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方向,即“课程思政”。所谓“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与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效果的最大化。课程思政对高中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鉴于此,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在课程思政领域进行了实践探索,摸索出课程思政的基本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的课程思政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主题活动两个方面。
一、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学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简称“学科思政”,它是指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按照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核心要素融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科元素与思政元素交互融合,从而实现知识学习和道德提升两者兼顾的目的,在学科思政的探索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要点。
1.目标融合
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各模块、各单元乃至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价值引领,充分落实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等目标。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同向并行、协同实现的。
目标融合是落实学科思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能在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那么这种教学必将是有缺陷的,其培养出的人也是残缺不全的。
2.内容融合
内容融合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准确找到可以较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实现学科元素与思政元素的耦合。
一是利用学科独有的课程文化进行价值引导。如语文学科通过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历史学科要充分利用重要史实厚实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时代使命感,以唯物史观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学科要重视挖掘体育竞赛中蕴含的规则文化,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底线意识。
二是联系国家政策进行价值引导。如化学学科的“电化学”教学,可讲解废电池污染的危害,必须对废电池进行回收处理,进而扩展到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意义。学习煤化工时,要提醒学生芳香族化合物对水及土壤的污染,从而理解近年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及环保督查工作的缘由。讲氯气时,从其毒性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为化学武器的危害,再讲到早期用液氯作自来水消毒剂,最后讲到现在用含氯的化合物作为自来水消毒剂,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历史中的诸子百家思想时,告诉学生儒家关注文化,弘扬正义和自强;墨家关注社会,宣扬平等和博爱;道家关注人生,追求自由和宽容;法家关注国家,彰显法治和公正,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社会稳步进步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三是积极借助现实素材进行价值引导。比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利用中圉航天成果作为背景材料,引出关于超重与失重问题的讨论,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又如,高三备考偏逢新冠疫情,语文老师以疫情严峻的特殊时期钟南山“逆行”事迹为素材背景,要求学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撰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大家感恩、信赖、呵护医务工作者。这种设计紧扣时代生活,能引领学生理性思考,在思考中感恩,将感恩转化为对社会的关注和奉献。
3.策略融合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融合。要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视学习过程的建构,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让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知识的建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真正实现价值认同。
另外,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评价中。思想政治教育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显性的评价要求,则很可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中,将价值引领列为教学目标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元素的双重要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耦合,以凸显评價促进教学的导向功能。
二、主题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德育关乎心灵世界,重在育“心”。相对知识教育而言,德育是一种信仰教育。它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而知识、道德和智慧,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的。我校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倡导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融合式研学主题课程
我校以圉家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主题,开设融合式研学主题课程。融合式研学一般采取特色课题和专项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课题的选择中,既有大部分同学参与的特色课题,又有若干个学科组联合推出的专项课题。课题范围涵盖白然环境类、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个人发展类以及跨学科综合类的研究。最近两年,我校主要开设了“一带一路”主题研学课程,包括依托沙湾古镇设计的文化之旅研学课程以及依托本地自然保护区开发的地理与生态研学课程。这些都是横跨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式主题课程。融合式研学主题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是加深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提高政治认同;二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厚植家国情怀;三是提高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综合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实践式拓展主题课程
我校积极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开设实践式拓展主题课程。实践式拓展主题课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其内容包括:军训和国防教育;参观学习,比如到广汽制造基地体验现代工业实践;寒暑假开展乡土调查,如“番禺初中生的升学意向调查”“珠三角经济现状调查”等;各类公益活动,比如义卖活动、学雷锋活动、番禺义工服务、社区文化宣传、绿地领养等。参加实践式拓展主题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承担责任,发展个性特长,其实也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3.贤文化课程
为挖掘厚重的人文资源,提炼学校贤文化的时代含义,提炼新时代象贤精神,以此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学校设计了贤文化课程:一是以知名校友中国“两弹一星”功臣何炳林院士名字命名的炳林科技节,二是以知名校友、著名南圉词人韦瀚章命名的瀚章文化节,三是以广东音乐杰出代表“何氏三杰”命名的三杰艺术节以及体育节,四是以校训“尚贤”命名的尚贤人文节。节日文化课程目标明确、主题清晰、形式多样。师生在文化活动中逐步达到对“贤”的了解、认同、弘扬与创新。四大校园节期问,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的教授、学者,以及广东电视台的主持人、本地文化名人等.都被邀请来作讲座。节日文化课程贯穿全年,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政治经济、爱国主义、文化科技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最终内化为师生奋发努力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11月22日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媒体走基层,我校作为广州市番禺区的高中学校代表,接待了广东省主流媒体的现场考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办学中,我校会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巩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样态,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无缝对接”,努力为新时代培养合格人才。
