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攻坚战。当前,要立足“转变”,力争“加快”,通过全国外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开创我国外贸工作的新局面。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国外贸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前三年,我国外贸持续快速扩张。金融危机爆发后,全国商务系统千方百计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成功实现了对外贸易“一稳两保”的目标。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实现了较快恢复性增长,进出口规模超过2.9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十五”末93.6%提高到94.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持续增长,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稳固占据国际市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占出口总额比重分别由“十五”末的56.0%和28.6%提高到59.2%和31.2%。“两高”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汽车、船舶、飞机、铁路装备、通讯产品等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均有新的突破。外贸经营主体数量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占比由“十五”末15.8%提高到25%。一般贸易增速超过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由“十五”末41.4%提高到45.5%。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潜力显现,增长加快,进出口占比由“十五”末7.2%提高到9.6%。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由“十五”末的第八位升至第五位,进口由第七位升至第四位。
市场多元化格局更趋合理“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口市场格局发生了积极的重要变化,布局渐趋合理。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程度明显下降,对欧、美、日三大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43.1%下降到39.2%。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进一步扩大。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占比由“十五”末9.2%提高到9.8%,对“金砖四国”其他三国进出口占比由“十五”末4.4%提高到6.0%,对拉美和非洲进出口占比分别由“十五”末3.5%和2.8%提高到6.2%和4.3%。
扩大进口取得积极成效过去五年,我国认真履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9.8%,进口管理进一步简化,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
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水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国将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协调”为中心,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着力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水平。
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一是出台进口促进办法,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全面梳理进口管理框架和政策,探索建立重点商品进口协调机制。继续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减少进口环节和手续,引导企业扩大进口。二是优化进口结构。增加短缺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进口,扩大重要商品战略储备进口。三是开展进口贸易促进活动,加强与国外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合作,办好第二届进口论坛;指导办好广交会、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进口展;继续做好对美、欧等重点国别经贸促进工作。
开展提升外贸质量效益工作一是开展外贸商品质量年活动。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提升外贸出口效益,加快外贸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推动我国外贸由大到强的进程。二是做好对出口产品“打假保知”工作。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家利益和形象,也关系到进口国消赞者的生命健康等敏感问题。三是实施品牌形象提升工程。分重点行业、重点市场做好“中国制造”宣传工作,推动出口企业开展质量承诺。
推动外贸发展平台建设一是利用专业市场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基础较好的专业市场内外并举,突破专业市场目前外贸能力不强、对外宣传推介不够、服务功能不全的制约,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借助专业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二是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加大宣传推介,吸引优质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扩大交易。三是推进境内外展览会平台建设。提高广交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打造一批境外经贸展览会;推动与主要省市平台共享,部省共同主办或支持有条件的省市独自举办海外展。四是研究培育境外展示营销中心、物流基地的可行路径和措施。
培育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一是培育专业性外贸转型基地。初步选择农产品、轻工产品、医保产品、纺织品及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中的大类商品,开展基地培育,推动产业集聚、研发设计、品牌销售、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二是扶持六大公共服务平台。与地方有关部门、行业商协会联手,多渠道、全方位支持和鼓励专业性外贸转型基地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产业集聚、设计、品牌、人才、营销和信息等竞争新优势。三是加强转型升级相关培训和宣传。分行业、分地区做好转型升级相关工作的培训指导。
维护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促进矿产品源头治理和产业集中,完善资源性商品出口管理;进一步完善大宗商品谈判“四体联动”机制;调控能源进出口供应。
做好农产品进出口调节一是做好农产品进出口监控。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制度,加强进口流向监测;加强行业自律,配合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调节,保障国内农产品市场供应。二是做好保供应、稳价格工作。组织好大豆、植物油、猪肉、鸡肉等通胀影响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品进口,维护价格稳定。保障充足供应。三是做好重点农产品进口总量调控。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粮食、棉花、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节奏调控,缓解国内供需缺口,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构建和谐贸易发展关系积极推进与各国建立以民间组织为主、官民结合的磋商机制。开展产业对话,适时开展与美、欧非正式钢铁对话,开展中日、中韩钢铁官民对话,加强国内外纺织、化工、矿产品、农产品等行业的业界交流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减少贸易摩擦。
