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完成语文作业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_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者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做了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初中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仅占31.4%,时常出现小错误的占30.8%,错误情况较重的占22.6%,完成情况较差的(不会做或只对一道题)占9.5%,长期不交作业的占5.7%。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据值得我们深思,数据的背后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反馈作业时出现了困难。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作业难度学生适应不了、没有针对性,还是我们的作业量太大、学生失去信心不愿完成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引起思考。
  一、对学生完成作业质量不高的思考
  的确,学生不完成作业的情况确实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学生为什么不完成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们之所以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做作业态度不积极,主要还是因为作业量繁重,难以承受。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认为自己会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信心和毅力,懒得动脑,等待老师讲解。所以作业会出现迟交、不交的现象。许多老师都持有“熟能生巧”的态度,搞“题海战术”,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其实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导致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更使学生作业量过大、负担过重,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学生的作业质量、完成效率不高的原因还有来自学生方面的。一些学生由于听讲时存在知识上的断层,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条,在作业时就遇到困难,可是又不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遇到困难绕着走,绕不过去就不走”,这是导致他们不能完成作业和对作业马虎了事的重要原因。他们时常做作业时左顾右盼,不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紧要的职责,作业一多就不能按时完成, 所以就出现了不交作业或迟交作业的现象。
  最后,作业的评价形式陈旧,手段单一。我们面对学生作业,只是简单地用对和错进行评判,这样的评价具有较大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解答思路、方法、作业习惯、态度等内容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因素。如果说教师盲目布置作业会把学生带入“题海”,那么,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的全收全改,将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惰性。因此,作业的批改也可采用评价的方式进行,例如,可采用随堂评、课下评、个人评、小组互评。
  二、对语文作业布置的几点建议
  针对造成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我觉得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注重语文作业的实用性和探究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让学生多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乐趣。尤其应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演讲、演课本剧等形式来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享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愿意做作业、喜欢做作业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业,教师就应当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将其融于游戏、绘画、表演之中,使其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从而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的时候,学生对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比较关心,我便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文章加一个结尾,次日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上讲台演讲。这样设计作业,趣味性强,学生乐学。又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课后作业是编排小品,然后在全班表演,经过这样的编排与演出,学生对语文兴趣很高,因为他们知道语文作业不仅仅是机械的抄写,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2.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层次性。
  在作业布置时我们可以尝试通过限时背诵竞赛来提高学生背诵的精准程度、熟练程度;通过易错字相互挑战来让学生研究音字形的细微差别,对易错字印象更加深刻;通过班级写作大赛来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大大调动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写作兴趣。
  此外,一个班级学生由于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作业练习“超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设计A、B、C三类家庭作业:A类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B类介于A、C两者之间;C类偏重综合能力的运用。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意完成作业,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增强家校联系,建立合作关系。
  回家作业是学生回家以后的作业,这个时候,没有教师的督促,有些学生很难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跟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共同把这个事情重视起来,家校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进步得更快。我一直要求学生养成记录回家作业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能及时提醒自己回家作业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是让家长能知道今天回家孩子要做些什么。此外,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家校e通平台,大大方便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可以把学生的表现和作业通过这个平台和家长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共同配合。
  
  
其他文献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文字,汉字的形成和演绎过程,融入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字字像鲜花一样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如何将汉字文化代代传承,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身体力行地将汉字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中,使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享学习汉字的快乐。  我对汉字产生兴趣是从中学教师教汉字的构造时开始的。那是一个关于左右的“右”字,老师讲了一个至今令我记忆犹新的故事:在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要求教师“鼓励有创新的表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读者在这里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启发求知兴趣,鼓励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作为教师,就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
期刊
随着个性化阅读的倡导,给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即时评价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评价,让教师们的课堂评价语言成为学生轻松学习、快乐成长、自由飞翔的助跑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面临的课题。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我们不光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环节的流畅,更要时刻注意锤炼自身的课堂评价语言,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提炼,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即: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 课堂设计 优化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
期刊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  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
期刊
摘 要: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强调了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知识的传播,美育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根据语文课文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同侧面展开审美教育,更加显示教材蕴涵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美育 能力 方法
期刊
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语文具有多种教育功能,除智育功能外,还有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功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功夫。这样能较好地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也不会由于过分地重视素质教育而影响到考试成绩。作为从事新课程教学的我,已伴随它走过了五年的风雨历程,下面就新课改下
期刊
摘 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绿色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要努力打造“绿色课堂”。绿色课堂能成为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放飞个性的沃土;能成为师生体验作品、深入挖掘作品内涵的平台;能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打开心扉感受生活的乐园。为此,我们呼唤丰富多彩、情意浓浓的“绿色课堂”,给音乐课堂披上绿装。  关键词:音乐教学 情感体验 绿色课堂    “绿色”是一个十分时尚的词语:绿色食品、绿色
期刊
摘 要: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能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反思教学 创造能力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
期刊
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人类社会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始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和促进下有规律地延续,如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改革变法造就繁荣盛世。历史的发生虽然是不可预料且无法挽回的,但又反复再现着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出英雄,治世有明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