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过去体育成绩一般都是以对学生体育项目的考核进行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其中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公平的因素,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我们尝试评价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于体育运动中去,这样体育课程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的目的。
一、教师的评价要讲求艺术,面向全体
教师的赞扬要讲究艺术性,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欣赏。赞扬时,教师应抓住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正确、恰当的评语,避免千人一面。如学生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对学生表现出的优点进行鼓励:“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你的想象很大胆。”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从其思路清晰、思维敏捷等方面表扬。对回答问题有特殊见解的,教师更是大加赞赏:“你的见解很独到,值得我们大家向你学习。”“你很聪明,能想出这么好的方法。”“你的想法很新颖,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的这些恰如其分的赞语,就像是滴滴甘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培育着学生的自信,点燃了学生的希望,成为指引他们一生进取的灯塔。
二、课堂教学中的直接评价
1.在实践活动中评价
体育课,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要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这种锻炼是在学生亲身实践中进行的。学生所亲身经历的时间锻炼,体育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在体育那个项目中,比如50米、100米、50×4往返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项目,既要看学生的最终成绩,还要看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是否真正投入到运动中,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是尽力去完成某个项目。所以在实践中评价时,不能单看成绩,还要看运动的过程,在实践中去评价学生。
2.让学生相互评价,小组合作评价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有些项目要分组才能完成,或分组运动来提高运动效率。这时的分组运动,就要注重学生的相互评价或是小组评价。通过学生的相互评价和小组评价,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更融洽,通过小组评价也体现了班集体民主,使课堂上的气氛更活跃,更和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提高了欣赏水平。提前布置了评价任务,学生会有意识地观察别人的运动,会从同伴的运动中感受到运动的力美、形美。学生观察多人的运动,好会进行比较,也就有了自己的鉴别能力。
三、评价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促使学生持续发展
以往的成绩评价只是到期末或单元学习结束才进行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努力。项目考核的评定也是统一的标准,未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能力。更科学的做法应该增加过程性评价和进步指标。
1.行为态度与态度的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从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学习态度与行为细化为以下具体评价指标:①出勤:能够做到提前到课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请假;②课堂表现:能够做到听讲认真,积极参与,遵守纪律;③运动着装:能够做到不带有碍锻炼的物品上课,穿适宜运动的服装。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细化为:①勇于克服困难,中途不退缩;②能够树立自信心,勇于创新,敢于展示自我;③尊敬老师,积极配合与帮助他人。
2.素质考核的过程评价和差异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发展
由于传统素质都是统一标准,一考定。考核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付出较多努力和练习的学习项目。例如低年级的跳绳和高年级的400米跑,在学期初或单元学习初让学生对照原来的考核标准制定自己的目标。老师帮测试下初始的,到期末或单元考核时再次进行测试,对照前后成绩,平常积极练习并取得进步的学生应给以额外的加分奖励。这样很多天生身体素质不突出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得到好的评价,这样的激励使其能继续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促进了他们的持续发展。
四、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体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使体育的评价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评价应坚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
总之,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良好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合理地利用有效评价,来提高课堂效率。体育教师应本着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遵循语言评价和非语言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勇于创新、深入探究,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科学地、全面地并具有激励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海南中心校)
一、教师的评价要讲求艺术,面向全体
教师的赞扬要讲究艺术性,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欣赏。赞扬时,教师应抓住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正确、恰当的评语,避免千人一面。如学生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对学生表现出的优点进行鼓励:“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你的想象很大胆。”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从其思路清晰、思维敏捷等方面表扬。对回答问题有特殊见解的,教师更是大加赞赏:“你的见解很独到,值得我们大家向你学习。”“你很聪明,能想出这么好的方法。”“你的想法很新颖,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的这些恰如其分的赞语,就像是滴滴甘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培育着学生的自信,点燃了学生的希望,成为指引他们一生进取的灯塔。
二、课堂教学中的直接评价
1.在实践活动中评价
体育课,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要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这种锻炼是在学生亲身实践中进行的。学生所亲身经历的时间锻炼,体育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在体育那个项目中,比如50米、100米、50×4往返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项目,既要看学生的最终成绩,还要看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是否真正投入到运动中,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是尽力去完成某个项目。所以在实践中评价时,不能单看成绩,还要看运动的过程,在实践中去评价学生。
2.让学生相互评价,小组合作评价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有些项目要分组才能完成,或分组运动来提高运动效率。这时的分组运动,就要注重学生的相互评价或是小组评价。通过学生的相互评价和小组评价,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更融洽,通过小组评价也体现了班集体民主,使课堂上的气氛更活跃,更和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提高了欣赏水平。提前布置了评价任务,学生会有意识地观察别人的运动,会从同伴的运动中感受到运动的力美、形美。学生观察多人的运动,好会进行比较,也就有了自己的鉴别能力。
三、评价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促使学生持续发展
以往的成绩评价只是到期末或单元学习结束才进行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努力。项目考核的评定也是统一的标准,未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能力。更科学的做法应该增加过程性评价和进步指标。
1.行为态度与态度的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从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学习态度与行为细化为以下具体评价指标:①出勤:能够做到提前到课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请假;②课堂表现:能够做到听讲认真,积极参与,遵守纪律;③运动着装:能够做到不带有碍锻炼的物品上课,穿适宜运动的服装。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细化为:①勇于克服困难,中途不退缩;②能够树立自信心,勇于创新,敢于展示自我;③尊敬老师,积极配合与帮助他人。
2.素质考核的过程评价和差异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发展
由于传统素质都是统一标准,一考定。考核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付出较多努力和练习的学习项目。例如低年级的跳绳和高年级的400米跑,在学期初或单元学习初让学生对照原来的考核标准制定自己的目标。老师帮测试下初始的,到期末或单元考核时再次进行测试,对照前后成绩,平常积极练习并取得进步的学生应给以额外的加分奖励。这样很多天生身体素质不突出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得到好的评价,这样的激励使其能继续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促进了他们的持续发展。
四、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体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使体育的评价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评价应坚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
总之,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良好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合理地利用有效评价,来提高课堂效率。体育教师应本着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遵循语言评价和非语言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勇于创新、深入探究,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科学地、全面地并具有激励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海南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