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师德建设重要性之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任何一所大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就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这不仅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意义,也提出了高等院校要承担的迫切而艰巨的历史重任。科教兴国的基础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办好学校的关键也在教师。师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保证。
  
  一、从工作性质
  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师德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每一位教师成长过程的始终。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新形势下,重新提倡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般说来,在学校里人们对“师范”二字的理解早已达成共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是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在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方面具有良好的修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把这一至理名言具体形象化为师德无小事,处处为师表。古人讲教师有三大作用:“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是最基础的,最核心的,即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四有”新人。教师的这种神圣的职责,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一名知识渊博、境界高尚的合格人民教师。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任。其素质如何,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育人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人说:“国家建设,教育为本;教育建设,教师为本;教师建设,师德为本。”一语道出了师德的重要地位。
  首先,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决定了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教师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而且还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乃至行为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力“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
  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如果教师能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科教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与培养高素质人才、与党的“依法治国”、“依德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从而看到科教兴国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安心并热爱教育事业,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热爱并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就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甘当“蜡烛”和“人梯”。
  其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 一群有着不同个性的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教师的劳动工具是人——涵盖着全部人格、知识和智慧的教师本人;教师所做的一切必须对学生负责。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认为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关心学生的现在,更要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精神,培育21世纪的先进文化。
  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具体课程和所拥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确定一个方向,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本科教学需要。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知识中,将信息的损耗减到最少,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科学工作的精髓是创造性,勤奋并持之以恒地学习是不断创新的源泉。科学的内涵是追求真理。诚实的品格则是接近真理的先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比较广泛、宽厚的知识背景和文化修养。做为一名教师“应当随时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定位。一门学科的内涵和定义至少有三个属性:一是整体性和局部性;二是发展性;三是定义的多维性。学科间的渗透、交叉是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科学越发展,学科分得越细,交叉和融合的趋势越明显”。教师要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历史沿革、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速度倍增,教师不仅要广泛涉猎知其然,而且应该深入进去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各门知识内在的体系和逻辑,才能做好学生的知识向导,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最佳的社会实践。教师要结合教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努力研究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其成果要具原创性、开拓性。把研究成果带入课堂,教给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诱发学生研究兴趣。
  教师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面对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变为教育实践者,这将极大地促进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变。在新形势下,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一是掌握电化教学手段;二是具有教学软件的设计能力。
  
  二、从客观形势
  的发展看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精神文明为其提供相应的思想观念,行为道德规范;提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提供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安全有序、整洁优良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竞争意识、法制意识、改革开放意识、质量效率意识,都是十分有利的,对教师师德建设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变化,反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性,代表了当前社会道德建设包括师德建设的主流,是市场经济的主导方面。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强调商品、价值、竞争,强调等价交换,势必容易诱发社会上一些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私欲的膨胀,也会给师德建设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所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调动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因素对教师队伍的影响,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在当前形势下就显得更加重要。
  加入WTO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了。使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必须具备高尚境界和道德情操。
  入世后,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具有全球意识的思维能力。要具有从国际战略发展和全球宏观角度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进与退、赢利与亏损、风险与机遇等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的能力;适应变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想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变化,必须以学习为基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自己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的能力;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人类社会正处于科学技术从高度分化向高度综合发展的阶段,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文理综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导致新的科学知识成倍增长。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是本世纪科学发展的主流,它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其他知识。获得国际资格认证的专业工作能力。要具有跨国、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要具有创新能力;要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是重要资源,要善于在第一时间掌握和分析有关信息,并及时转化为积极的应对之策,方能取胜;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积极作用;具备上述条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培养他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总之,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
  
  
  启事:大学频道2005年第3期《探索和寻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一文第一作者孔庆合的单位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
其他文献
一、新形势下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陷入困境的原因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陷入生存危机、发展困境,究其原因,有经济转轨所带来的体制性影响和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外部条件,也有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忽视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思进取等内部原因。  (一)政府对高校的投入严重不足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投入教育的经费非常有限,尤其是近几年来,为了实现“两基”,完成“普九”任务,经费投入主要投向了基础教育,真正能投入
随着幼儿园改革的深入,现阶段的幼儿园在课程上更侧重幼儿自主化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层次单一、结构简单的商品玩具已经很难满足现如今儿童游戏的需要了.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师
所谓经济欠发达地市是指受历史、地理位置、观念等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的地市。经济欠发达地市的高校因受周围落后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挑战,这些高校要快速发展,突显后发优势,就必须把着重点放在人力资产的积累上。人力资产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产能力。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也已经证明,谁拥有了丰富的人力资产,谁就拥有了竞争制胜
一、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倾向    大量事实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但是当前高校学生从思想、学习和行为等方面看,也呈现出三大不良倾向:    1.思想特点  (1)“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意识严重。长期的“家庭中心”地位,使这代学生目空一切,我行我素,只顾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集体活动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唱反调或在集体活动中只突出表现自己,而不讲团结协作;甚至对优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