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览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无不闪耀着思想的灵光,彰显着构思的智慧,洋溢着语言的魅力,展现出个性的神采。我们能感受到作品背后丰厚的底蕴和强大的支撑力量,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正是名著播撒的种子,造就了这一篇篇富有个性的佳作。
名著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无法企及的高峰,但我们在领略其雄奇的过程中,未尝没有丰富的体验和收获,积淀下写作的素材和技巧。
名著是个性作文的思想源泉和素材宝库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对前人的思想精神的汲取是任何一位作家成功的前提。以我们有限的阅历见识而言,要想作文立意高远、见解深刻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借助名著,接受其博大深广思想的熏陶。名著是鲜活的人生教材,从中我们能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丰富的体验。同时,名著也是写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那些经过名家精心加工和点化的素材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这是2001年江苏卷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片段,考生对《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加以全新的演绎,在三国人物诚信品格的对比之中,突出了关羽及赤兔马的忠勇诚信。这种诚信思想内涵的提炼和再创作显然汲取了《三国演义》的精华,而作品有了这样的支撑,其立意境界自然高了许多。而对三国故事的“添油加醋”的再创作,又巧妙化用了名著的素材。
因此,在名著阅读中,我们要善于提炼、加工原作的思想内容,无论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还是从细节上的见微知著,都需要我们和作者进行灵魂的沟通和精神的对话,那些经过时间筛选和沉淀的思想仍会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有着精神上的启示,仍然会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可以用摘录、概括等方式积累名著的思想和素材,并用关键词的形式标示其适用的对象和范围,经常翻看,每有顿悟,附录于后。这正如下棋,能与高手过招,“棋艺”必可大进。
名著是个性作文的构思秘笈和技法指南
作文的构思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也常常困扰着我们,与其刻板套用,写不伦不类的三段论,或者讲头重脚轻的故事,还不如用心地向名著借鉴、学习构思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我们不必去追求长篇小说纵横捭阖的气势、多线交织的繁复,只要从一些精彩的细部入手,就能抓住一些可借鉴的东西。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愤愤地小声嘀咕着,一边不自觉地又朝右边小木椅上忘我拥吻的情侣瞥了一眼,便像犯了罪似的收回了目光。
眼见着街头闪烁的标语——“情侣街,品味衣,品味时尚,有爱大声喊出来!”伊吓了一大跳,慌忙朝出口走去,喃喃道:“品味啥时尚?我们那时啊,挑开盖头才知道新娘啥模样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段2009年高考作文《品味时尚》中的传神描写,无疑深得鲁迅先生《风波》中人物的神韵。在作文的构思上也对原作有所借鉴,如把故事设定在时代变迁所带来的观念冲突上,反复出现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也同样起到了支撑全文结构的作用。与一般的故事新编类的作文相比,作者对原作结构和技法的纯熟而灵活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们可以从摹写入手,即“照葫芦画瓢”地仿写,体味结构和写法的奥妙之后,再进一步灵活运用乃至化用,旧瓶装新酒,不失为一种策略。
名著是个性作文的语言导师和风格教练
不落俗套,避免撞车是高考作文进入高分区的关键。作文批改标准中“发展等级”分的设置就非常强烈地表达出了这一点。写出个性作文应该是我们的更高追求,个性的形成离不开丰厚的文学、文化熏陶,它应该“站在巨人肩膀上”。名著的个性特色、作家的独特风格都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无论我们是低层次的移植、组合,还是高层次的融会贯通的化用,都能为我们的作文增添一抹亮色。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会有人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中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2011年江苏卷《拒绝平庸》)
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鸟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2008年福建卷《一蓑烟草任平生》)
这两段文字语言生动形象而富有哲理,思想丰满而富有张力,显示了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读下来,我们在不经意间地触及了许多名著、名作的影子。这里有直接的引用,有对若干素材的剪裁加工和组合,也有化入个性语言之中的名著精髓。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平时对名著阅读的悉心积累和用心揣摩之功。其实,在对名著的广泛涉猎和用心揣摩过程之中,作品的个性风格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了我们的灵魂深处,外化在了我们的写作过程之中,使我们的作文更富个性魅力。
人们常说:读写不分家,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也可以说:名著的阅读是促进我们写作的营养丰富的矿泉水,不仅可以净化、美化我们的心灵,丰富、充实并提升我们的精神,还可以教给我们高妙的技巧和精巧的构思,涵养我们的语言功底和个性风格。
热爱名著,热爱阅读!
