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剧梦”到“中国梦”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haoguoh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秋的上海舞台,有一大批以抗战为主题的原创剧目亮相,如本地的沪剧《赵一曼》、京剧《不可磨灭的记忆》、话剧《阿拉是中国人》,外地的话剧《祖传秘方》、《中华士兵》,音乐剧《和平的使者》和粤剧《梦·红船》等。不同的剧种、各异的呈现,表现出抗战洪流中各地中华儿女相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不同的地域性格特征与特殊抗争方式,足以让观众发现,抗战是如此的广泛、深刻与丰富,所以才是如此的伟大。
  与其他诸剧相比,《梦·红船》的剧情纵贯上世纪30年代,时间跨度最大。这十年,正是粤剧及其艺人们最艰难的生存时段,而他们的困顿与挣扎,正是中华大地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中华民族为争取国家中兴、民族自由而拼死抗争的缩影。全剧演绎以邝三华为代表的一批红船弟子、粤剧艺人们,不甘受西方娱乐形式无情碾压,不愿任东方宝贵艺脉就此断流,毁家纾难、建造红船,苦练绝技、编演新作,同时一扫老式戏班的陈规陋习,为当年粤剧生态带来了一股清新上进的风气。这十年,邝三华率领红船子弟们先后与恶霸流氓的欺凌、国民党旧军阀的逼迫、侵华日军的屠杀抗争,突显出南方儿女的桀骜与雄强,最后以南派技艺绝技“高台照镜”引爆军火,与日寇与汉奸走狗们同归于尽。红船在烈焰中沉没,精神在牺牲中升华,民族在涅槃后重生。通过从“争戏运”到“争国运”、从“粤剧梦”到“中国梦”的历程,《梦·红船》将人的命运、艺术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自然地联了起来,达到了高远的立意。对这十年的历史时段,《梦·红船》的主创明智地采用了“断点式”片段呈现方式,并以三次“看戏舞”予以隔断和连缀,并有效地控制了全剧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三次“看戏舞”唱词相同但舞姿、情绪各异,在表明粤剧深入人心的同时,也有效地勾勒出各个时段的重大变化,为后续剧情起到了扩展与预示作用。
  与传统剧作相比,《梦·红船》在保持剧种本体的基础上对音乐、舞美作了较大的创新,以适应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的需求。该剧的音乐加入了不少时尚元素,唱腔中还出现了不少自度“新腔”,且与传统曲牌相容性好,令人产生“熟悉的陌生感”或“陌生的熟悉感”。全剧的舞美以“红船”造型一贯到底,一组男演员着红衣饰演船工,一组女演员着蓝衣象征水浪,写实写意结合有致,红船破浪,蓝浪逐船,宛如一艘大红船冉冉向观众席驶来,令人赏心悦目。此后红船在舞台机关的运作下,呈现不同的角度,配以不同的道具装饰、灯光,暗示出不同的时段、场面和戏剧冲突背景,始终以“虚”的烘托昭示演员们“实”的表演。典雅华丽的戏服、刚劲有力的武术与质朴无华的表演既形成反差,又相得益彰、互相推进。特别是“集体打桩”“梅卿击鼓”“火焚红船”,色彩瑰丽、气势恢弘,以强大的视听震撼力烘托人物的壮举、推动戏剧高潮的发生。
  《梦·红船》主要由三位青年演员担纲,他们的表演及配合,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彭庆华饰演邝三华,演出了一代名伶的失与得、爱与恨、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特别是在表现为挽救名角而主动与赌徒恶霸周旋、为钟爱事业而放弃心底萌生的爱情、为追求艺术而自断残腿驳骨重接等场面时,彭庆华以形神兼备的唱做、意在言外的扎实肢体语言,演出了人物痛苦、彷徨直至决绝果敢的心路历程。当外表的卑微忍让彻底褪尽,当内心的血性豪气完全爆发,彭庆华让邝三华掷地有声地道出:“我们就做一回俊杰吧!”此时率领红船弟子们慷慨赴义令人信服而又感奋不已。文汝清饰演超剑郎,演出了当年粤剧“大老倌”文明新派的优点和轻狂放浪的陋习。超剑郎是全剧中性格最复杂、行事最飘忽的,几乎是所有情节和人物行为的“发动机”。文汝清以风流倜傥的形象和潇洒自如的嗓音,令剧中的少女倾倒、令台下的观众折服。在较为跳宕、突兀的行为中,文汝清努力演绎出这位貌似玩世不恭、实则真诚可敬的艺人的仗义牺牲,殊为不易。曾小敏饰演梅卿,用出色的唱功和演技表现出少女在爱情上的愁肠百结、游移不定,当“你是亲、他是爱”从恍惚到清晰,曾小敏在铺陈人物的两难心态后作出了不欺真心的抉择,使这位心地光明、感情真挚的南国少女的一言一行,为邝三华、超剑郎的心态与行为起到了微妙而有力的作用。观众在为梅卿的感情起伏唏嘘的同时,对邝三华和超剑郎也有了更真、更体贴的认知。
  作为一部原创剧目,《梦·红船》试图将历史现实主义与古典浪漫主义相结合,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无论创造审美还是接受审美,中国戏曲始终追求人物与故事的传奇性,即以“出于意料之外”取胜;同时强调人物与故事的情理性,即以“又在情理之中”保障。传奇性与情理性相辅相成,两者不可偏废。时值当代,这一传统既要发扬光大,又须进阶发展,其理念与方法就是文学性,努力用“人性的传奇、灵魂的传奇”引领“人物的传奇、故事的传奇”。张爱玲在电影剧本《太太万岁》题记中写道:“中国观众最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浮面的曲折离奇故事,若缺乏内在的思想情感逻辑,则很容易偏离人性的轨道、失去文学的支撑,最终也会走向传奇性的反面。对于剧中人物尤其是超剑郎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转折,该剧主创尚有较大的推敲和提升空间。“高台照镜”作为全剧核心要素,也是全剧高潮的主要动作,铺垫已到位,但呈现略不足,对剧场效果和观众期待,都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可考虑利用舞台技术甚至是多媒体手段予以强化。
其他文献
