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自然哲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tfgtweg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史蒂文斯的时代存在主义与物质主义至上,与现代文学作品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人与自然矛盾对立不同的是,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史蒂文斯将注意力放在诗歌形式的改造上,用诗歌创作构筑和践行其独特的诗歌理论,探讨自然与艺术力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试图解读这种辩证关系,展现诗人超越所在时代的乐观哲学与和谐生态观。
  关键词:华莱士·史蒂文斯 自然 哲学
  20世纪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生活空间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拓展。自然从被认知和敬畏,逐渐转向被改变和主宰。现代工业文明在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累积性的破坏。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及社会发展模式是如何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继承了法国象征主义、秉持唯美主义创作观的华莱士·史蒂文斯,其诗歌作品并未旗帜鲜明地表达诗人对生态环境的观点,但这并不代表诗人不关注自然;相反,与同时代有影响力的诗人卡洛斯·威廉姆斯和庞德对自然物白描式地抒写以展现自然物原始美的创作观不同的是,史蒂文斯更进一步,用奇特大胆的意象和丰富多变的词汇将现实与虚拟世界自然糅合,试图以诗为媒重建已然坍塌的社会精神秩序,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把握自然与人的关系。其作品中的生态意识是自发呈现而非刻意表达,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物质文明发展和社会意识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其生态意识是渗透在诗人的诗歌文本和系列理论著述中的。
  自史蒂文斯的首部诗集《簧风琴》出版,围绕诗人的诗歌艺术是否“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尽管史蒂文斯在其诗学论著《必要的天使》中强调“想象和现实”是共同交织在其诗学创作中的灵感经纬。在诗人看来,诗歌作品关注的内容必须是现实世界,想象尽管拥有巨大的力量,甚至可以在艺术世界里凌驾于现实之上。但对于史蒂文斯来说,通过诗歌创作构建艺术理想的基础必须是现实世界,诗学真理就是现实世界的真理,二者的是“共生关系”,只有依附现实,纯粹的艺术理念才能真实的传递。但诗人在艺术创作中试图建立“最高虚构”及“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信仰常常被艺术批评家评论为缺少对现实世界的有力关照。文学评论家阿·格尔皮,M·巴迪斯及早期著名评论家凡德勒等均认为,史蒂文斯的诗是脱离现实之作。格尔皮认为,在对意象的选择和使用上,史蒂文斯同时期诗人威廉姆斯是生态诗学更好的实践者,尽管两位诗人都致力于“在浪漫主义的废墟中拾回想象”。两位诗人最大的不同是威廉姆斯践行意象主义创作观,重视体验的客观性和对现实世界的直陈和白描;而史蒂文斯则是法国象征主义的继承者,将自然与艺术置于相对的位置,将主观心理和情感体验加诸在自然之上。因此,M·巴迪斯评价史蒂文斯的诗缺乏对自然的真实表现,是竭力避免任何下里巴元素出现在其作品中的“生态唯美主义者”。
  诗人对自然和艺术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以对现实世界的依附开始,以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保持疏离为引力的。这种独特创作观的形成和选择,与诗人所处时代流行的文学思潮有关。史蒂文斯在其日记、信件及系列著作中,有清晰的表明。尽管其对现实的依附被表达的冷静而克制,诗中抽象的意象甚至让读者感到他的诗与现实完全无关。因为在史蒂文斯的诗中既不能看到艾略特描绘的倾颓如荒原般的现代价值体系;也不能如华兹华斯一样在诗中寻找上帝(这一点史蒂文斯更加坚决,宣称“上帝已死”,使艺术与宗教彻底决裂);奥登直抒时政的抒情诗更为史蒂文斯所摒弃。诗人曾将现实比作巨人,我们好像在“小人国”里,无论如何无法无视它的存在。像人们坐在火车上,现实世界被关在车外,外面四野荒芜,急流、风啸、花园、土地等元素,不过都是自然的碎片。人们以为自然在窗外,其实自然“有如小人国里的巨人,随处都是,无法阻挡,只是我们无视或不知。”