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褐素形成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lwl20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用体外培养神经元的方法,借助于黄嘌呤氧化酶-次黄嘌呤反应系统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损害作用,在电镜下观察神经元内脂褐素形成的形态学过程。发现受过氧化损害后,胞浆内出现许多空泡样小体和均质样小体,它们分别来自变性的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板层小体在溶酶体内形成。进一步培养后发现,空泡小体和均质小体明显减少,而板层小体几乎充满整个胞浆。结果提示,自由基可促使细胞内脂褐素的形成和蓄积,溶酶体是脂褐素形成的场所,板层小体是脂褐素的终形式。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应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2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乙烯雌酚(DES)治疗前后及50例不同年龄健康男性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结合容量。结果:健康男性SHBG结合容量随增龄而增加,BPH组SHB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DES治疗后血清SHBG比治疗前显著增高。提示:BPH发生过程中伴有SHBG的改变,这种变化影响雄激素活性;另外SHBG还受雌激素的调控。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报道用恒河猴做实验动物研究尼尔雌醇对血脂的影响。选用21只成年恒河猴,其月经周期均正常。切除卵巢后,饲以高胆固醇导致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饮食两个月。在其中选出9只高血脂反应相同的猕猴,继续服用高脂饮食;其余12只,停用高脂饮食2个月,使其血脂水平回复正常。将两组动物再各分为三小组,其中各有一小组为不服药的对照组,观察血浆脂蛋白的变化。结果:普通饮食猕猴的血浆TC、LDL-C用药组较对照组低,HD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