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的过程,要有一手高超的教学艺术,必须善于总结。因此,写好教后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措施。
首先,要认识到写教后感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有始有终,这个始终应该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思教三个环节。课后写教后感是教学应有的延伸。无论教师课前钻研教材,广泛参考,精心设计教案多么完美,都只是一幅文字勾勒的教学蓝图。这幅蓝图重新拿到课堂上付诸实施,常常会出现无法预计到的意外插曲,有时教师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机一动“化险为夷”,有时则一时毫无准备,仓促之间不能灵活地驾驭。这时,如果没有课后思教的环节,那么成功的经验就无法总结发扬,教学中的遗憾不足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改进。由此可见,写教后感是教学过程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其次,要会写教后感,坚持写教后感。即使认识了写教后感的重要性,初步写时往往也抓不住要害,无从下手。教后感应着重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得失入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讲解是否精练明确,传授知识是否准确无误,所教知识学生是否掌握,教学效果如何……这许多问题的答案都来自于课后思教。课后作业反馈的信息,更能引起教师的深思:作业的正确率反映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错误率则反映存在的问题,没学懂的知识,以及还有多少学生因为什么原因而错题等,这些都是及时补救的依据。单元测试卷反馈的信息也是写好教后感的第一手资料。课后、教后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及时弥补缺漏、纠正错误,及时抓差生的补救工作,教学质量无疑会稳步上升,教学能力会日益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教后着重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进否合适,是否富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若能抓住一两个方面进行思教,日有所思,月有所得,不亦乐乎!既要思教法,更要研究学法。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想怎么教远远不够,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新知识,更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会学”新知识,不断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因素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等。
写教后感,贵在及时,就是要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思维灵感和及时思考所得,形成习惯定会受益匪浅。写教后感难在坚持,教学生活,日复一年,平平凡凡,即无炙手可热的权力快感,更无能使“鬼推磨”的金钱般的魅力,也无轰轰烈烈般的英雄壮举。在平平淡淡中能坚持下来,就非常需要一种不平凡的耐心与毅力。如果能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及明记载教学中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日积月累,将会得到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方可显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最后,还应总结提炼教后感,交流学习教后感。如果将自己的教后感细心地阅读反映一次,认真地总结提炼一番,或许会有许多新的教学经验形成,不妨动笔认真写一下心得体会,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也许一篇优秀的论文会脱颖而出。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衡量教学效果如何,不是以是否完成预定的教案为唯一标准。课后思教写出教后感,对自己已经进行的课堂进行再深入的思考,为的是多一份教学的自觉性,少一份教学的盲目性,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少一份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尝试必将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失败的教训也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明确了方向。教后感可以教学札记或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精彩的教学片段,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为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素材,为教研科研提供感性材料,为提高教学能力做好铺路石。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大学附属小学)
首先,要认识到写教后感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有始有终,这个始终应该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思教三个环节。课后写教后感是教学应有的延伸。无论教师课前钻研教材,广泛参考,精心设计教案多么完美,都只是一幅文字勾勒的教学蓝图。这幅蓝图重新拿到课堂上付诸实施,常常会出现无法预计到的意外插曲,有时教师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机一动“化险为夷”,有时则一时毫无准备,仓促之间不能灵活地驾驭。这时,如果没有课后思教的环节,那么成功的经验就无法总结发扬,教学中的遗憾不足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改进。由此可见,写教后感是教学过程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其次,要会写教后感,坚持写教后感。即使认识了写教后感的重要性,初步写时往往也抓不住要害,无从下手。教后感应着重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得失入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讲解是否精练明确,传授知识是否准确无误,所教知识学生是否掌握,教学效果如何……这许多问题的答案都来自于课后思教。课后作业反馈的信息,更能引起教师的深思:作业的正确率反映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错误率则反映存在的问题,没学懂的知识,以及还有多少学生因为什么原因而错题等,这些都是及时补救的依据。单元测试卷反馈的信息也是写好教后感的第一手资料。课后、教后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及时弥补缺漏、纠正错误,及时抓差生的补救工作,教学质量无疑会稳步上升,教学能力会日益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教后着重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进否合适,是否富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若能抓住一两个方面进行思教,日有所思,月有所得,不亦乐乎!既要思教法,更要研究学法。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想怎么教远远不够,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新知识,更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会学”新知识,不断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因素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等。
写教后感,贵在及时,就是要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思维灵感和及时思考所得,形成习惯定会受益匪浅。写教后感难在坚持,教学生活,日复一年,平平凡凡,即无炙手可热的权力快感,更无能使“鬼推磨”的金钱般的魅力,也无轰轰烈烈般的英雄壮举。在平平淡淡中能坚持下来,就非常需要一种不平凡的耐心与毅力。如果能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及明记载教学中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日积月累,将会得到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方可显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最后,还应总结提炼教后感,交流学习教后感。如果将自己的教后感细心地阅读反映一次,认真地总结提炼一番,或许会有许多新的教学经验形成,不妨动笔认真写一下心得体会,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也许一篇优秀的论文会脱颖而出。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衡量教学效果如何,不是以是否完成预定的教案为唯一标准。课后思教写出教后感,对自己已经进行的课堂进行再深入的思考,为的是多一份教学的自觉性,少一份教学的盲目性,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少一份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尝试必将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失败的教训也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明确了方向。教后感可以教学札记或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精彩的教学片段,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为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素材,为教研科研提供感性材料,为提高教学能力做好铺路石。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