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耐力项目训练理论与实践结合再认识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周期性中长距离训练项目长期是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一个短板,本文从我国周期性中长距离项目训练中突出的几个误区出发,提出对这些项目规律的新认识并提出一些新建议:1项目应命名为速度耐力性项目;2正确认识速度与耐力之间的辨证关系;3改变速度耐力性项目的训练手段。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周期性耐力项目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建议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周期性 耐力项目 训练理论 实践操作
  一、周期性耐力项目长期以来训练中突出的几个误区
  (一)未将“耐力”素质的发展放到应有的位置
  过去的训练人们只是根据项目距离的长短来安排训练耐力的负荷量,尤其是短距离的耐力运动项目,只注重速度而忽视了耐力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短距离耐力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与耐力训练明显脱节,在比赛的过程中我国运动员普遍表现出前程速度快、后程无力气的状况,速度与耐力训练应当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与动员自身的特点,两者相互强化训练,相辅相成,不能仅仅拥有突出的启动和加速能力却不能在后半程保持到最后。
  (二)认为有氧训练不需要控制
  我国许多项目运动员的有氧训练仅是给出训练的总距离和总时间,而不对过程给出细致的要求,更缺乏科学监控,致使一些训练达不到应有的强度。一些训练又超过了有氧强度的范围,变成了无氧训练,过高强度会造成机体的疲劳,影响训练计划中无氧训练的完成质量,扰乱训练强度节奏。
  (三)忽视了负荷后的机体恢复
  没有将负荷与恢复作为训练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只注重训练,忽视了负荷后的机体恢复。高负荷强度必然对机体带来大的刺激,恢复时间必然延长。如果在运动员训练过后没有一个系统科学完整的恢复性训练,那么就会缩短一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很容易引起过度训练和损伤。
  二、对这些项目规律的重新认识
  (一)项目应定为速度耐力性项目
  我国的周期耐力项目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项目定位不准,一直认为中长距离项目是耐力性项目。马俊仁对我国中长跑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他使我国女子中长跑水平在世界领先,更重要的是他首先认识到:“中长跑、马拉松是高速度的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既要有很高的耐力水平,又要有很强的速度能力,才能达到世界水平。”这种认识,无论说是创新也好,突破也好,都不为过。对于这一点,国内大多数研究人员和教练趋于认同。
  (二)正确认识速度与耐力之间的辨证关系
  目前我们国内对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将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片面认为中国运动员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实力的差距主要在无氧能力的低下,则很容易出现盲目提高训练强度的问题[2]。比赛的生理、生化表现是运动员个体承受最大负荷时的集中表现,而获得这种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最佳的训练效果并不一定在最大的身体负荷时获得,而在强调耐力时也要重视速度的训练。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根据这些项目训练的能量供应特点和专项的特殊需要,训练中必须以有氧訓练为基础,以有氧强度(速度)训练为核心手段,来有效提高“乳酸供能”能力的平台,发展运动员的专项主导竞速能力。所以,一方面必须突出速度训练,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速度的保持能力,因为这同样是比赛取胜的主导因素。
  三、改变速度耐力性项目的训练手段
  (一)以有氧强度训练为核心手段
  速度耐力性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以高水平的有氧能力为基础的,而有氧训练又分为基础有氧训练和有氧强度训练。基础有氧训练方面,一是必须以一定的量为基础。一个是年训练量,另一个是累加训练量。年训练量应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训练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高水平中长跑运动员现年训练量约在3000km左右,自行车运动员年训练量在40000km上下。
  (二)坚持以提高个体能力为主体
  训练中,必须坚持以提高个体能力为主体的训练指导思想,全面提高运动员个体的身体素质。按照中国皮划艇的经验和做法,他们把力量、速度、耐力三大基本运动素质视为运动素质整合的主件,而把协调、灵敏、柔软、平衡、节奏、水感和速度感等视为其运动素质整合的辅件,着力提高个体专项力量素质和心血管系统的组织学改造。
  (三)在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中,运动强度的掌握和选择是关键
  由于运动训练历史的发展,诸多体育教科书中对运动量和强度二者关系的认识已不能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学发展的需要。若训练只注意专项训练量,而不把强度放在重要位置,就会像生长茁壮的大树不开花结果一样。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竞赛场上,如果没有达到或超越“极限”运动训练的深度,就不可能具有达到或超越“极限”的运动水平,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负荷手段才能实现。
  四、小结
  通过对周期性耐力训练项目的误区分析,我国耐力项目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应注意周期性耐力运动项目的定义,并正确地看待在中长距离运动项目中速度与耐力的辩证关系,改变以往的的训练手段,以有氧训练为核心,在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过程中以更加注重运动强度的掌握和选择,只有这样两方面兼顾运动成绩才会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炜权.血乳酸与运动训练—应用手册[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 杨锡让,傅浩坚.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3] 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原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4] 杨锡让,傅浩坚.实用体育健康医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近些年来为了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国际乒联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小球改大球、十一分制、无遮挡发球、还有2014年推出的塑料球。这些改革的实施在增加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性的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必然对训练方法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
中图分类号:G86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本文主要谈谈少年越野滑雪运动员训练的几点建议,只有科学的学习训练,遵从生长规律,才能有效的提高成绩水平。  关键词 越野滑雪 业余训练 训练基础  一、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开展适合专项特点的全面身体素质训练  (一)培养兴趣专项  在多年的训练经验积累中,发现对运动员的专项培养很重要,在全面素质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2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障碍克服对策,希望能对于今后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开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学生心理障碍 形成因素 解决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级的防范关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2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急需探寻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全新的教育模式。目前,许多高校提出了将大学体育教育和體育运动处方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确定了大学体育教育服务管理在模式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思想内涵,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