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楼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蚁楼与医院一墙之隔,但要去医院,得从泥水泛滥的巷道出去,绕到大门口。张龙新每次背着秀去医院检查,过巷道就会骂,没得屁眼的,也不修修……有人搁了一溜火砖,进出的人像跳房子,样子滑稽。秀就在背上流泪。
  蚁楼不是楼,至少不算楼。蚁楼是烂尾工程,修到二楼就戛然而止。有人租过来,在楼顶铺上防水布,远看像个包裹。屋内隔成十几平大小,租给住不起院的病人,久了人们就叫这里“蚁楼”。张龙新不喜欢这名儿,当初住进来的时候就反感,这不是把人往低处瞅吗?房东让他选房子,他让秀选,秀就瞅价签,选了北边的房子。他立马否定了,说医生让多晒太阳呢,住进了朝南带阳台的房。
  我住进去时,张龙新夫妇已经住了有半年了。那天我刚把房间收拾出来,张龙新就来了。他在开着的门上敲了两下,逆着光我没看清面孔,阳光把一条影子拉长,铺到我的脚前,像一片木屑嵌进光里。“我是楼上的,叫张龙新,他们叫我老张。”张龙新并没有进屋子,我伸伸腰,让了让,脚刚好踩到他头的影子,我等着他说话。好半天,他没吱声,我才赶紧说,叫我香米。他这才进来,他说希望我进出动静轻点儿,一有动静,他媳妇就会吓得大汗淋漓。
  张龙新一说话,瘦脱了相的脸上,两块颧骨不断移动。他媳妇秀得了怪病,活泼泼的一个人,在广东的假发厂工作了几年,回来刚把老家的房屋翻新,就病了,医生说目前查不出病因,反正就是身子一天天萎缩,最后缩得像葡萄干,等死。“你呢?”他问我得的什么病,我说,“血有点儿白。”他疑惑了一阵,咧嘴一笑。转头指着阳台上的凌霄花,说这花开了好看,看着人心里舒服。
  从此就跟张龙新熟了。
  蚁楼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各种怪病都有。只要是太阳天,蚁楼的人都将病人背到坝子里,晒太阳。我也晒。秀见过几次,三十多岁的样子,脸色恹倦,瘫在躺椅上,身上搭条毯子,只一会儿,就睡得像个婴儿。
  有天我刚输完液回来,张龙新来了,先是谢谢我的周全,然后问我,阳台上的凌霄花在哪买的。我没理他,我蜷在床上,难受。他竟找来了很多竹篾片,在凌霄花四周圈出了一个高高的花架。我没心情,任他忙碌。
  下午出去买东西,在巷口碰上张龙新。他抱着一盆三角梅,还未开花,脑袋晃在绿叶中说,“花期长,这个。”
  傍晚,我听见楼上“乒乒乓乓”的声响,接着是女人的嚎哭,秀在骂,“一分钱掰成两半用,买狗屁花啊。”张龙新咕哝什么我没听见,一会儿院坝里“哗啦”一声,我心陡然一紧,跑到走廊上,见花盆被摔得稀碎,三角梅倒伏,土撒了一地。一会儿张龙新下来,扶正三角梅,将土拢实,缠上一层密实的草绳,草绳外糊上泥浆,他尽可能将每一处都抹得光滑,然后把三角梅放到楼门边上。见我在看,他满脸沮丧,咧了咧嘴,匆忙进了屋子。
  邻居们多少有些言语,说张龙新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男人,有些女人啊,享得了一福享不了二福。据说秀一直闹着离婚呢。
  春节我回了老家,等我再次来到蚁楼,已是初夏。租房未退,原本是春节过了就回来,但父亲拉着我去看一个老中医,折腾了几个月,病情不见好转。我开门就看见了阳台上那盆凌霄花,绿意葳蕤,屋子里有“草色入帘青”的味道,藤蔓攀爬成了一根绿柱。
  我以为凌霄花早死了。
  张龙新见我回来,笑着邀请我去他们家坐坐。迈进门槛,我就呆住了。阳台上一片花海,一束束凌霄花吹着喇叭,红的,粉的,紫的,在阳光里摇曳。张龙新用草绳在阳台上织了一张网,藤蔓顺着经纬四面开花,秀坐在花海中,仰脸赏花,花影落到脸上,漾开一抹红晕。
  张龙新给我捧了一把糖果,說,“得谢你,香米。”我将一袋熏腊肠放到桌子上,说,“老家带的,尝尝。”张龙新有些忧愁,他说下周要去北京,医院已经联系好了。“还好,秀同意治疗了。全靠你的花。”秀给我让坐,我挨着她坐在阳台上,秀说,“你看,他没少下功夫。”我看见输液管子一头缠在凌霄花的主茎上,一头连着一个大可乐瓶。张龙新像偷了什么被当场抓住,嗫嚅道,“不见你回来,花快枯了,就想了这法子……”一下子我哭得像个孩子,倒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每天我输完液,就爬到二楼,赏花。边赏边想一些过往,想起那个男孩儿租下房子那天,他说终于有家了,我说差盆花。我们在纸上同时写了凌霄花,我就成了这盆凌霄花的主人。没隔多久,我查出来有病,男孩儿吓得离开了,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带着这盆花离开了厂子,住进了蚁楼。
  张龙新带着秀去了北京,我还在蚁楼。每天给凌霄花浇水,总感觉头顶天空里的花海热烈而旷远。去医院输液,路过楼门口,我蹲下来,也给三角梅浇上水。三角梅开得如火如荼。
  责任编辑 张 琳
其他文献
