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都“坐茶馆”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o1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雷的《成都》唱遍大街小巷的那一年,我去了一趟成都。民谣歌手是小酒馆的标配,但令我浮想联翩的只有成都的茶馆。
  民谚说:“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足见“坐茶馆”之于成都市民文化的重要性。在快有百年历史的腌卤店“盘飧市”点了一份卤货,店家先上的却是一盅盖碗茶;隔日去太古里的网红店,景德镇的青花瓷碗也是标配。
  历史学者王笛写过多本关于成都茶馆的书,而我第一次读到他的《茶馆》,恰好在成都。
  很多城市都有一条仿古的步行街,卖小吃杂货,也有文创小店,游人不管抱着什么目的,都要去走一遭,似乎这样就能感受到城市的昨日与今日。我自然不能免俗。这本《茶馆》就陈列在宽窄巷子的一家小店里,和许多描写成都历史、介绍景点的书挨在一起,这倒是个巧遇了。购得书后,店主还提供敲章服务。对,就是那种粘上红色印泥、努力按压后产生的作品。作为“景点”的标识,这个章是由上下结构的“宽窄”二字构成,远看字形结构很像一座牌坊,看来设计时也颇费了一番心思。
  游人如织的网红城市—这大概就是成都的“今天”了。然而,王笛要從中寻找的,却是隔着数十年光阴的成都的“过去”,即民谚里“一城居民半茶客”的成都。
  《茶馆》有一个副标题是“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成都历来多的是茶馆,成都人也爱坐茶馆。于是,不起眼的小茶馆,就成了成都人孕育地方文化的消费空间。茶馆开张前一晚,要举行仪式,称“洗茶碗”或“亮堂”;茶馆一天的生意也有忙闲之分,忙时称“打涌堂”,闲时称“吊堂”。穷人买不起茶,可以买白开水,茶馆允许顾客自己带茶叶到茶馆,只需要付开水钱便可,称“免底”或叫“玻璃”。这些充满智慧的民间俗语,何尝不是茶文化外显的隐喻呢?
  王笛从学术的角度写茶馆,既讲坐茶馆、吃闲茶的消遣,也谈及茶馆里的戏班子与早期的娱乐样态;既说明茶馆这个小本生意的经营状况,也论及茶社业工会与地方文化。他试图以茶馆为媒介,从社会、经济、政治的角度考察成都人坐茶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作为一本500多页的研究专著,《茶馆》读来却并不费劲。20世纪初,街头茶馆林立的成都,似乎伴随着作者的讲述,缓缓浮现在眼前。
  王笛的《茶馆》对成都茶馆的茶具使用、喝茶方式、茶馆术语、顾客言行等茶馆文化都有很详尽的记述。从书中窥探,成都的茶馆就如同《武林外传》里的同福客栈,自成一个江湖。
  有趣的是,关于“坐茶馆”一说,汪曾祺在文章里专门写过。虽然写的不是成都,但茶馆文化自有其共性。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昆明也多茶馆。昆明本地人同四川人一样,只说“坐茶馆”,但北京的学生去了后,创造了“泡茶馆”一词。“泡”是北京话,即长时间地在茶馆里坐着。汪曾祺有位陆姓同学,就是“泡茶馆”的冠军。
  在那个年代,可以想见一碗茶并不贵,因而茶馆是最便宜的休息和社交场所。茶客们为茶而来,也为茶馆里的人际往来、文化娱乐、信息交流而来。
  回到今日,现在的成都依旧不缺茶馆。宽窄巷子里,仿古建筑漆着红色新漆,伪装成过去的式样,店家用高大的八仙桌和川地的变脸绝技招徕顾客。令人想起往昔的茶馆,也是这般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茶馆还在,娱乐依旧。只不过,人声鼎沸的茶馆里,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成为座上宾,异乡的味蕾赶来凑热闹,本地的茶水,只不过是“到此一游”的纪念品。游人行色匆匆,是没有耐心在茶馆里泡上一整天的。
  又或者,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去过成都的游客都知道,这里各个景点必备“掏耳朵”项目,已连同景观本身成为成都一景了。据说“挖耳”这一服务,在晚清的河边茶铺里就很流行了,百年以来长盛不衰。尽管今时今日的茶馆不复往昔,但一盅盖碗茶里,想必无意间也继承了不少往日遗风。
  后来,这一趟成都行,我还附带着去了趟乐山。乘船看完乐山大佛后,我曾骑车沿着河边闲逛。沿河有一些小茶摊,自然不似成都的茶馆亮堂气派,却人气颇旺。老头儿、老太坐在竹椅子上打着牌,颇有一番闲适感。不知怎的,这个画面,倒让人想起了《茶馆》这本书里写的那种往日的茶馆。在这些还没游客涉足的小茶摊,本地人依然保留着喝茶的习惯,或许这更接近于茶馆的本味。
  小茶馆的消失与现代茶馆的流变,又何尝不是成都社会文化流变的一个缩影。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岁月如何变迁,茶馆始终会是川地市民文化的一部分。
  “身为游客,下一次再去成都,就坐一整天茶馆吧!”我这样想。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7月14日,纳兰若嫣荐)
其他文献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是音乐。  然而,父亲的这个爱好,在精神生活相对贫瘠的20世纪的农村还是相当少见的,也难以得到满足。可是,他想尽办法去丰富和充沛自己的这个爱好,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让自己的独特爱好滋养着自己和我们一家人。  在我的印象中,即使在父亲干活儿的时候,我家的农家小院里也时时飘荡着欢快的音乐,不是父亲吹着轻快的口哨,就是那台笨重的录音机里播放着邓丽君的《
