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分区域比较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合理的生师比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通过极差、平均值、相对标准偏差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各区域生师比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区域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尤其是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非均衡发展情况比较严重,改善这种状况对促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区域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9-0047-04
  一、问题的提出
  生师比即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人数与在校生人数之比,它显示各省份在职业教育教师总体数量上可调整的幅度[1],合理的生师比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2]。陈建伟等学者认为,生师比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将生师比控制在15~20之间较为合理[3]。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在我国31个省市中,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仅有15个省的生师比低于20,最高达36.27;且2010—2015年全国各省市的相对标准偏差呈不断增加的态势,全国各省市的相对标准偏差从2010年的25.46增加到2015年的33.66,即一个教师所负担的学生数增加了8.2个,即由相对标准偏差的变化可知各地生师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全国各省市不均衡发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可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还不合理。一般来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水平的不断改善,各个省市间的差异情况也应该得到相应改善,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分为京津沪、东部、中部、西部四个区域,通过各区域生师比的平均值、极差、相对标准偏差三个系数,揭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发展情况。
  二、数据来源和差异指标
  (一)數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2011年至2016年的《中国教育年鉴》中提供的“分地区各级学校生师比”中整理得出2010—2015年6年间生师比数据。
  (二)差异指标
  极差表示最大值与最少值之间的差距,即E=Max-Mini。通过极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各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是否存在两级分化,极差值越大,则两级分化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平均值表示几个数之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而得出的数值,即算术平均值。通过平均值分析可以很好地了解我国各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平均水平,从而可以得出各区域之间的差距,平均值越大,则该区域生师比情况越差;反之,则越好。
  相对标准偏差(RSD)是指标准偏差(S)占平均值的百分率,一种度量数据分布的分散程度的标准,用以衡量数据值偏离算术平均值的程度,它消除了均值的影响,用来对比不同地区的差异程度,而不受原来变量水平高低的影响。相对标准偏差(RSD)一般要求小于5%。其计算公式为:
  S=■
  RSD=■×100%
  其中n为区域个数,S表示标准差,Xi为i区域的生师比值,■为各年生师比的平均值。相对标准偏差的值越大,则表示该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差异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三、研究与分析
  (一)各区域生师比极差值比较分析
  首先通过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总量进行分析,以对全国的极差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全国的生师比的发展情况有整体上的掌握;再逐一对四个区域的生师比极差值加以分析,对每个区域的情况有所了解。
  通过下页表2可以看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极差值的变化趋势。在2010—2014年这5年间,极差值一直在不断增加,2015年稍有改善,两极分化严重。在这6年间,吉林省的生师比一直居于全国最低值,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11—2015年生师比一直处于全国最高值,但是最低值的吉林省的生师比一直在逐年改善,而最高值的广西的生师比却一直处在上下波动的局面,两者的差距呈增加的趋势,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比吉林省的教师要多负担28个学生,即广西1个教师所负担的学生数相当于吉林4个教师所负担的学生数。显而易见,从整体上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的地域性差异存在两级分化,“马太效应”已初步显现。
  从下页表2还可以看出,京津沪3个市的生师比都得到一定的改善,从明显的三个水平层级逐渐靠拢,2015年,3个市的生师比水平接近一致,基本实现了各市之间的均衡发展;其中2012—2015年上海市、北京市生师比呈急剧下降的趋势,可进一步考察。东部区域6个省的生师比都改善不少,但仍然呈两个层级分布;其中,福建省和广东省生师比值依旧较高,都远高于东部区域平均值。因此,应该加强福建省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建设,从而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中部区域11个省份生师比值跨度很大,经过6年的发展,湖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的生师比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而其他省份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师比水平;其中,有5个省份的生师比值一直高于中部区域生师比平均值;可见中部区域为非均衡发展,河南省、湖南省、海南省、安徽省、江西省中等职业学生师资建设应该重点改善。西部区域11个省份生师比值跨度很大,各省份的发展步调不一致,有的省份几年间改善很大,如西藏、甘肃;有的省份经过几年的的发展生师比值反而升高了,如新疆、青海、贵州,其中青海省由原来低于平均值反变为高于平均值的省份,需引起注意;而生师比处于较高值的广西、贵州、宁夏一直高于西部区域的平均值,多年未见改善;可见西部区域近几年的发展极不均衡,应从整体上着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推动其发展,与其他区域保持一致性。
  结合各区域的整体和内部情况,可以看出京津沪区域生师比的发展要明显优于其他三个区域,不仅仅只有西部区域发展极不均衡,中部区域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只有各区域间生师比发展滞后的省份得到改善,才能促进区域的整体的发展,从而减少与其他区域的差距,更好地实现均衡发展。   通过下页表3可以看出,各区域近几年生师比极差值的变化趋势。京津沪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整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极差值越来越小,于2015年基本上实现了区域间的平衡发展。2010—2015年,东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极差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整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区域间发展两级分化现象还是存在,仍需着力改善。中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极差值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可见,中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发展情况不乐观,区域间两极分化程度较高,需下大工夫改善。西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极差值一直处在22左右,区域间两级分化程度严重,需引起重视。全国4个区域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极差值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京津沪、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其中最低的为京津沪区域,最高的为西部区域,两者之间极差值相差甚远;中部区域与西部区域的极差值一直居高不下,几年来都未得到很好的改善;而京津沪、东部区域的极差值越来越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可见,我国各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的发展步调不一致,呈不均衡发展趋势,长此以往,我国各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的发展两级分化只会越来越严重。
