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纺织品贸易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德两国双边贸易总额整体保持增长态势,随着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不断加强,双方在各个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欧债危机和非配额时代的到来,给中德纺织品贸易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阻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德双方纺织品行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应的贸易策略进而推动两国纺织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德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德贸易的不断发展,德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合作伙伴,中国也连续4年成为德国最大的出口地区和贸易伙伴。其中,纺织品服装类贸易在两国双边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但是,近几年中德两国纺织品双边贸易呈持续下降趋势,2019年中德两国纺织品类贸易总额较2018年缩减了13.4亿美元,2020年纺织品贸易总额较2019年下降了13.4%。而且2020年在新冠疫情之下中德双边贸易产品结构有了明显调整,中国向德国出口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类产品(海关类目:第11类,HS编码50-63章)贸易额高达114.3亿美元跃居出口商品品类第二位,同比增长52.6%;中国从德国进口的纺织品类产品出现骤减,出口贸易额仅为5.9亿美元,同比下降90.8%。之所以出现中德纺织品类出口额暴涨的主要原因是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的口罩、防护服等的纺织类防护物资产品的大量输出。
  从中德两国生产要素丰裕度来看,中国在劳动力方面相对德国具有明显的要素禀赋优势,中国依靠人口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凸显价格和成本优势,纺织品类产品出口额超过德国并保持多年顺差,2020年中德两国纺织品类目贸易出超达108.4亿美元。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德贸易活动日趋频繁,两国贸易互补性特点尤为突出,中国引进大量外商投资使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促使中德两国双边贸易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虽然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但是中德两国在竞争中求发展,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交流合作,共同谋求双赢发展之路。
  二、中德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
  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德之间往来密切、国际间交流不断,两国贸易得到进一步深化,但是影响中德两国纺织品类产品双边贸易的因素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一)自身条件优势影响产品成本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纺织品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纺织品的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提高,扩大了中国对德国纺织品贸易的出口规模。同时中国也向德国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本国纺织行业技术体制,促进中德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共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德合作保持全面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德双边贸易结构从最初的初级产品为主逐渐向工业制成品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工业制成品生产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我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国劳动力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品类产品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还将继续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出口主力军,廉价劳动力带来了中德纺织品贸易的顺差,出口额有所增加,但是我国纺织品行业出口贸易多是以来料加工为主,我国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等环节相对较少,然后这些技术环节却是国际贸易中利润最多的环节,中国依靠廉价劳动成本扩大了出口,短期内解决了国内劳动力就业问题,然而却忽视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建立、产品含金量的提升、产品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以及如何实现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等问题。
  从产品自身质量问题方面,我国纺织品行业不管是从原材料还是生产质量方面都落后于德国,如若一味只追求低价格,会造成恶性竞争影响国际市场的良性循环,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產业内贸易影响两国产品结构
  2020年中德两国纺织品类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两国双边贸易总额的6%,位居进出口品类第二位。中德建交以来,两国纺织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贸易依存度随之增加,中德两国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学习德国先进技术,进口国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纺织类产品,同时利用自身资源带动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加工、出口,中德两国产业内贸易不断升级,贸易水平不断加深。
  (三)绿色壁垒和技术性壁垒等贸易摩擦的影响
  2005年1月1日按照乌拉圭回合达成的《ATC协议》全球纺织品和服装配额被取消,中国纺织品行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公平的、自由的、全新的贸易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纺织大国面对无配额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相继制定出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政策,例如通过提高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原材料化学成分含量、环保认证等制定出新的绿色壁垒措施以及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条例、制度等方式过分的要求出口国产品的质量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或者更多难以达到的种类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我国作为全球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受绿色壁垒影响最为严重。尤其是以德国为发起国的纺织品生态标准给中德纺织品交易造成了进一步的阻碍。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非配额限制抑制中德纺织品贸易的扩大,例如反倾销措施、召回产品指令等。通过近几年欧盟反倾销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受立案调查的纺织品品类逐渐从低价格、低档次的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高额的反倾销税率大大削弱了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我国相关企业和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战略方针,以保护我国在德国乃至欧盟纺织品市场的贸易份额。
  (四)欧债危机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中国纺织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自2009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中欧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中德两国纺织品贸易也受到巨大冲击。主要原因有:第一,欧债危机导致德国经济下滑,欧元汇率下跌,德国国内购买力和消费能力下降,德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以及其他行业产品的需求均出现大幅缩减。其中中国对德国出口的纺织原材料、纤维制品等产品出口环比已出现负增长。第二,欧债危机之后,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出现贬值而且波动频繁,中德贸易中以欧元结算的交易存在汇率风险,即使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也不能完全保证被保值。第三,欧债危机爆发以来,纺织品类出现减产、供不应求、价格上浮且波动幅度大等现象,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被削弱,出口企业的利润也在缩小,欧元购买力受欧债危机影响而下降,中国纺织品类产品出口贸易更加步履维艰。从另一方面看,欧债危机也使中国从德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类产品有所增加,德国的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这不单单影响中国纺织品类产品的出口扩大,整个中国对外出口贸易也因此收到了较大波动。   (五)国际竞争激烈、缺乏市场预警机制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商品和资本得以自由流动,也给世界各国贸易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与德国相比我国纺织品服装类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远不及发达国家、产品品牌专利也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凭借低廉的成本抢夺了中国纺织品贸易大量的订单,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相比,发达国际更青睐于向具有价格优势的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转移进口与投资。