在写给妻子埃尔斯·莫尔的信中,史蒂文斯也曾将现实比作“房间里的苍蝇,嗡嗡嗡的惹人讨厌”。所以,“在我们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忽视一点也无妨。”但这并不意味着史蒂文斯的诗作是完全由想象构建的纯粹而唯美的虚幻世界,这种忽视只是对自然的诗性反映。诗人也曾将无视现实基础的艺术理想主义称为“感伤主义”,且是“最不能让人忍受的形式”。可以说,史蒂文斯不属于任何主义,至少对诗人来说不愿被划归进任何派别。诗人在创作活动中对现实的关注,在其女儿Holly Stevens的书中,也有明确记录。诗人经常从公司步行到家,周末甚至会徒步20英里到乡村,近距离地感受自然。史蒂文斯诗歌中对自然物细致的描摹,不是书房里的臆想和具有强大力量的想象所能达到的。在诗人看来,忠于自然,根植现实,才是想象力得以生长壮大的必要基础。
  史蒂文斯的诗作中,自然从来不是想象的对立,它们互为依存,彼此需要。脱离现实的想象或许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张力,但这种张力在诗人看来是短暂而不扎实的,“当想象停止依附真实,便失去了生命力。当它建立在虚幻之上,甚至加强这种虚幻效果,最初会显得与众不同,但这种‘与众不同’也仅限于此了……想象要么拥有自然的力量,要么,什么都不是”。在诗人1934年创作的诗歌“在基韦斯特海岸边对次序的遐想”中,化身大海的“现实”和象征“想象”的女人的歌声在整首诗中相互交织。“她歌唱于大海的精灵之上。/那海水从未形成思想或语声……然而它模拟的动作/造出持续的呼喊,持续地引发出一个呼喊,/是不属于我们的……真正的大海的呼喊。”两个韵词“she”(意识)和“sea”(自然)交替出现,好似自然与艺术的密不可分,两个元素同时被强烈感知,被交替描述。大海或许非诗人亲见,海上女人的歌声则更纯粹产生于观海者的想象,但二者却可以在诗中和谐共存,没有界限。当然,在这首诗中我们也看到,诗人偏向对想象巨大力量的抒写,刻意消减现实的能量,与其一直宣称的“现实的压力才是诗歌创作的基础和诗歌理想得以实现的前提”的观点稍有不同。但这种不同也是诗人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相似,而不要趋同。在这种模糊的相似中,自然和象征物是可以和谐共存在一首诗里的。大海的呼啸(现实)和女人的歌声(想象),喘气的风和女人吟咏的歌词,高远的地平线和地平线上的虚幻的影子,就这样在诗的行进中,界限渐渐模糊。无论想象以怎样的力量舞动于现实之上,全诗出现频度最高的词还是“大海”。   在史蒂文斯的诗作中,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是呈动态变化的。对于诗人来说,不是在一个与另一个之间做出选择。诗歌的本质是想象和现实平等地相互依存。自然诗化地存在在艺术世界,而诗歌也根植于或荒漠或丰满的自然世界里。正如“一首诗替代了一座高山的位置”一诗,诗人寄望想象以傲然的力量融合于自然,甚至超越自然:“这就是一首诗,逐字逐句地,/替代了一座高山的位置。//他呼吸它的氧气,/哪怕这本书在他桌面的尘土中翻身扑腾……//他曾多么严重地改组松树林,/更换岩石并在云雾中挑拣他的路,//只为了看见那顺理成章的风景,在那里他将实现一种无法解释的完成。”在诗里,想象可以如生物一样“呼吸氧气”,“翻身扑腾”,傲然地“改组松林”,“更换岩石”,攀登艺术理想的高峰,达到诗人常说的“最高虚构”。想象的气势可见一斑。然而在诗行落脚处,承载全诗丰富想象的却是如岩石般的现实。“在确切的岩石上……最终,眼睛只能观察有边缘的事物,向下凝视大海,辨认他唯一的家。”坚硬的岩石,象征凛然存在的自然,是“翻身扑腾”的想象最终的落脚,“唯一的家”。没有奔腾的想象,自然里只见布满尘土的桌面,呆板的松林,顺利成章的风景;而没有落脚的岩石,脱离现实的想象,想象也将缺失存在的意义。在史蒂文斯的诗学世界里,自然是想象的依托,诗歌语言本身也如自然一样,是可以承载一切思想的自在物。从某种角度说,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的基本元素,更像是敏锐的耳朵,睁大的眼睛,客观地体验着自然世界,再将种种体验变为诗歌。甚至语言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影响着人的认知。如诗人在禅意颇深的《雪人》一诗中阐述到,“人须以冬日之心细看霜华……无视自己,凝视空无。”在观察现实的过程中,需要将意识缩减、倒空,避免感知产生错觉和虚幻,阻挡知觉通往艺术的最高虚构境界。这种最高虚构的结果不是某种诗歌类型,而是一种新的自然和现实,它的产物是一个新的诗性的自我。当自然的观察者能以与自然对应的认知角度和情绪情感观察客观世界,便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这一境界的描述在史蒂文斯的后期作品里有全面的体现。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史蒂文斯的诗歌创作观中,自然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有时并不固定。诗人自己也承认:“我的想法在变化,甚至是在我正表达这些想法的时候。