人 物 (按出场顺序)  老年杨小颖——女,60岁,杨小颖老年,日记的叙述者。  胡少杰——女,20岁,新兵,青岛人,敏感好胜,心中埋藏音乐梦。  李天笑——女,20岁,新兵,温州人,炫富女,爱美如命,处事老练。  石大凡——女,18岁,新兵,成都人,天性善良,胆小怕事,好吃懒做。  杨小颖——女,19岁,新兵,安徽人,热情活泼,倔强较真,爱写作。  许 婷——女,24岁,二期士官,徐州人,女兵八
期刊
佟 童  上海戏剧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委约青年艺术家。  编剧导演作品  短片《小先生》《戏痴》《陀螺人》  纪实片《首届长城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  水墨肢体剧《长城大风歌之织梦人》  话剧《M先生的盛宴》  浸没式戏剧《双重》  一年一度的青年艺术创想周又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里开幕了。听说这次的《双重》很特别,是要跑着看的,带着好奇,我也来体验
期刊
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代人诵诗时将“尘”“人”结音“en”,“新”结音“in”,以致韵音不叶。实则当代字音较唐代字音变异所故,彼时此三字均为上平声“真”韵。该诗增韵成《阳关三叠》,所增韵字如“晨、身、珍、辰、神、醇、申”等和“辛、因、辚、巡、滨、频、宾”等,都属于同一韵目,整韵结音一致,即至昆曲时依然如此。这便属于“字音”的
期刊
两年前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有一部话剧颇受关注,即由张铁林、田海蓉、关栋天、王佩瑜、史依弘、雷恪生等各界明星联袂演出的“明星版”《一代名优》。  《一代名优》在主题上尊重了原著《名优之死》的核心,体现了其内涵的深刻性,实现了叙事表达的准确性。在剧中人物——一代名优刘振声的眼里,“玩意儿可比生命要紧”,换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有职业自觉和职业道德。从这一点上看,该剧的编导陈薪伊改编《一代名优》也有一种“
期刊
之前,笔者主要谈了有关孙悟空在戏里的内容,接下来想聊一些戏外的话题。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关孙悟空的ID(身份)众说不一,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大致可分为“本土论” 、“外来论”和“混血论”三种。  首先来说明一下“本土论”,基本有三种推论:  一、唐代高僧释悟空  释悟空禅师的俗名为车奉朝,作为一名朝廷武将奉旨随使团出使西域,他惯使一条熟铁棍,路遇强人拦劫,总是一马当先,奋勇拼杀,护卫使团的安全。虽
期刊
认识江南才女李莉二十多年了。我曾经称她善于“补锅”,堪称“补锅大师”,这是源于相识的最初几年,总听到她在玩“接力棒”——接过半成品,或合作或单干,独运匠心,自辟蹊径,巧手玉成。《风氏彝兰》如是,《白洁圣妃》如是,状李贽云南之旅的《童心劫》也如是。记得她还向我讲过,当年领导曾经交下一个禁毒题材剧目的任务,剧团组织人左弄右弄,总也不成器。局长马博敏把她叫来,不许讨价还价地派下这桩“苦活”。她接了,上了
期刊
李六乙是一位探索意识浓厚的果敢人物,他的艺术方法跨度很大,一脚深陷于东方美学如中国戏曲的传统里,另一脚却踏在西方世界极具变革的先锋领域,他个性鲜明、强烈,在意纯粹,具有诗人气质,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印迹。同时,李六乙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导演,他导演的契诃夫经典话剧《樱桃园》引发争议就像是既定的铁律,喜欢的喜欢得很,排斥的声音也很强烈。  李六乙呈现给观众的《樱桃园》特别具有形式感,亲力
期刊
12月16日晚,上海降温,入夜的气温已在冰点以下,然而在宛平剧院内却是热气腾腾,19岁的女孩姚瑶陪奶奶去看家乡戏,是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复排的婺剧《红灯记》。在演出的过程中,台上激情四溢,台下掌声不断,老奶奶一边流泪一边喊好,姚瑶也被感染得激动不已。第二天,姚瑶约了好友茜茜来聊戏,对话中透露出她们对戏曲难得的关注,还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机敏和锋芒。  姚瑶:昨天晚上,我奶奶拉我去看《红灯记
期刊
2015年12月1日至12月6日,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戏曲·呼吸”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周信芳戏剧空间举行了6台剧目7场演出。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发掘戏曲的市场潜力、探索其发展空间,在继承和借鉴中寻求适合戏曲的创新之路,从剧目打造、明星推广、市场细分等方面都大胆试新,以期寻求戏曲创演和市场的突破。  “小剧场戏曲”究竟该如何被定义,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不甚明晰。但
期刊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晓平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原名浙江婺剧团,成立于1956年,2011年12月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1962年,婺剧团晋京演出引起轰动,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全体演职员,《断桥》则被誉“天下第一桥”。改革开放后,婺剧团涌现了“二度梅”获得者、全国劳模陈美兰,“梅花奖”获得者张建敏,“白玉兰奖”奖获得者朱元昊以及周志清、赵姝珠等一批优秀演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