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4例临床分析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异位内膜最常见的部位是卵巢、子宫等盆腔部位。而盆腔以外的器官较少见,如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它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本病在病理上呈良性形态学表现,具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种植、侵犯及远处转移能力。
  关键词: 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51-01
  近年来,剖宫产率明显上升,而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亦随之上升。该病好发部位为盆腔脏器和腹膜,它虽不危及生命,但周期性经期疼痛,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回顾本院于2012年-2014年治疗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24例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年龄22--42岁,平均30.5岁,20例是足月剖宫产,4例是中孕剖宫取胎。
  1.2临床表现: 本组24例均以腹壁切口瘢痕处扪及硬结并伴有经期疼痛为主诉,经期疼痛随病期延长而渐加重,同时硬结渐增大变硬,其中有6例经期硬结处皮肤出现瘀血青紫。查体:24例中18例硬结位于切口一端,皮下硬结质硬,界清不活动触痛明显,硬结单一,直径最小2.5cm,最大5.0cm,6例位于切口中段,上缘或下缘。
  1.3辅助检查: 24例中有10例CA125略升高,其中病灶弥漫性生长的1例最高达正常值的2倍。24例B超检查均发现腹壁瘢痕处皮下组织有混合性回声包块,病灶弥漫的1例,B超下发现原切口瘢痕上方皮下组织回声增强,可见多个散在0.2~0.3cm液性暗区,全部病例均有月经期包块肿大,中央可出现液性暗区的B超特征,血常规检查仅病灶弥漫生长的2例白细胞升高外,其余22例均正常。24例中有10例在外院接受过药物治疗,3例为间断服用抗生素,另外11例中服用米非司酮4例,孕三烯酮6例,达那唑1例,治疗时间3~6个月不等,均无明显效果。
  2.讨论
  2.1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发生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子宫体腔面,如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既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1]。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剖宫产过程中含有子宫内膜的宫腔血带入腹壁切口,缝合腹壁时未清洗干净,致子宫内膜在切口内种植,木病可以说是由于手术而发生的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引起。木病的特点患者腹壁切口癖痕部位包块,且有与月经周期有关的疼痛,即经期疼痛加重,经后缓解的特点,并逐渐增大。处理方法即为手术。
  2.2诊断: 剖宫产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并不困难。首先有剖宫产手术史,其次,手术切口瘢痕处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质硬、边界欠清、有触痛,再次,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切口瘢痕处疼痛,肿块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前及经期增大,经后缩小[2]。对于临床诊断有困难者,可在腹壁肿块处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利于诊断并排除恶性变,B超检查可协助诊断[3]。
  2.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手术过程中避免蜕膜组织和子宫内膜间质成分散落在手术区:减少宫腔操作,如需手剥胎盘,取出胎盘后术者更换手套:手术医生操作不能单纯追求速度应提高手术质量:注意术中腹壁切口的保护,缝合子宫后充分清洗腹腔,缝合腹膜、腹壁更换针线,腹壁每层都要用生理盐水清洗,我院按上述严格操作过程近几年无一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4]。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广泛开展,发病率有所提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几种学说: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调节学说、血行淋巴播撒学说等。而种植学说解释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本病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与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本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手术时把子宫内膜"带到"腹壁切口处,切口的新鲜创面又给内膜活细胞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使子宫内膜在切口处继续生长。但有学者证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种植能力不同,其中增殖初期子宫内膜主要由基底细胞组成,最具生长活力。总之,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个临床类型,也是剖宫产术后的晚期并发症。上世纪80年代,多采用剖宫取胎术,终止中期妊娠,术后切口瘢痕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较常见,可能和中期妊娠的子宫内膜组织更易发生异位种植有关。此外,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时,如有子宫内膜暴露或受损,均有可能发生腹壁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现在用于计划生育的剖宫取胎术业已废止,均已被更安全、损伤更小的药物引产方法代替。宫腔镜手术技术的开展,使黏膜下子宫肌瘤无须剖腹手术,故目前临床所能见到的腹壁瘢痕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全部由剖宫产所导致。推断:该病发病原因是子宫内膜与切口部位种植所致,剖宫产腹壁创面有子宫内膜的碎屑污染,是难以避免的。但形成种植导致该病的毕竟为极少数。推测可能与异位子宫内膜的某些生物学特征有关。该病的诊断并无困难,剖宫产史、腹壁瘢痕部位软组织中有痛性硬结,并于月经期疼痛加剧,疼痛随病史进行性加重,典型病例可于月经期硬结表面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结合腹壁B超所见,诊断多无困难。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惟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因绝大多数病例病灶单一局限,手术均可一次性切除干净,无复发之虑,所以术后无需后续治疗。术中腹壁组织缺损较大的应用网片植入,加强腹壁支撑力量,防止术后切口疝形成。该病为剖宫产时内膜腹壁种植所致,故剖宫产时应尽量保护切口,如放置切口保护巾,关腹时冲洗腹壁切口等措施可减少该病发生机会。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P331