【冯金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一、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学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简称“学科思政”,它是指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按照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核心要素融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科元素与思政元素交互融合,从而实现知识学习和道德提升两者兼顾的目的,在学科思政的探索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要点。
1.目标融合
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各模块、各单元乃至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价值引领,充分落实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等目标。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同向并行、协同实现的。
目标融合是落实学科思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能在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那么这种教学必将是有缺陷的,其培养出的人也是残缺不全的。
2.内容融合
内容融合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准确找到可以较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实现学科元素与思政元素的耦合。
一是利用学科独有的课程文化进行价值引导。如语文学科通过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历史学科要充分利用重要史实厚实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时代使命感,以唯物史观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学科要重视挖掘体育竞赛中蕴含的规则文化,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底线意识。
二是联系国家政策进行价值引导。如化学学科的“电化学”教学,可讲解废电池污染的危害,必须对废电池进行回收处理,进而扩展到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意义。学习煤化工时,要提醒学生芳香族化合物对水及土壤的污染,从而理解近年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及环保督查工作的缘由。讲氯气时,从其毒性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为化学武器的危害,再讲到早期用液氯作自来水消毒剂,最后讲到现在用含氯的化合物作为自来水消毒剂,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历史中的诸子百家思想时,告诉学生儒家关注文化,弘扬正义和自强;墨家关注社会,宣扬平等和博爱;道家关注人生,追求自由和宽容;法家关注国家,彰显法治和公正,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社会稳步进步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三是积极借助现实素材进行价值引导。比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利用中圉航天成果作为背景材料,引出关于超重与失重问题的讨论,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又如,高三备考偏逢新冠疫情,语文老师以疫情严峻的特殊时期钟南山“逆行”事迹为素材背景,要求学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撰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大家感恩、信赖、呵护医务工作者。这种设计紧扣时代生活,能引领学生理性思考,在思考中感恩,将感恩转化为对社会的关注和奉献。
3.策略融合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融合。要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视学习过程的建构,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让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知识的建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真正实现价值认同。
另外,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评价中。思想政治教育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显性的评价要求,则很可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中,将价值引领列为教学目标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元素的双重要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耦合,以凸显评價促进教学的导向功能。
二、主题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德育关乎心灵世界,重在育“心”。相对知识教育而言,德育是一种信仰教育。它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而知识、道德和智慧,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的。我校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倡导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融合式研学主题课程
我校以圉家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主题,开设融合式研学主题课程。融合式研学一般采取特色课题和专项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课题的选择中,既有大部分同学参与的特色课题,又有若干个学科组联合推出的专项课题。课题范围涵盖白然环境类、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个人发展类以及跨学科综合类的研究。最近两年,我校主要开设了“一带一路”主题研学课程,包括依托沙湾古镇设计的文化之旅研学课程以及依托本地自然保护区开发的地理与生态研学课程。这些都是横跨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式主题课程。融合式研学主题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是加深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提高政治认同;二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厚植家国情怀;三是提高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综合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实践式拓展主题课程
我校积极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开设实践式拓展主题课程。实践式拓展主题课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其内容包括:军训和国防教育;参观学习,比如到广汽制造基地体验现代工业实践;寒暑假开展乡土调查,如“番禺初中生的升学意向调查”“珠三角经济现状调查”等;各类公益活动,比如义卖活动、学雷锋活动、番禺义工服务、社区文化宣传、绿地领养等。参加实践式拓展主题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承担责任,发展个性特长,其实也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3.贤文化课程
为挖掘厚重的人文资源,提炼学校贤文化的时代含义,提炼新时代象贤精神,以此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学校设计了贤文化课程:一是以知名校友中国“两弹一星”功臣何炳林院士名字命名的炳林科技节,二是以知名校友、著名南圉词人韦瀚章命名的瀚章文化节,三是以广东音乐杰出代表“何氏三杰”命名的三杰艺术节以及体育节,四是以校训“尚贤”命名的尚贤人文节。节日文化课程目标明确、主题清晰、形式多样。师生在文化活动中逐步达到对“贤”的了解、认同、弘扬与创新。四大校园节期问,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的教授、学者,以及广东电视台的主持人、本地文化名人等.都被邀请来作讲座。节日文化课程贯穿全年,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政治经济、爱国主义、文化科技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最终内化为师生奋发努力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11月22日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媒体走基层,我校作为广州市番禺区的高中学校代表,接待了广东省主流媒体的现场考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办学中,我校会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巩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样态,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无缝对接”,努力为新时代培养合格人才。
【冯金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