某个想法常常被表达它的语言溶解,然后呈现出一个奇怪的意思。”尽管诗人始终认为想象和现实两者是等同的。但当二者呈现出一个决定或从属于另一个的局面时,产生这一局面的可能仅仅是诗人的个人创作情绪:“有时候我相信想象,并且坚信很久。然后,又会毫无原因的转而相信现实,并且只依赖现实。但这两样东西是互为映照的,并且我愿意它们这样。”史蒂文斯的这种多变在不少批评家看来不以为然。但不得不说,史蒂文斯构筑的诗学世界极大地挑战着读者的阅读力和想象力,诗人以奇特的诗歌语言在自然和意识世界中搭建桥梁,艺术化地连接二者,使诗作不落窠臼。艺术空间的拓展需要大胆的挑战和创造性突破。某种程度上,需要摆脱纯粹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与意识”,创造属于诗学世界的“自然与想象”的艺术哲学。
  参考文献:
  [1] Stevens,Wallace.The Necessary Angel.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51.
  [2] Gelpi,Albert.A Coherent Splendor:American Poetic Renaissance,1910-1950.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 Bates,Milton J..Wallace Stevens:A Mythology of Self.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4] Stevens,Wallace.Letters of Wallace Stevens.Ed.Holly Steve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
  [5] Stevens,Wallace.Souvenirs and Prophesies.Ed.Holly Stevens.New York:Knopf,1977.
  (沈思,哈尔滨工程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概念】一般现在时通常表示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或行为,以及目前的特征或状态。与它连用常见的时间状语有:always,usually,often, [Concept] Generally, present-day usua
泉州古城的东北郊区,有一座非常不显眼的山,它属于整个清源山脉的一小部分,山不高且位置较为偏僻。早些年,许多本地人只知那里有很多坟墓,外地人更是浑然不知所谓的“山”之
缘定终身跟往常一样,母亲一大早起床,梳洗完毕,随一大群女伴到农场干活,一边埋头拔草,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笑逗乐。忽然,一个起身伸懒腰的女伴惊呼:“你看,你看,有人来相亲!”母
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永久占领中国东北地区的目的,从20世纪初到1945年战败,分三个阶段向中国东北移民,造成了中国失地农民流离失所。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ermanent occ
本刊1979年第2期发表了“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刚度特征值λ的简化计算”一文后,由于它简便适用,受到广大设计人员的欢迎。但有些同志提出当计算纵向框架时,文中仅给了三跨
本文建议采用HK模型作为岩体工程中开挖及蠕变的弹-粘弹性统一计算模型。描述并展示了基于该模型的三维非线性计算程序CRR4,系统地实现了对原始地应力场的空间模拟、分期开挖
(本刊讯陈辉)9月1日,中华商标标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在桂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华商标协会会长刘凡代表中华商标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理事
包有塑料膜的化肥日本的一家公司研究成功一种“长寿”化肥,这种化肥的每个小颗粒外面,都包有一层特殊的塑料薄膜。这种化肥撒在田间以后,塑料薄膜会慢慢地破裂,一点一点地放
国有独资企业在面临很多市场机会的时候,明知可为而不能为,在面临市场陷阱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航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混改的必要
为了节省能源,根据原农机部东北农机化综合工作组的建议,由吉林省农机局安排,吉林市农机所于1981年9月在永吉县乌拉街公社二道大队,利用砖窑余热进行了稻谷及稻种干燥试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