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内的拓展与延伸,是民粹主义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样态,毒害颇深。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被动摇;大学生认知被歪曲;大学生群体阶级分化;大学生语言行为偏激化。因此,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有如下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强化校园网络监管;大学生自身加强自律意识。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大学生;消极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2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科学技术的变革使得网络媒介信息传播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衍生出了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社会思潮,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上信息化、碎片化的新形态,一切社会精英都是其所反抗和抵制的对象,网路空间也成为该思潮蔓延和扩散的温床。
  网络民粹主义新的特征是:一是参与主体身份不再是单纯的平民群众,而是在平民大众与网民之间相互转换;二是传播空间不再仅限于现实社会,而是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之间相互渗透;三是蔓延速度更快、更猛,借助高速、廉价、虚拟、开放、交叉的网络空间平台,可摆脱具体时空限制。四是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不确定。民粹主义原本往往是以特定的情绪进行宣泄的,体现着具体的真实诉求。而网络民粹主义通常难以区分其真实情感态度,其真实诉求也难以把握。五是爆发更频繁。以往的民粹主义时涨时落,具有停歇性,然而网络民粹主义的爆发频率则大大加快。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大大增强,网络舆情形成的速度更快,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涌动更加即兴和频繁。六是造成的影响更大,隐患无穷。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极易引发“人肉搜索”、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问题,给当事人造成不可低估的伤害。
  二、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被动摇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根基[1]。大学生的信仰就该是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期望为其早日实现而奋斗终生。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悄无声息地渗入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动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和创造的根本成就[2]。然而,民粹主义者通过标新立异和极端言论引起网民关注,刻意放大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房价过高、食品安全、医患纠纷、移民入侵、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等,干扰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不良认知,从而导致我国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
  第三,表现为个人理想弱化。近几年网络上充斥着许多网络民粹主义借题发挥的负面信息,部分学者学术论文造假、“官二代”飞扬跋扈以及“富二代”肆意炫富的行为在互联网被曝光,加之“键盘侠”“网络喷子”群体的客观存在,久而久之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我国大學生群体中不少人在校时不认真对待学业、毕业季也不积极找工作,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认知被歪曲
  第一,不再关注事件真相本身。随着网络技术日益先进,大众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再以官方权威机构为主,而更多的是来自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网络信息平台,当人们在看到某一事件时往往地会受到发布者及评论的影响,从而对事件的判断产生偏差,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第二,对社会精英的不信任。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同时部分官员存在腐败行为,人们对社会精英阶层难免会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或大或小,因人而异,但是一旦涉及社会底层民众的事件发生并在互联网平台被曝光时,网络民粹主义就会借机宣扬其平民价值观,诱导大众对社会精英的敌对与仇视,刻意将这种不信任感无限扩大并恶化,不少大学生受到影响后便由此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仇富、仇官、反智情绪。
  第三,偏重对社会阴暗面的认知。网络民粹主义着重夸大社会的阴暗面,以偏概全,企图误导人们对国情和社会现状的认识,致使人民对执政党治理能力产生不信任和焦虑的情绪。大学生大多数时间待在学校,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较少,主要通过网路了解社会大环境,所以网络民粹主义在蔓延扩散的过程中无形地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群体阶级分化
  网络民粹主义推崇平民主义,刻意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人民和精英两部分,将一切社会精英视作人民的敌人。网络民粹主义者一旦发现可以大肆渲染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以尖端的言论故意妖魔化事件当事人,企图使事态不断严重和恶化严重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也难以相同。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侵扰下,家境贫寒的学生对家庭富裕的易产生妒忌、仇视,致使大学生群体阶级分化,加大了冲突的可能性,直接影响和破坏了我国高校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
  (四)大学生语言行为偏激化
  网络已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民粹主义者借助人民名义、打着民主旗号给原本平常的事件贴上“富二代”“官二代”“专家”等标签,而普通民众很少用传统媒介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意见,不少人发表极端言论妄图引起关注,导致事件迅速演变成网络暴力。大学生认知单纯、有限,容易冲动,受到极端、偏激网络言论影响很可能参与到网络暴力之中。
  三、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校园主流意识形态[3]。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官方网站、网络媒体平台图文并茂地向大学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沐浴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之中;另一方面,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之相结合,让大学生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下乡”、农村支教以及政府部门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亲身去经历并用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政治素养。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才能有效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消极影响的侵袭。   (二)加强教育引导工作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因为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在国内网络民粹主义者兴风作浪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培养力度,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让大学生坚定自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3]。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选取近几年我国有代表性的网络民粹事件与学生探讨,了解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后进行讲解,让其清楚哪些行为在网上是违法的,从而加强网络法律知识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三是要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人生理想。网络民粹事件中的“官二代”“富二代”模糊了艰苦奋斗精神,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远大理想目标,让其深刻认识到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美丽的,只有这样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
