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生儿交叉感染的预防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man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新生儿交叉感染的相关因素,控制或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病率。方法;制定院内交叉感染的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实施。结论:婴儿室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关键在于要克服预防中的盲目性,积极认真仔细地寻找出引起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行之有效地实施预防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新生儿;交叉感染;预防
  
  
  控制婴儿室的交叉感染已成为现代医学中较为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婴儿室已被列入医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因此,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措施,是杜绝院内交叉感染的关键。笔者现将我院2013年8月份之内连续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引起7例新生儿肺炎病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共7例,男3例,女4例,其中3男1女为剖宫产术出生的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8分。其余3例均为自然顺产女婴。出生后阿氏评分8~10分。以上7例新生儿出生时正常活跃,无一青紫窒息。出生年龄:5~19天的新生儿,发病时间均为出生后2~5天。死亡1例男婴。感染期限为1月内。发病季节为夏季。
  1.2临床表现7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5天发病,临床表现神志清,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办口唇发绀。鼻翼煽动。哺乳差,无呕吐。四肢较凉,体温往往不升。二便正常。胸部X线检查提示例新生儿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新生儿肺炎。
  1.3治疗与转归7例新生儿肺炎病儿在产科婴儿室经对症治疗处理后均无明显改善。其中男婴1例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死亡。为避免感染蔓延,其余6位及时转入儿科隔离治疗,2周后分别痊愈出院。
  2讨论
  2.1发病原因本病主要借助空气传播相互造成交叉感染引起新生儿肺炎。尤其是未成熟儿,由于呼吸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各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肺组织分化不完善,胸廓发育不健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抵抗力差这些都是诱发感染的内在因素。其外在感染因素主要是接触感染人群所致。此病发展较快,病情凶险。临床证明对交叉感染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对其若能早期对症治疗,进行严格隔离制度,均可治愈。
  2.2感染来源医院是病人集中、各种致病菌传播较快的场所。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出生后4~7天,多系在医院或家庭内获得。致病菌通过直接或间接经人群用物如:皮肤、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人体致病,可以增加相互感染的机会。我院事后对产房、婴儿室、治疗室、洗手间、医护办公室等进行空气培养,结果表明:婴儿室门前空气含菌量最高。从培养结果可以看出,探视者是最重要的感染源之一。此外婴儿室消毒隔离制度不严,医护人员随意出入,都可成为院内交叉感染的媒介。因此,限制人员随意出入婴儿室,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是杜绝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的关键。
  2.3预防措施的探讨通过对本次交叉感染经验教训的总结,我院根据现有条件,对原有设施进行重新规划改进,设立专门哺乳间、隔离间,使原有布局更加完善。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净化婴儿室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新生儿室宜有充足的阳光。室温应保持在22~26℃,相对湿度60%左右,室温要恒定,温差不超过1℃。夏日多注意通风换气,每日定时紫外线照射半小时,每周末进行彻底大扫除消毒一次,婴儿室一切用物必须定期消毒后方可使用。每月定期作空气培养。早期诊断与隔离感染性疾病的措施的实施,是阻断感染源的关键。因此大部分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性最大,对可疑患病的新生儿应尽快隔离与诊治,以免延误病情,耽误救治机会。建立疾病流行时的预防隔离制度,严把“三关”即门关,更衣关、鞋关。谢绝家属探视。控制进入婴儿室人员数量,新生儿奶具应保证一人一瓶一消毒,浴盆使用后经8-4消毒液消毒后再使用,婴儿保温箱、吸引器、供氧面罩定时消毒更换方可使用。大力开展新生儿保健工作,尽量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宣传预防季节性疾病,降低各系统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宣传预防接种,增加免疫力,减少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
  3小结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医护人员要全面预防,严格执行各项医院规章制度是杜绝新生儿院内外交叉感染性疾病的根本措施。医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传播期间要认真对待,重点防范,降低交叉感染率和死亡率。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构成特点。方法:调取病历,回顾性分析收治心血管急症患者512例,统计相关资料。结果:最常见心血管急症为冠状动脉综合征30.86%、心律失常28.32%、高血压反应19.92%、心力衰竭7.03%,66~70岁冠状动脉综合征比重最高10.55%,其次为≥76岁心律失常9.77%,再次为71~75岁冠状动脉综合征8.40%,再次为71~75岁心律失常7.81%,
期刊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的分析。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对照组没采取急救措施,对两组的一般情况、治疗的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采取正确合理的急救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率,对挽救患者
期刊
关键词:肛缘水肿;并发症;病因       肛缘皮肤水肿是肛管直肠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是指肛管及肛缘皮肤出现水肿,充血,隆起或肿胀疼痛的症状,在痔外剥内扎术后尤为多见,属中医皮水的范畴。这主要是由于肛管局部组织受到损伤,微循环受到破坏,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淋巴血液回流障碍,组织间隙水分潴留过多,或血管受损伤后血液渗入组织间隙形成血栓等。临床表现为肛缘皮肤充血水肿,肛门坠胀疼痛,结缔组织增生,局部高突
期刊
目前,不孕症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女方年龄的不同。不孕症的发生率从7%-28%不等[1],并导致了不孕夫妇的心理负担和社会问题。在女方因素中,输卵管因素占12%-33%[2]。准确评估输卵管因素对于不孕的影响程度一直是临床医生极感兴趣的,然而检查治疗输卵管阻塞方法较多,却各有利弊,且均存在一定局限性[3-5]。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文献,就国内外关于输卵管评估方法的研究进行总结。  1、输卵管通液
期刊
摘要:福利机构中的弃婴发生脑瘫、精神发育迟滞、发育迟缓等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各地区的平均水平,本文通过阐述早期干预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生率的原理和作用来说明福利机构开展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如何开展早期干预工作。  关键词:早期干预;原理;方法;意义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整个婴幼儿的存活率逐步提高,在存活率提高的同时,康复水平却并没有跟上步伐,导致福利机构儿童的智残、肢残的发病率居高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修复术中不同修复材料的抗摩擦性能。方法:共收录2012年6月-2014年6月,60例在我院口腔科接收修复治疗的患者资料,对其临床修复治疗状况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平均分为陶瓷组、树脂组、金属组等3组,每组20例,口腔修复手术按照标准进行,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回访调查,判断3组不同修复材料的治疗效果,对不同修复材料的抗摩擦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本次修复治疗后,6个月评估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08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32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6例,给予对照组甲氨蝶呤联合清宫术治疗,给予研究组米非司酮联合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栓塞术、清宫术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出血量比对照组少,血β-HCG水平、月经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加强人文关怀理念,提高门诊护理质量,加强门诊护理管理。方法: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健康宣教,优化服务流程,满足门诊病人的心理需求,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加强门诊护士法律知识学习,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冲突,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工作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病人躯体的疾病,而是对病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整体关注。结论:人文关怀是整体护理的导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与应用,它不但树立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史合并前置胎盘对母儿围生期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产科病房收治的分娩病例展开回顾性分析,观察剖宫产史合并前置胎盘产妇(实验组)在产前产后的出血情况、新生儿结局、子宫切除率、胎盘植入率,并取首次剖宫产的前置胎盘产妇为对照(对照组)。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数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胎盘植入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以及子宫切除率明显更高,新生儿出生体重更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产妇再次分娩时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我院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150例资料。结果:观察1组产妇没有出现先兆子宫破裂,再次分娩后出现新生儿窒息者共计18例(占24.3%),产后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现象者共计33例(占44.6%),观察2组产妇有21例出现先兆子宫破裂(占27.6%),再次分娩后出现新生儿窒息者共计21例(占27.6%),产后出现发热现象者共计8例(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