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阐述加强采集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方法,观察加强采集血液标本工作对临床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2例患者作为样本,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采集血液标本,未对标本质量进行控制。观察组从标本采集、保存、检验3大环节出发,对血液标本质量进行控制,观察两组标本的不合格率、疾病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样本量不足者占2.17%、溶血者为0、标本凝固者占2.17%、检出率95.65%、误诊率2.17%、漏诊率2.17%。对照组样本量不足者占8.70%、溶血者占4.35%、标本凝固者占4.35%、检出率80.43%、误诊率10.87%、漏诊率8.7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标本采集、保存、检验等方面出发,加强对血液标本质量的控制,可有效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提高疾病的检出率,预防误诊及漏诊,为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血液采集;临床检验质量;标本不合格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4-0130-02
血液标本为临床用于进行实验室检查的主要标本类型之一,标本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影响临床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疾病的检出率,预防误诊及漏诊,本文于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血液标本质量的控制方法,观察了血液标本质量控制对临床检验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观察组性别:男,女=26/20,年龄( 45.65±25.16)岁。对照组性别:男/女=25/21,年龄(46.97±23.48)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采集血液标本,未对标本质量进行控制。观察组从标本采集、保存、检验3大环节出发,对血液标本质量进行控制,方法如下:(1)标本采集:为确保标本质量达标,应于健侧上肢肘前静脉采血,确保一次穿刺成功。采血前,应嘱患者避免空腹,避免剧烈运动。为确保标本量充足,应至少采集Sml静脉血,避免对标本检验质量造成影响。如采血者为婴幼儿,可取拇指采血。针对给予抗生素或葡萄糖静脉滴注者,应避免于输液的同侧上肢采血,以免导致标本质量不达标。采血前当晚,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应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以免影响检验质量。(2)标本保存: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过长,易发生溶血,且部分实验室指标可能出现变化。因此,建议于标本采集后2h内送检。如无法立即送检,应置于4℃环境下保存。针对保存时間过长未送检者,应重新采集标本。(3)标本检验:标本检验前,检验人员应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检查,避免检验结果因仪器性能异常而出现异常。检验过程中,应按照流程操作。检验完成后,应对患者的信息与标本来源进行核对。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标本的不合格率(包括样本量不足、溶血、凝固等指标)、疾病检出率(包括检出、误诊、漏诊3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的不合格率
观察组样本量不足者占2.17%、溶血者为0、标本凝固者占2.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疾病检出率对比
观察组检出率95.65%、误诊率2.17%、漏诊率2.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7:
3 讨论
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是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主要途径。影响血液标本合格率的因素,以“标本采集不合理”、“保存时间过长”、“保存环境不适宜”、“检测仪器性能异常”等为主。标本采集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采集前未空腹”、“采集前剧烈运动”、“输液同侧上肢采血”、“样本量不足”等方面[1]。
常规的临床血液样本采集过程,对上述问题缺乏重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标本合格率较低,不仅容易浪费医疗资源,且易导致检验结果难以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诱发误诊及漏诊,对疾病检bm 率的提升不利[2]。长此以往,极易对患者疾病的治疗造成延误。
为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本院从标本采集、保存、检验等方面出发,对血液标本质量进行了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合理选择穿刺点、采集前空腹、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将标本采集量控制在5ml以上,可有效预防标本量不足以及标本不合格,对疾病检出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严格控制标本保存环境,并于采集后2h内送检,可预防溶血等风险,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前,严格检查仪器性能,并严格按照流程检验,可提高检验过程的合理性,确保检验结果与患者的病情相符。本文研究发现,应用上述质量控制措施后,本组样本量不足者占2.17%、溶血者为0、标本凝固者占2.17%、检出率95.65%,与未对血液标本进行控制时相比,标本不合格率更低,优势显著(P
【关键词】血液采集;临床检验质量;标本不合格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4-0130-02
血液标本为临床用于进行实验室检查的主要标本类型之一,标本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影响临床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疾病的检出率,预防误诊及漏诊,本文于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血液标本质量的控制方法,观察了血液标本质量控制对临床检验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观察组性别:男,女=26/20,年龄( 45.65±25.16)岁。对照组性别:男/女=25/21,年龄(46.97±23.48)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采集血液标本,未对标本质量进行控制。观察组从标本采集、保存、检验3大环节出发,对血液标本质量进行控制,方法如下:(1)标本采集:为确保标本质量达标,应于健侧上肢肘前静脉采血,确保一次穿刺成功。采血前,应嘱患者避免空腹,避免剧烈运动。为确保标本量充足,应至少采集Sml静脉血,避免对标本检验质量造成影响。如采血者为婴幼儿,可取拇指采血。针对给予抗生素或葡萄糖静脉滴注者,应避免于输液的同侧上肢采血,以免导致标本质量不达标。采血前当晚,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应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以免影响检验质量。(2)标本保存: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过长,易发生溶血,且部分实验室指标可能出现变化。因此,建议于标本采集后2h内送检。如无法立即送检,应置于4℃环境下保存。针对保存时間过长未送检者,应重新采集标本。(3)标本检验:标本检验前,检验人员应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检查,避免检验结果因仪器性能异常而出现异常。检验过程中,应按照流程操作。检验完成后,应对患者的信息与标本来源进行核对。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标本的不合格率(包括样本量不足、溶血、凝固等指标)、疾病检出率(包括检出、误诊、漏诊3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的不合格率
观察组样本量不足者占2.17%、溶血者为0、标本凝固者占2.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疾病检出率对比
观察组检出率95.65%、误诊率2.17%、漏诊率2.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7:
3 讨论
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是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主要途径。影响血液标本合格率的因素,以“标本采集不合理”、“保存时间过长”、“保存环境不适宜”、“检测仪器性能异常”等为主。标本采集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采集前未空腹”、“采集前剧烈运动”、“输液同侧上肢采血”、“样本量不足”等方面[1]。
常规的临床血液样本采集过程,对上述问题缺乏重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标本合格率较低,不仅容易浪费医疗资源,且易导致检验结果难以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诱发误诊及漏诊,对疾病检bm 率的提升不利[2]。长此以往,极易对患者疾病的治疗造成延误。
为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本院从标本采集、保存、检验等方面出发,对血液标本质量进行了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合理选择穿刺点、采集前空腹、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将标本采集量控制在5ml以上,可有效预防标本量不足以及标本不合格,对疾病检出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严格控制标本保存环境,并于采集后2h内送检,可预防溶血等风险,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前,严格检查仪器性能,并严格按照流程检验,可提高检验过程的合理性,确保检验结果与患者的病情相符。本文研究发现,应用上述质量控制措施后,本组样本量不足者占2.17%、溶血者为0、标本凝固者占2.17%、检出率95.65%,与未对血液标本进行控制时相比,标本不合格率更低,优势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