期刊
提起医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手持手术刀、身穿白大褂的形象。可以说,医生这个职业已经与白大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过,白大褂究竟为什么会成为医生的标配?它有何特别的优点?  过去没有统一工作服  在现代医疗出现前,医生都不知道白大褂为何物。那时候,医生没有统一的着装,穿便服者居多。  中世纪欧洲的医护人员一般会穿着深色的长袍,头上还要戴一顶特色的小毡帽。这是因为当时的医生多是由神职人员“兼职”
期刊
无论哪一座城市,她首先是一个生命,因为她有历史、有记忆,更有她的集体性格。  “天津是码头,是中西碰撞的地方。天津人豪爽、义气、调侃、幽默、斗气,但是斗气不较真。”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这样定位自己的家乡。早些时候,天津的交通警察都坐在马路角上圆柱形的岗楼里执勤。一个冬天的中午,冯骥才下班骑自行车路过一个交警执勤的岗楼,里面有一个刚穿上警服没几天的年轻警察,模样看上去很神气。这时,有一个老大爷推着自行
期刊
从硬板票、软纸票、磁介质车票到电子客票,作为一名已在铁路一线工作34年的老售票员,北京南站售票车间党支部书记康顺兴见证了火车票的每一次改变:“从最开始4张一套的车票,到现在压根儿不需要纸质车票,这是一种飞跃性的变化。”  “硬板票”时代:拿几张票才能上车是常态  1985年参加工作后,康顺兴第一次“经手”的车票便是“硬板票”。  “车间的老师傅说,硬板票就是第一代火车票,我们把它称作‘常备车票’,
期刊
儿时,爱玩线拉陀螺。两手握住从陀螺中间的两小孔中穿过的线两端,于一开一合拉动中,木制陀螺便“嗡嗡嗡”飞快地旋转起来。玩着玩着,一不小心,那细长而柔软的线常常会打上一个结。于是我便耐心地将它解开,在“结”与“解”中,时间就悄悄地溜走了。  后来偶然想到:岁月,或者说时间,就是那一条细而长的线;而在时间这条线上打出的“结”,便是日子给人的记忆与怀念。有了“结”,人也就拥有了酸甜苦辣的生活。不然,日子平
期刊
写下“寒露”一词,似乎有一股寒凉之气迎面扑来,碧云天,黄叶地,雁南飞,寒山转苍翠……二十四个节气里,寒露是第一个出现寒字的节气,有它来做先锋,后面接连而来的冷霜寒雪就顺理成章了。  白露与寒露中虽然隔了秋分,仍是一脉相承。白露的露是清凉的露,是热后的慰藉,那么寒露的露则是清冷的露,肃穆的露。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列队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
期刊
水果要熟,但是不能过熟,因为过熟则烂。  朋友要熟,但是不能过熟,因为过熟则狎。  读书要熟,但是不能过熟,因为过熟则泥。  技巧要熟,但是不能过熟,因为过熟则流。  所以,在水果店很少有人挑熟透的水果,因为那些水果买了得立刻吃,是不堪放置的。  所以,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因为蜜过了头会腻,反不如知心而不贴肤的朋友来得长久。  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人们对倒背如流的
期刊
魏太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邴原任五官长史。一次,太子燕会,宾客有100多人。曹丕提出一个议题让大家讨论:“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大家众说纷纭,或救父,或救君,意见并不一致。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前些年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即女朋友和母亲同时落水,作为男朋友与儿子的你该先救谁?  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往往涉及几种标准的优先性评价问题,如法律与人情的
期刊
爱美这事儿,古今皆然。染发就是其表现之一。而古人染发还一度成潮流。  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诗对染发这一现象进行批评,“膏面染须聊自欺”。这里的“须”,是胡子和头发的总称。言下之意,满脸褶子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将头发染黑,看起来年轻点儿,但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可古往今来,愿意“自欺”的人,著实不少。  哪怕像王莽这样的硬汉子,皇帝都当了,可还是敌不过染发的诱惑,为的就是要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点儿。
期刊
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节目组要求明星去帮助家境贫寒的孩子。和黄渤搭档的是一个爱跳舞的农村女孩。节目接近尾声了,黄渤却对这个孩子没有一点儿帮助的意思。  这时,在一旁的黄磊提醒道:“黄渤,你可以试试去帮一下这个女孩,让她可以上舞蹈学院,这样就有可能改变她的一生。”黄渤是一个从底层走出来的明星,深知生活的不易,更懂得珍惜人才和爱护人才,何况还有黄磊的善意提醒。大家以为,黄渤会行这个提携之便吗?  一向情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