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演变研究的上海老城厢更新问题剖析

来源 :城市规划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eng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老城厢的城市发展脉络入手,通过对于土地、道路街巷、建筑空间等方面的空间演变的研究,判断其遗产价值特征及现状作为城市遗产的空间组成,为保护及更新管控策略提供支撑。以演变研究为基础,重点结合新中国成立后老城厢空间形态的变化,从现状上海在保护和更新方面相关政策分析角度,剖析老城厢作为城市遗产的三个更新核心问题;众多的历史留存由于物质退化已经被列入旧区改造范围;经济效益的重视推动更新活动仍以旧区改造为主;基于遗产特征的更新方式缺乏相应实现路径。
其他文献
2021年初国家到各省市地县各级政府都在集中批准公布"十四五"规划。这是2018年国家统一规划体系以来,第一个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落实空间部署的五年规划,且远景展望期延伸到了2035年。这与同期正在紧锣密鼓编制的各地国土空间规划不仅在编制时间点上,而且在规划期上高度叠加。上海的空间规划编制相对较早,获批于2017年;上海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于2021年1月获批公布,是少数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都已形成的城
面广量大、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特色村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大量特色村镇快速消亡,如何进行特色村镇保护迫在眉睫。认知转向、实施路径和制度建设是其关键。系统梳理了我国村镇规划和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指出我国"特色类"村镇的制度化保护与改造体系面临多要素有机结合的关联性挑战、多层次整体保护的层次性挑战和地域特色彰显的地域性挑战。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特色村镇的认知方法要实现从
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作为空间供给侧改革重要手段,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转型背景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三类基础设施(增强区域承载能力、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提升网络运行效能)、三种空间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三个关键尺度(国家城镇化格局、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区)、三大协同关系(系统协同、空间协同、时间协同),提出优化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与国土空
《城市规划学刊》由《城市规划汇刊》 2004年更名而来,原是创刊于1957年的《城市建设资料汇编》。现已成为多种核心期刊并被各期刊数据库列为全文收录和统计源期刊(1)。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在所在学科领域保持前列(2)。更以学术性、前瞻性,坚持学术自由、学术公益而受到广泛赞誉。这本刊物从无到有,从一本不定期内部油印本到现在发行量近万份,在城乡规划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刊物,离不开期刊创办者,且长期亲任主编的
期刊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对空间价值形成科学认知,并通过空间策略实现其保值增值。在梳理规划价值逻辑和空间实现手段演变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文明背景下全要素国土空间多元价值体系及相应的规划逻辑框架,重点提出空间格局的优化是各类空间综合价值协调发挥的过程,各类空间均具有保护和发展的意义。因此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以科学判断为前提识别和权衡处理多宜性空间的冲突矛盾,以用途管制和利用方式引导相结合发挥空间的复合性功能,加
汉堡和上海均是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以这两座港口城市的建设历史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转型和空间治理出发,通过解析城市发展问题和应对策略,总结城市发展经验。在产业转型方面,以港城关系为切入点,汉堡和上海的城市建设可划分为城市建设初期、工业化时期、转型调整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个阶段;在空间上,汉堡和上海均历经功能混合、港城分离再到探索修复港口和城市关系,推进港城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在产业演进上,历经干散
立足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与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升背景,针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中因产权制度残缺导致的发展权、耕作权、开发权错配及人地失调问题,从空间公平、空间优势、空间正义三个维度,揭示自然资源要素发展权、财产权与管制权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通过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及治理创新来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和人地协调发展。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财产权、私人产
城镇开发边界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政策工具,城镇开发边界不仅用来限制约束城市的扩张,而且在塑造美丽国土、土地发展权的许可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上下级传导的重要工具。小城镇由于其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区的识别标准并不完全适用,同时大量乡村建设已经具备了城镇建设的特征,现有城镇开发边界政策与技术标准在镇级层面面临失效。关注城、镇开发边界的差异化,明确镇开发边界的相关技术规定将是县、镇级国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