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沉香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我国民族医药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抗心肌缺血、抗菌、抗炎、抗肿瘤、镇痛等功效.山沉香药材取自丁香属植物羽叶丁香的去皮根、茎、粗枝等部位,目前主要根据其横截面的紫色侵填物与香气判断山沉香是否结香,但对其结香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解山沉香结香过程中的微观变化,该文对结香前后的山沉香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和显微观察,总结山沉香药材的显微结构特征、比较结香前后山沉香的组织化学差异.结果 显示,结香前后的山沉香各部位侵填体分布具有显著差异:未结香材料具有较多淀粉粒和活细胞,而结香材料的分布规律相反;山沉香射线细胞的多糖含量和木质化程度随结香程度的加深而增加.该研究表明,符合临床用药要求的山沉香在心材部位含大量紫红色侵填体,黄棕色侵填体在心材与边材都有分布但边材相对较少,射线部位木质化程度很高,具活力细胞少,含大量多糖,几乎无淀粉存在.该研究旨在揭示山沉香结香过程中组织化学特征的改变,为深入探索山沉香的结香机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