的沙漠,就像无人走过的丝绸之路;餐桌上残留的虾壳,也成了晚霞中海天相连的美景;剪下的指甲和头发成了一幅幅水墨画;枯萎的莲蓬呈现出梵高神经质般的油画笔触,好像在微观世界发现了一幅梵高佚作。
  但所有这些都不是艺术家刻意制作的,而是自然天成。最有意思的是每一个观众都会从这些画面生发出许多联想,读出自己的理解。因此,王小慧说纳米艺术是由艺术家与观众共同来完成的。
  一个礼拜以后,王小慧发现有一部分东西拍摄的精度不够,她打电话给那天一起做实验的研究员,让他们收集同样的材料,在一个特定的精度下,把这个东西再拍一遍。但奇怪的是,他们再拍出来的东西就和之前那批面目全非。
  “完全是同样的东西,同样的精度,他们拍不出我拍出来的那些效果。我把我拍的东西给他们看,他们说不可能,他们当时没见过这些东西。这就是神奇的地方,每一张纳米照片都是机缘巧合,我就开始喜欢这个东西了。”
  石院长又帮王小慧联系了同济大学的纳米学院,在那里拍了一轮,但是同济大学的硬件设备和苏州纳米学院的相比差很远,倍数不够,所以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他文献
5月20日,国际知名印度尼西亚艺术家Entang Wiharso的个展《压碎我》在上海艺术门画廊拉开帷幕。他的作品源自个人叙述与经历,并常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及反思祖国印度尼西亚的地理、历史状况。通过这种方式,Wiharso把个人微小的事件及行为与关乎人类生存的时间体系中连结,试图打破由偏见和一般概论所形成的观念,探讨对人性的更深理解。其中《压碎我》是展览中一件6米长的双面雕塑,这件纪念碑式作品的创
期刊
上海外滩18号继“创意中心”、“18画廊”后,于2013年初创“外滩十八号临时艺术空间”并举办第一次公共艺术项目——由艺术家徐震创作的行为绘画艺术品《动荡》个展,在5月11日外滩十八号的大堂开幕,展至7月底。作品“动荡”的主体是满墙大小形状不一类似笼子的一些黑色抽象图样。这些图形都是利用黑色喷漆,在画布上的一个固定点上向四周喷出,最后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即通过一种极其简单的行动方式 和组合,制造
期刊
5月17日,中信泰富地产·通力电梯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中信泰富旗下的上海浦东文华东方酒店隆重举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郭文亮先生,芬兰通力集团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姜威先生( William B. Johnson)等双方高层出席了当天的签约仪式。 双方就通力电梯今后为中信泰富地产的项目提供先进、高效、节能的电梯解决方案达成战略共识。这也是中信泰富地产创办二十年来首份与供应商签署的长期战
期刊
林明珠和衡山路41号,是上海滩社交圈内津津乐道的。话题主要围绕三点:一是可以容纳60人参与的超长桌晚宴;二是她创办的“艺术门”画廊;三是她的身世。对于第三点,她是绝对忌讳的,你千万别当着她的面谈论,更别想采访,否则自讨没趣。  我曾被邀请参加她的长桌晚宴,说心里话,私人聚会性质的排场搞得那么大,以往只在电影里看过。我惊叹她玩社交玩得如此High,恐怕全上海绝无仅有,即便官员玩得起,也没胆玩。家世豪
期刊
4月23日下午,作为地产界罕有的高尚运动预热酒会,以传承法式宫廷建筑为精髓的新江湾城·首府,与代表西方百年优雅的英国皇家马会,形成了“英式贵族”与“法国血统”的激情碰撞。  由城投置地集团联袂英国皇家马会(Royal Ascot)主办的皇室赛马大会预热酒会,邀请了英国驻沪领事馆领事John Cunliffe、上海跑马总会董事长Byron Constable等多位尊贵嘉宾亲临现场,与上百位社会名流及
期刊
美国国家公务机协会(NBAA)曾预测,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飞机消费国。2011年,中国开放了一部分低空航空空域!可以说,2011年,是中国私人飞行元年!特别是筹备整整一年的“上海国际商务航空展”在虹桥举行,让普罗大众与公务飞机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同时,也将未来几年流行的私人飞机带进消费者的视野。那么,怎样一步步定制属于自己的“空中堡垒”,并驾驶上它呢?  购买使用私人飞机,就像购置房
期刊
4月27日,在应天齐结束了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个展《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之后,其回国后的第一次个展“废墟之殇”在798亚洲艺术中心开幕,重现建筑展的壮观规模,并深刻反映中国特有的废墟文化。  展览以综合材料绘画、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作品再现了艺术家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表现,并全面、立体地呈现了他对废墟文化和城市建筑遗产题材的持续关注和探索。其影像作品《艺术家应天齐自诉》通过艺术家面对镜头亲
期刊
据说不少演艺机构或演艺圈人士,非常喜欢罗丹的创作——那些描绘音乐发生现场充满张力的画面,直指他们所熟悉的生活。  龙门雅集画廊5月18日推出“蜕变下的回声—罗丹2013上海展”,系承继2012年北京今日美术馆发表的“就像风一样自由——罗丹2007-2012系列作品展”。上海展共呈现其油画近作21幅,强烈波普风色彩、古典中国文化元素奇特地混合在摇滚激情里头,创造出东西方文化混搭风格,亦反映全球化架构
期刊
坐落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汉堡之家”是永久性世博场馆,作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认证的“超低能耗房”(无需空调只靠太阳能、地热和人体热达到四季恒温),它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了广泛好评。世博结束后,该高科技建筑成为德国汉堡驻上海联络处等机构、企业的办公场所,还专门集合众多芭蕾舞者在该建筑内外表演并拍摄独具艺术气息的摄影专辑。而“汉堡之家”底层也由世博期间原汉堡之家餐厅的合作伙伴及赞助商重新开设全新的“
期刊
2013年5月15日,德国柏林,大批国际艺术家举行集会,用肢体艺术抗议开发商拆除部分位于柏林市内火车东站附近著名的柏林墙。该段柏林墙遗址长达1.3公里,人称“东段美术馆”。此建设项目预计拆除其中25米,据说是为了给修建高档公寓的施工卡车提供通道,但该拆除计划引发了民众的激烈反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