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活动课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71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技活动课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活动类课程之一。小学科技活动课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科技意识、创造意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途径。科技活动课有别于学科类课程,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参与的主体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和非学科性的特点,每节课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形式必须得到保证。科技活动课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活动课的目标定位
  目标不清楚,就意味着无法确定这节课到底探究什么,活动的内容就缺少活力,甚至失去了课的活动意义;目标空泛,科学活动就如同失去了自身的灵魂。
  我们平常对课标的含义都会在备课本上“目标”栏中写道“培养孩子探究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究”、“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和情感”等等,这样的描述在科学活动的目标中是非常普遍的。然而,这样的目标说了等于没说,因为这样的目标是高位的,太宽泛。教师自己都不太清楚究竟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获得什么。
  二、活动同时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
  教师在设定科学活动目标时,往往在一次活动中包含了多个科学核心概念。很多教师认为,探究活动就是学生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个事物有关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对某一个主题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比如学生提到了你为本课目标所探究的问题时,你就很茫然,因為你没有提前做好意想不到的探究问题,知识面有所匮乏,也不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目标的呈现上就可能是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比如在一次活动中,其目标定位在“让孩子通过探究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特征。这就是一个包含多个核心科学概念的目标界定。由于场地的限制,制约了探究活动的范围,学校的操场全部变成了塑胶的,围墙边缘的树木是有限的,很难找到观察蚂蚁和探究的环境,我们这里是沙漠化地带(甘肃敦煌),干旱少雨。目标定位并没有明确实体探索,只能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下载一些图片,通过网络连接观看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特征,让学生失去了对蚂蚁探究的基本活动意义。
  探究活动中,可能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提出:“蚂蚁爱吃甜食和一些小昆虫,那蚂蚁的天敌是谁呢?”我调出资料列举两例: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的食蚁兽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它们利用长鼻子伸入蚁穴,然后用舌头舔食蚂蚁。舌头上有许多小刺并有大量的粘液,蚂蚁被粘住后将无法逃脱。再如蚁狮,即脉翅目蚁蛉科昆虫的幼虫,它们生活在干燥的地表,头部有一强大的、由上颚和下颚组成的长管状尖锐口器。在沙土中建造一个漏斗状陷阱,陷阱周围平滑陡峭,自己则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当蚂蚁或小虫不慎爬入陷阱时,因沙子松动而滑向漏斗的中心,这时蚁狮就会突然用上颚将猎物钳住,对其注入消化液,吸干猎物后将其抛出陷阱,然后重新整理好陷阱,等待下一顿大餐。在讲到后面的例子时学生开始大叫起来,我们在校园的墙根发现的和老师讲的一样的,那不叫蚁狮,我们大家都叫缩缩牛。探究活动陷入了匮乏,我只能说同学们有了新发现,把缩缩牛的特征记录下来,等下节课时老师一定给大家一个合理的答复。“这是一个目标外的探究发现”,探究蚂蚁的活动成了探究蚂蚁天敌的活动。如果在一个活动中,探究本身有弹性,弹性的大小始料不及,所有这些概念都涉及,可能导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无法引导孩子探究得出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
  三、科学活动课的材料准备
  在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非常注重儿童的探索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花了功夫、动了脑筋,不但材料准备得数量多,且同种材料量也多,一般2——3件是常有的,且人手一份。在那么多的材料面前常显得无从入手,常拿了这个丢了那个,活动秩序较混乱,材料的利用率低。如何通过科学活动物质材料的刺激,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维持儿童的兴趣,引起探索、再探索的愿望?我认为:在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目标、内容,选择安全卫生、一定数量的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
  一个科学教育活动有了准确的目标和适宜的材料,还得注意活动组织的一些细节。一是指导观察和操作的方法,要尽量详细、具体、具有目的性。二是提问的技巧,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尽量少用封闭式、判断式的提问方式,如:“这是不是红色?”这样的提问儿童不需要思考,只是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教师提问要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符合孩子的知识经验范围,立足于儿童操作体验和观察经验之下提出的,要多用启发性的开发式的提问方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去主动建构。三是课程预设与实际课堂儿童回应的应变。课程预设与实际课堂总会存在差距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注意活动中孩子的反应,倾听他们的回答,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随机应变,对儿童的回响给予具体的反馈。四是教师的表述要准确。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虽然我们要给孩子出错的权利,给他们一个安全的探究氛围,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教师的讲述应该准确。
  以上这些建议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对与否,希望各位探讨和指正;也希望同行能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标指出:要尽可能地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校地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敦煌市,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具有强有力的条件。本文阐述了笔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基于敦煌市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实践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本土资源 文化价值 挖掘利用 美术教育    美术新课标指出: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指头,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期刊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而一部分老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的功能和作用。朗读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朗读的作用,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朗读训练 重视    《新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默读以及
期刊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之一,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符合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动手动手动脑,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给学生创造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动手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形成语文基础的重要环节。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论文通过结合中外作文教学经验对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实践分析,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初中作文 理论指导 教学实践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语
期刊
摘 要:搞好科学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學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没有少年宫或科学馆等科学展馆,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注重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农村的地理优势,是优化科学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 资源 优化 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
期刊
唱歌本身是一门艺术,然而多年的音乐教学使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所学歌曲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有明显的走调、忘词、吐字不清晰、歌声缺乏气息的支持等现象。究其原因:他们并不十分喜欢上音乐课,有的在课上则经常走神。如何让所有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经历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也有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如何让这些学生尽情歌唱?在歌唱教学中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圍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定势,似乎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因此,学生会永远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将其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并按照“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使学生意识到在他
期刊
当前,变革课堂教学观念,挖掘课堂教学潜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认为,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入手去探讨课堂潜力的开发,是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一条捷径。  一、更新观念是良好师生情感互动的前提。  有调查显示,现时期小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仍然盛行。课堂中的交往仍多为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往,即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交往、教师与少数学生个体的交往,方式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