1985年时,我刚好十岁,生活在一个叫洞山洼的小村子里。村子背靠着资源丰富的舜耕山,山上肥关的青草壮实了我们的牛羊,绵延的松林提供了一日三餐的燃料,自然生成的石头因为是极坚固的造房材料而充裕了叔叔大爷们的腰包,当然,这些都是大人眼中依山而居的好处。于我一个正处于对外界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年龄的孩子而言,山的重要之处在于,我可以站在它的顶上眺望北面的城市。一年之中,也有几次可以跟着大人翻过山头去城里的机
期刊
布谷声中夏令新  立夏已过,小满将至。门前的枇杷由青转黄,屋后的蜀葵高过人头,这些都是让人愉悦的事。  这时节最愉悦的事情,还是去浦溪河边听布谷鸟的歌吟。  布谷鸟就是大杜鹃。今年第一声布谷鸟鸣是立夏那天听到的,彼时我正步行于上班途中,马路上车来车往,对面是施工中的工地,我的耳朵却敏感地捕捉到高处回荡的钟声——布谷、布谷……两声一度,清晰而有穿透力。  真好啊,又听到一年的布谷鸟鸣。  停下来,仔
期刊
三月的一个傍晚,母亲送来两罐新腌制的小黄瓜。  玻璃罐用超市的塑料袋装着,盖子的边缘渗出一些淡黄的汁渍。我在打扫厨房,顺手将罐子放在厨房的一角,下面垫了一张废報纸。  她略显局促地换上一次性拖鞋,小心地踮着脚走过我刚擦完的地板,犹豫着要不要在沙发上坐下来。我告诉她冰箱里有水果,要喝茶的话茶罐在电视旁边的小柜子里,然后下楼取快递。  再回到家的时候,她已经将厨房收拾好了。倒掉了水池里的残渣,把滤干水
期刊
那张蛛网结在院墙与房屋的拐角。院墙是石头砌成,一块突兀的石片刚好就在网的上方,如此,就很好地起到了遮蔽风雨的作用。有时我想,一只蜘蛛的智慧并不比人差多少,露营,孤独地等待,只要微弱的风声通过纤细的网线传来,再通过肢节传递到中枢神经,它知道,一定是有猎物撞了上来,接下来就是一番激烈的博弈,蜘蛛往往是胜者,将对手密密麻麻捆缚在白如尸袋的丝囊中。  这是一座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屋,院墙也是,有些石头
期刊
“故事”与“话语”是一组叙事学概念,最早由法国叙事学家托多罗夫提出。“故事”,涉及叙述了什么,包括事件、人物以及背景等。“话语”涉及如何叙述,包括各种叙述形式和技巧。叙事学视野中,叙事虚构作品——包括小說、电影等艺术在内——是相对独立自足的整体。因此,叙事学家在叙述虚构作品内部区分了“故事”与“话语”这组概念,将研究的目光集中于作品本身,对于创作者以及外部影响相对忽视。叙事学由此不免与语境有些脱离
期刊
“老兵,来点刺激吧!”  “咋了?”  “淡,这日子太淡!”  “都嚼烂了,哪还有新鲜的?”  “总归还能过点瘾。”  “没劲!”  一、压弹  戈镜窝着一肚子火,愣是找不着去处。  在部队,驾驶员历来是兵之骄者,有师级干部之称。  听说,地方上的司机更横。你想摆点派头,省点力气,就得坐车。往车上一坐,身家性命就不再属于你,而由驾驶员一人掌管。当然,你要再想有诸多方便,抑或搞点小动作,也不能没有驾
期刊
中午下班回到家,母亲不在家里。打她的手机,手机在家里。我意识到了不妙。  这两年,母亲常常犯迷糊。走在街上突然就不认识路了,总是要问几个人才能到家。有时需要我们去接。这就很麻烦,因为母亲迷失方向后,周围的一切她都会很陌生,而她又不识字,说不清她在什么位置。这时候,就要她把电话给陌生人,让陌生人告诉我们她的位置。可今天她连手机也没有带。  妻子也已到家,又等了半小时,母亲还是没有回来。我们决定分头去
期刊
家 访  老师们对于调皮捣蛋的男孩有一杀手锏,这就是家访。男孩之所以怕这一手,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家长一般工作繁忙,家里孩子又多,所以教育都比較粗暴。家访的后果很多都是一顿死揍。我们宿舍里有很多小孩都在街上的同一所小学上学。哪个男孩的老师来家访了,大家都会知道。于是一旦家访,就会有人四处传播消息,大家都爱看热闹。  那天来的是一位男老师,戴眼镜的孙老师。一些男孩给他取绰号叫“四眼”。孙老师是男孩凌的老
期刊
紫荆山公园有一株古槐,我坐在古槐下,心无旁骛地刷抖音。一个五岁的女孩突然跑过来,使劲儿地推拉我。  “一块儿喂鸽子,”她稚声稚气地说,“一块儿喂鸽子。”  我听见女孩的邀请,但眼睛仍没离开有趣的短视频,只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下她。  “我不想喂鸽子。”  我感觉女孩气嘟嘟地噘了嘴唇,自个儿跑走了。  我刷着的短视频大多二三十秒,或高雅或媚俗,或幽默或悬疑。一条一条,一条又一条,还有各种产品广告,还有
期刊
上篇昨夜星辰  腊他们在水房里相互吆喝着到夜市吃东西。  屠岸早已洗完,躺在寝室床上胡乱翻看手机。最近,他迷上一个女主播,只要一打开她的界面,就看见她在吃东西。此刻,女主播正在吃一个热气腾腾的象拔蚌,肥硕的肉溢出蚌壳,她蘸上辣椒面,伸到镜头前故意馋观众。斩获一波打赏后,女主播準备开吃,刚凑到嘴边,象拔蚌遽然从象鼻中滋出水来,她毫无防备,脸上瞬间被喷湿,等意识到去堵象鼻时,象拔蚌已变作失控的水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