名著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无法企及的高峰,但我们在领略其雄奇的过程中,未尝没有丰富的体验和收获,积淀下写作的素材和技巧。
名著是个性作文的思想源泉和素材宝库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对前人的思想精神的汲取是任何一位作家成功的前提。以我们有限的阅历见识而言,要想作文立意高远、见解深刻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借助名著,接受其博大深广思想的熏陶。名著是鲜活的人生教材,从中我们能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丰富的体验。同时,名著也是写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那些经过名家精心加工和点化的素材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这是2001年江苏卷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片段,考生对《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加以全新的演绎,在三国人物诚信品格的对比之中,突出了关羽及赤兔马的忠勇诚信。这种诚信思想内涵的提炼和再创作显然汲取了《三国演义》的精华,而作品有了这样的支撑,其立意境界自然高了许多。而对三国故事的“添油加醋”的再创作,又巧妙化用了名著的素材。
因此,在名著阅读中,我们要善于提炼、加工原作的思想内容,无论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还是从细节上的见微知著,都需要我们和作者进行灵魂的沟通和精神的对话,那些经过时间筛选和沉淀的思想仍会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有着精神上的启示,仍然会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可以用摘录、概括等方式积累名著的思想和素材,并用关键词的形式标示其适用的对象和范围,经常翻看,每有顿悟,附录于后。这正如下棋,能与高手过招,“棋艺”必可大进。
名著是个性作文的构思秘笈和技法指南
作文的构思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也常常困扰着我们,与其刻板套用,写不伦不类的三段论,或者讲头重脚轻的故事,还不如用心地向名著借鉴、学习构思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我们不必去追求长篇小说纵横捭阖的气势、多线交织的繁复,只要从一些精彩的细部入手,就能抓住一些可借鉴的东西。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愤愤地小声嘀咕着,一边不自觉地又朝右边小木椅上忘我拥吻的情侣瞥了一眼,便像犯了罪似的收回了目光。
眼见着街头闪烁的标语——“情侣街,品味衣,品味时尚,有爱大声喊出来!”伊吓了一大跳,慌忙朝出口走去,喃喃道:“品味啥时尚?我们那时啊,挑开盖头才知道新娘啥模样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段2009年高考作文《品味时尚》中的传神描写,无疑深得鲁迅先生《风波》中人物的神韵。在作文的构思上也对原作有所借鉴,如把故事设定在时代变迁所带来的观念冲突上,反复出现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也同样起到了支撑全文结构的作用。与一般的故事新编类的作文相比,作者对原作结构和技法的纯熟而灵活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们可以从摹写入手,即“照葫芦画瓢”地仿写,体味结构和写法的奥妙之后,再进一步灵活运用乃至化用,旧瓶装新酒,不失为一种策略。
名著是个性作文的语言导师和风格教练
不落俗套,避免撞车是高考作文进入高分区的关键。作文批改标准中“发展等级”分的设置就非常强烈地表达出了这一点。写出个性作文应该是我们的更高追求,个性的形成离不开丰厚的文学、文化熏陶,它应该“站在巨人肩膀上”。名著的个性特色、作家的独特风格都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无论我们是低层次的移植、组合,还是高层次的融会贯通的化用,都能为我们的作文增添一抹亮色。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会有人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中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2011年江苏卷《拒绝平庸》)
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鸟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2008年福建卷《一蓑烟草任平生》)
这两段文字语言生动形象而富有哲理,思想丰满而富有张力,显示了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读下来,我们在不经意间地触及了许多名著、名作的影子。这里有直接的引用,有对若干素材的剪裁加工和组合,也有化入个性语言之中的名著精髓。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平时对名著阅读的悉心积累和用心揣摩之功。其实,在对名著的广泛涉猎和用心揣摩过程之中,作品的个性风格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了我们的灵魂深处,外化在了我们的写作过程之中,使我们的作文更富个性魅力。
人们常说:读写不分家,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也可以说:名著的阅读是促进我们写作的营养丰富的矿泉水,不仅可以净化、美化我们的心灵,丰富、充实并提升我们的精神,还可以教给我们高妙的技巧和精巧的构思,涵养我们的语言功底和个性风格。
热爱名著,热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