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提出从教学内容,课外活动,课堂实际教学等方面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一些实施办法,以期引起广大生物教师们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中学 生物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08-01
当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推广运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放眼世界生态园,真是触目惊心:部分地区污水横流,浊气逼人,气候转暖,酸雨蔓延,蝗虫泛滥;荒漠化扩散,沙尘暴常袭,风雪洪灾常发,而禽流感、口蹄疫更让人防不胜防。同时,资源危机困扰人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应该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中学教育必须培养的道德行为素质。本文拟对此谈点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生物教师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1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生物科学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学教学中,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生物知识向生态道德知识转化,并内化为道德观念。例如,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和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再结合植物根系等的教学,明确认识植物对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青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保护蝌蚪和青蛙可减少甚至不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通过呼吸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认识随地吐痰、吸烟可造成小环境的污染,危害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在人口与环境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认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正确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细菌教学中,学生认识到细菌能使动植物遗体腐烂、分解,重新参与物质循环。对于工业产品,我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生活中常用的一次性饭盒、塑料袋等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很难被分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通过活动和宣传,部分学生自觉减少塑料袋用量,在校用餐自带餐具而不使用一次性饭盒。
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中可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知识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利用,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2 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参与、观察、了解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不仅能强化课堂教学中形成的环境道德观念,还能提高警觉,激励他们投身于环境保护的行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我校位于云贵高原明珠——草海之滨。而草海的保护在国际上都是相当重视的,而草海保护之难度堪称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影。我校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到草海保护活动之中,以拾捡塑料袋、废电池、泡沫塑料、饮料瓶等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之肾——草海。
每年世界环保日到来时,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知识竞赛,举办讲座,利用黑板报等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弄清环境与人类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必须人人抓、处处抓、时时抓,从小事抓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进行环境教育。
植树节到来之际,大讲植树造林的好处,使学生深知绿色植物是江河的源泉,是生命的命脉,它可以净化空气、净化污水、减弱噪音、调节气候、调节水循环、防止水土流失。为此,我们要禁止乱砍滥伐、过度垦荒、过度放牧,唱响林业生态建设主旋律,保护好天然林,继续造好生态林、防护林、公益林,强力推进公共绿地和绿化带建设,让大地和山川披上绿装。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我们带领学生认真参与了团县委布置的植树造林活动。
此外,在春游等外出活动中,首先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求学生不要损害植物,用塑料袋收集自己的废弃物,以免污染环境,活动结束时还组织学生清理他人留下的废弃物,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环境教育。
3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生物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可视、可听、可触、可闻、可感的逼真情境,并且学生可参与其中亲自操作,通过模拟真实情况、揭示实际原理,得到真实感受和触动,从而收到良好效果。以实际为平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可在不打乱教学秩序,不增加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兴趣和参与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复习。
环境主题的生物实验所涉及的原理、方法、仪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只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内容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具体目标为:(1)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2)能用生物知识解释环境问题。(3)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4)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还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产生出乎意料、恍然大悟、深刻共鸣等情感体验,并且学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当然,我们必须明确保证所设计的实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会破坏生态,尽量不用一次性器具,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己制作仪器,不用对环境有污染的药品,不破坏植被,不捕杀小动物,节约水电等。
总之,生态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和全程性,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诸多学科,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环境兴衰,匹夫有责,在中学开展环境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生物教师们应该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学 生物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08-01
当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推广运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放眼世界生态园,真是触目惊心:部分地区污水横流,浊气逼人,气候转暖,酸雨蔓延,蝗虫泛滥;荒漠化扩散,沙尘暴常袭,风雪洪灾常发,而禽流感、口蹄疫更让人防不胜防。同时,资源危机困扰人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应该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中学教育必须培养的道德行为素质。本文拟对此谈点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生物教师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1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生物科学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学教学中,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生物知识向生态道德知识转化,并内化为道德观念。例如,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和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再结合植物根系等的教学,明确认识植物对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青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保护蝌蚪和青蛙可减少甚至不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通过呼吸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认识随地吐痰、吸烟可造成小环境的污染,危害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在人口与环境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认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正确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细菌教学中,学生认识到细菌能使动植物遗体腐烂、分解,重新参与物质循环。对于工业产品,我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生活中常用的一次性饭盒、塑料袋等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很难被分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通过活动和宣传,部分学生自觉减少塑料袋用量,在校用餐自带餐具而不使用一次性饭盒。
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中可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知识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利用,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2 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参与、观察、了解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不仅能强化课堂教学中形成的环境道德观念,还能提高警觉,激励他们投身于环境保护的行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我校位于云贵高原明珠——草海之滨。而草海的保护在国际上都是相当重视的,而草海保护之难度堪称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影。我校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到草海保护活动之中,以拾捡塑料袋、废电池、泡沫塑料、饮料瓶等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之肾——草海。
每年世界环保日到来时,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知识竞赛,举办讲座,利用黑板报等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弄清环境与人类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必须人人抓、处处抓、时时抓,从小事抓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进行环境教育。
植树节到来之际,大讲植树造林的好处,使学生深知绿色植物是江河的源泉,是生命的命脉,它可以净化空气、净化污水、减弱噪音、调节气候、调节水循环、防止水土流失。为此,我们要禁止乱砍滥伐、过度垦荒、过度放牧,唱响林业生态建设主旋律,保护好天然林,继续造好生态林、防护林、公益林,强力推进公共绿地和绿化带建设,让大地和山川披上绿装。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我们带领学生认真参与了团县委布置的植树造林活动。
此外,在春游等外出活动中,首先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求学生不要损害植物,用塑料袋收集自己的废弃物,以免污染环境,活动结束时还组织学生清理他人留下的废弃物,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环境教育。
3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生物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可视、可听、可触、可闻、可感的逼真情境,并且学生可参与其中亲自操作,通过模拟真实情况、揭示实际原理,得到真实感受和触动,从而收到良好效果。以实际为平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可在不打乱教学秩序,不增加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兴趣和参与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复习。
环境主题的生物实验所涉及的原理、方法、仪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只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内容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具体目标为:(1)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2)能用生物知识解释环境问题。(3)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4)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还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产生出乎意料、恍然大悟、深刻共鸣等情感体验,并且学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当然,我们必须明确保证所设计的实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会破坏生态,尽量不用一次性器具,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己制作仪器,不用对环境有污染的药品,不破坏植被,不捕杀小动物,节约水电等。
总之,生态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和全程性,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诸多学科,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环境兴衰,匹夫有责,在中学开展环境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生物教师们应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