  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德两国贸易带来了发展,也使两国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健全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和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成为一国出口贸易健康稳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中国需要提高对纺织品行业的预警意识,考虑市场风险所在,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充分了解德国纺织品市场的动向,生产符合德国国内需求的产品,按需供应防止生产过剩和商品滞销。
  三、中德纺织品贸易发展策略
  中国作为一个纺织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应积极参与中德双边贸易,利用本国优势提升两国双边贸易额,扩大贸易规模,既有利于增加国内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增加本国纺织品行业的贸易收益。
  第一,中德两国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中国从德国学习先进的工艺、高超的技术、世界前沿的管理营销模式以及进口德国先进的技术设备,结合本国优势提高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实现中德两国双边贸易互利共赢。
  第二,政府和企业应扩大纺织品服装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生产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促进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积极争取通过德国乃至全球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国际标准认证,獲得德国市场的通行证。
  第三,提高贸易风险防范意识,熟悉国际规则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深度研究德国国际贸易政策,利用WTO合理规避绿色壁垒等贸易摩擦,全面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综合能力。
  第四,注重成本控制,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缩小贸易成本,建立自主品牌,推出有中国特色的纺织品服装等产品,加强行业间合作交往,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
  第五,加强两国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两国纺织品行业论坛、展览会、企业间对接交流和跨国合作,搭建中德两国经济贸易和技术的合作平台。
  四、中德纺织品前景展望
  总之,我国应加强绿色管理机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原材料及产品的质量控制,开发新型节能绿色环保的健康产品,打造中国自主品牌,引领国际纺织品行业的创新与应用,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实现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中德纺织品行业的进一步开放。正视中德贸易中遇到的难题,积极调整贸易策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顺应绿色营销的潮流,在产品的研发、原材料及产品生产、包装、销售、服务等各个关键步骤上实施绿色战略,同时扩大国内需求,降低我国对德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完善自我,积极寻求互利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国际商学院)
其他文献
农村相比城镇来说,发展比较缓慢。因此,需要了解农业经济的问题,以帮助管理农业经济。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中,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农业经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向,促进农村资源的整合、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  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一直都很重视,但是我国地大物博、地势条件十分复杂,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问题,不可能一时间就解决的。
期刊
开封的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种类众多,为了进一步推动开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本文从推动景区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宣传手段,做强文旅品牌,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文旅,抢抓战略机遇,助推文旅融合四个方面探讨了开封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开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于抢抓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做大做强文旅产
期刊
乡村经济振兴数字化道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切实有效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竞争,就需要发挥数字化的优势作用,结合乡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业模式,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现如今,数字化已经发展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新手段,数字化可以有效的推进乡村产业新业态,切实弥补乡村产业缺乏,技术短板问题,进而有效的对乡村经济结构予以优化和调整,使得乡
期刊
伴随着我国金融环境逐渐开放,新兴经济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同时银行、非银机构产品同质化逐渐严重,内部竞争也愈发激烈。银行普遍存在盈利能力下降的现象,亟待提高管理能力,降低成本。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大多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商业银行积极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对其自身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我国某大型商业银行中心支行为例,分析全面预算管理的
期刊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确保自身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不同于物质财富的一种另类财富,它能够实现确保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调动员工的内在核心凝聚力来实现满足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而且它也能保证企业在转型变革的过程中,呼吁起员工的内在精神动力。并实现满足企业的全面发展。在企业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企业新闻宣传有着不可代替的推进性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企业新闻宣传对企业文化起到的作用,并通过讲述如何开展
期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要做出一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到来。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整合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能准确把握市场与品牌之间的关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如何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相关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在激烈市场环境下的长远发展。  一、引言  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渐密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将波及各个国家的
期刊
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行业的综合应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进入到加速阶段。本文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方式的应用产生的不足,提出应对的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前言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提高、效率提升。另外,在互联网金融技术的而应
期刊
一、MAC的定义_x000d_MAC 是 Material Adverse Change 的缩写,中文的直译为重大不利变化或实质不利变化.一般而言,重大不利变化是指对公司的资产、负债、运营和财务状况、业
期刊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获取一定的市场地位,需要在售价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控制商品成本,其中采購成本是商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改进企业采购措施,节约采购成本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供应链视角,在分析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基础上,探讨了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信息不共享、信息流通受阻;采购方式单一;企业仅以自身导向出
期刊
由于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分工也逐渐细化专业化,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都会选择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既可以让医院集中精力搞医疗,又可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公立医院如果要切实达到业务外包的效果,外包业务的内部控制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目前医院外包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期规范医院外包业务行为,防范业务外包风险,提高医院的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