完善进出口管理政策环境一是简化进出口管理程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简化重点商品配额、关税配额、配额招标、国营贸易等管理工作程序,方便地方和企业。二是完善进出口管理政策。改进非国营贸易企业准入门槛、考核及退出机制。落实沿边开放战略,加快修订完善边境贸易政策。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国外贸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前三年,我国外贸持续快速扩张。金融危机爆发后,全国商务系统千方百计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成功实现了对外贸易“一稳两保”的目标。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实现了较快恢复性增长,进出口规模超过2.9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十五”末93.6%提高到94.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持续增长,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稳固占据国际市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占出口总额比重分别由“十五”末的56.0%和28.6%提高到59.2%和31.2%。“两高”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汽车、船舶、飞机、铁路装备、通讯产品等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均有新的突破。外贸经营主体数量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占比由“十五”末15.8%提高到25%。一般贸易增速超过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由“十五”末41.4%提高到45.5%。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潜力显现,增长加快,进出口占比由“十五”末7.2%提高到9.6%。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由“十五”末的第八位升至第五位,进口由第七位升至第四位。
市场多元化格局更趋合理“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口市场格局发生了积极的重要变化,布局渐趋合理。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程度明显下降,对欧、美、日三大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43.1%下降到39.2%。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进一步扩大。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占比由“十五”末9.2%提高到9.8%,对“金砖四国”其他三国进出口占比由“十五”末4.4%提高到6.0%,对拉美和非洲进出口占比分别由“十五”末3.5%和2.8%提高到6.2%和4.3%。
扩大进口取得积极成效过去五年,我国认真履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9.8%,进口管理进一步简化,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
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水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国将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协调”为中心,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着力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水平。
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一是出台进口促进办法,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全面梳理进口管理框架和政策,探索建立重点商品进口协调机制。继续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减少进口环节和手续,引导企业扩大进口。二是优化进口结构。增加短缺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进口,扩大重要商品战略储备进口。三是开展进口贸易促进活动,加强与国外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合作,办好第二届进口论坛;指导办好广交会、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进口展;继续做好对美、欧等重点国别经贸促进工作。
开展提升外贸质量效益工作一是开展外贸商品质量年活动。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提升外贸出口效益,加快外贸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推动我国外贸由大到强的进程。二是做好对出口产品“打假保知”工作。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家利益和形象,也关系到进口国消赞者的生命健康等敏感问题。三是实施品牌形象提升工程。分重点行业、重点市场做好“中国制造”宣传工作,推动出口企业开展质量承诺。
推动外贸发展平台建设一是利用专业市场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基础较好的专业市场内外并举,突破专业市场目前外贸能力不强、对外宣传推介不够、服务功能不全的制约,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借助专业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二是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加大宣传推介,吸引优质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扩大交易。三是推进境内外展览会平台建设。提高广交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打造一批境外经贸展览会;推动与主要省市平台共享,部省共同主办或支持有条件的省市独自举办海外展。四是研究培育境外展示营销中心、物流基地的可行路径和措施。
培育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一是培育专业性外贸转型基地。初步选择农产品、轻工产品、医保产品、纺织品及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中的大类商品,开展基地培育,推动产业集聚、研发设计、品牌销售、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二是扶持六大公共服务平台。与地方有关部门、行业商协会联手,多渠道、全方位支持和鼓励专业性外贸转型基地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产业集聚、设计、品牌、人才、营销和信息等竞争新优势。三是加强转型升级相关培训和宣传。分行业、分地区做好转型升级相关工作的培训指导。
维护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促进矿产品源头治理和产业集中,完善资源性商品出口管理;进一步完善大宗商品谈判“四体联动”机制;调控能源进出口供应。
做好农产品进出口调节一是做好农产品进出口监控。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制度,加强进口流向监测;加强行业自律,配合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调节,保障国内农产品市场供应。二是做好保供应、稳价格工作。组织好大豆、植物油、猪肉、鸡肉等通胀影响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品进口,维护价格稳定。保障充足供应。三是做好重点农产品进口总量调控。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粮食、棉花、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节奏调控,缓解国内供需缺口,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构建和谐贸易发展关系积极推进与各国建立以民间组织为主、官民结合的磋商机制。开展产业对话,适时开展与美、欧非正式钢铁对话,开展中日、中韩钢铁官民对话,加强国内外纺织、化工、矿产品、农产品等行业的业界交流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减少贸易摩擦。
完善进出口管理政策环境一是简化进出口管理程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简化重点商品配额、关税配额、配额招标、国营贸易等管理工作程序,方便地方和企业。二是完善进出口管理政策。改进非国营贸易企业准入门槛、考核及退出机制。落实沿边开放战略,加快修订完善边境贸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