  [2]陈韵仙节译。剖宫产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90,17(2),97
  [3]朱兰,郎景和.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学杂志,2002,37(2):80-81
  [4]王坤.关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和预防的体会.中外医疗,2010,7(1):104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实施品管圈工作模式,对六个试点病区的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实施护理,包括确定活动主题、拟定计划、调查现状、设定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活动前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51.78%降低到12.26%(p<0.05),活动后拔管四个主要原因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折断的牙根拔除前检查及方法。方法:对42例残根断根拔除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拔除时间4~90min,平均30min;所有断根均完全拔出,拔牙愈合良好。结论:牙根可以保留不拔,经过根管治疗后,再以桩核冠或覆盖义齿修复。是根尖部已有炎症病变者必须拔除,否则会成为病灶或影响伤口愈合。  关键词:断根;残根;断根取出术;  【中图分类号】R78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与中老年患者的不同点,寻找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经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患者有90例,6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有90例,患者皆为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7年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诱因,血生化及病情的分析和对照,以期发现青年患者的高危人群,并进行预防和治疗。结果: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疾病合并骨髓坏死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疾病合并骨髓坏死患者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上采用磁共振、骨髓放射性核素扫描对诊断患者疾病及对症治疗意义重大。结论: 对恶性血液疾病合并骨髓坏死的诊断和治疗得越早越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对患者的后期恢复越有帮助。  关键词: 恶性血液疾病;骨髓坏死  【中图分类号】R552【文献标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防逆流脑室外引流系统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于我科的106例脑出血患者应用脑室外引流系统治疗的患者做出了回顾性分析,将10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行防逆流脑室外引流系统引流治疗的方法,常规组行普通脑室外引流治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从患者引流效果上看,观察组明显高于常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特点。方法: 分析37例老年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病因及治疗措施。 结果: 确诊35例,确诊率94.6%。结论: CVA、PNDs和GERC是老年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判定特异性治疗效果在病因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老年人;慢性咳嗽;病因  【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050-01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以及剖宫指征变化。方法: 对我院妇产科分挽施行剖宫产产妇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剖宫指征中难产、胎儿窘迫、社会因素比例增加较为明显。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治产科并发症,提高产科及新生儿医学质量,重视产程观察,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变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R24
期刊
摘要: 充分认识老年性肠梗阻的病因、特点及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在处理上既要考虑肠梗阻本身还需顾及患者全身情况及并存疾病的存在,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老年; 肠梗阻; 手术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053-01
期刊
摘要: 复查CT确诊为HI后即停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血管扩张药物,改为中性治疗,加强脱水降颅压,给予脑细胞保护剂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动态观察血压、血糖、电解质,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 颅内压; 血压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054-01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无菌操作在手术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共9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操作;观察组患者采用专业无菌操作,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感染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操作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55.56%(25/45),感染率40.00%(18/45)、并发症发生率为46.67%(21/4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