  结合表2和表3,不难看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发展的不均衡情况,不仅仅表现在全国范围内、区域与区域间,而且某些区域内部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中部区域、西部区域。因此,在以后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建设方面,需要对这种差异引起格外重视,必须在着眼区域间差异的同时,优先考虑如何缩小区域间的内部差异,进而逐步实现师资建设局部与整体的均衡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二)各区域生师比平均值比较分析
  首先通过对2010—2015年四个区域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可以从整体的视角对区域间的差距有一定的了解;再逐一对比这个四个区域其各省市生师比这6年的变化趋势,可以从局部的视角比较每个区域的发展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2010—2015年,各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只有西部区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生师比最低的一直为京津沪区域,最高的一直为西部区域,两者的差距值一直处在10上下。2010—2015年,京津沪、东部、中部、西部区域的生师比均值分别降低了4.08、5.50、
  6.02、4.57。其中,中部和东部区域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大,只有西部区域改善较慢。总的来说,2010—2015年各个区域的生师比整体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东部与中部区域的改善水平相对较大;但各区域间的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西部区域与京津沪区域之间的差距从2013年开始呈增大的趋势。可见,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发展极不均衡,发达区域的平均水平远高于落后地区,且两者间的差距无缩小的迹象。
  (三)各区域生师比相对标准偏差比较分析
  由下页表5可以看出,中部与西部区域的相对标准偏差呈增大的趋势,而京津沪与东部区域的相对标准偏差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整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其中,京津沪区域的差异程度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虽然2010—2011年其相对标准差增加了16.98%;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各个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区域间相对标准差减少了27.55%,并居于全国差异程度最低区域。可见,这几年京津沪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现了区域内均衡发展。东部区域间差异程度的变化趋势与京津沪区域相似,但是区域间的差异程度仍旧偏高,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建设还需着力改善。经过几年的发展,中部区域的差异程度增加了,较2010年而言,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且是四个区域中差异程度最高区域,可见中部区域间不均衡发展的現象越来越严重,需格外重视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西部区域2010—2013年差异程度保持在21%左右,并在四个区域中均处于较低水平,但从2013年开始,其差异程度开始逐渐扩大,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可见西部区域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总的来说,率先意识到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的是京津沪区域,并采取了一定的手段和措施,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次是东部区域开始意识到此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部与西部区域却全然未知此问题的严重性,区域间的发展差异程度越来越大,可见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中部与西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从各区域2010—2015年的情况来看,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差异程度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发展越来越不均衡导致的。虽然各个区域的生师比平均值都得到了改善,但是各区域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且区域内部各省之间也存在两极分化,如西部区域;不论是在极差值还是相对标准偏差、各区域间各省的发展情况上,京津沪区域都处于最高水平;各区域间生师比的差异呈现典型的“马太效应”;发展水平最好的京津沪区域其发展越来越均衡,而西部区域的发展越来越不均衡。因此,只有意识到西部区域、中部区域与京津沪区域的差距,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洁,刘宏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结构水平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4):38-42.
  [2]陈泽,胡弼成.生师比: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示器[J].大学教育科学,2013(3):118-124.
  [3]陈建伟,胡喜山,李青.浅析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J].职业教育,2014(17):125.
  (责任编辑:王璐)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制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必然的,但这种影响可能并不以激进式和颠覆式的方式出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是一个漫长过程,中国制造的内涵也不局限于高端产业和高科技制造,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变化的反馈也具有迟滞性。在考虑中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时必须注意这种情况。职业教育必须在体系设计、目标设计、培养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制造做出相应的反馈,但这种反馈不是机械对照式的被动反馈,而是结合时代特点和职业教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和分析了并联六角形轧件的拉分轧制变形规律;给出简单适用的计算拉分变形的回归方程。通过生产实践证实,回归方程具有很高精度。
摘要:安徽省早在2010年就提出要建立有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几年来进行了多项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背景下,应如何认识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变化,如何认识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文章以安徽省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例,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安徽省;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自1994年我国实行新税制后,出口退税问题突出,成为税务、外贸等部门和企业关注的热点.具体说来,我国在出口退税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肾传支)是近年来养鸡业中流行的一种病毒性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主要危害3-7周龄各品种的雏鸡,成年鸡也有发生.但自从1994年该
介绍了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及过程,较详细讨论了8098单片机的乳化沥青生产中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设计的方法及特点。
通过对48个新鲜褐壳商品蛋鸡鸡蛋的主要物理性状指标的测定、计算,取得了蛋型指数、蛋壳厚度、蛋黄、蛋白和蛋壳在总蛋重中各自所占的比例,蛋的比重等实际指标。通过分析,分别得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改革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持我国的社会
给出了局部耗散集是m-耗散集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4月23日为世界书香日.2003年12月,河南省高校图工委号召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为了响应图工委的号召,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