  一个高校的校园网络环境直接影响着校园风气和学生思想状况,而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向高校大学生传播必须通过校园网络,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校园网络和网络民粹主义传播平台的监控,牢牢把握高校舆论的正确走向。首先,完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建设,加强对高校校园网信息的舆情分析和监控力度,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使用率高的微博、微信、QQ、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若有学生发布不当言论或视频应立即给予拦截,并进行谈话了解情况。其次,实施网络使用实名制。网络民粹主义者就是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肆意发布过激言论,因此高校校园网的使用应该要求学生实名制认证。
  (四)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自律意识
  大学生自身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足是网络民粹主义对其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只有大学生加强自律意识和自觉抵制,才能抓住消除网络民粹主义的根本。首先,提高分辨网络信息真假良莠的能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面对网络热点事件要学会冷静并理性思考,学会分辨网络信息真假,浏览到带有明显攻击性的偏激、暴力言论时应及时举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传播。其次,通過官方媒体了解社会热点事件信息,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官方微博、抖音等网络媒体,避免不实报道对我们认知判断的干扰。最后,辩证地看待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实质就是民粹主义网络化的新样态,大学生应该坚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透过网络民粹主义的现象看到其本质,才能自觉抵制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吉峰,徐晨光.永葆百年大党的蓬勃朝气[J].新湘评论,2021(1):26-28.
  [2]罗泽荣.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本向度[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21(6):33-37.
  [3]刘付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重要论述探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14(1):5-13.
  (责任编辑:董维)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政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健康成长都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其中,改革开放史作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其内涵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尤其是对他们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史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高校教师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大事件为引子,通过实地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  关
摘 要: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根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能简单地以技术问题来看待,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实践[1]。而我国高校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分析质量文化在高校中缺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我国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这是当下高校质量改革的重点之一。质量文化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问题[2],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精神层面的培育、物质层面的提升以及制度层面的发展,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现如今,我国各个高校的建校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新校区的建设,为了能够对不断增多的分校区实现有效的管理,很多高校都逐渐开始采用多校区的管理模式。因此,本文从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优势、应用现状及管理策略三方面,对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作出具体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校区建设;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新课改实行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成绩和进步,使学科得到了稳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难题和问题。这些问题桎梏着学科的长足发展,需要我们将课程改革的脚步放缓,重新回过头来审视之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深入思考新课改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对问题加以研究和讨论,重新调整节奏,使课程朝着正确稳定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体育教育的理论性有待加强、体育
摘 要:数学教学是高校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在教育改革视域下,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运用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问题。生活化教学的提出,是将其融入高校数学教学体系中,助力于教学的革新,发挥数学育人功效[1],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包含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思维、数学运用等。因此,本文分析高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实践;数学
摘 要:老年生命教育已成为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命品质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其发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儒家生命哲学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为老年生命教育带来重要的启示。弘扬儒家生命哲学精华,与当前老年生命教育相结合,可使老年生命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儒家生命哲学;老年生命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
摘 要:本文说明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承担的实验项目,并从计算机组件展示功能区、维修工具管理功能区、计算机拆装功能区、计算机硬件维护功能区、计算机软件维护功能区入手,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功能区的划分进行阐述[1],同时提出了实验室的优化建设及管理路径,旨在促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升级[1]。  关键词:功能区划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摘 要: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能有效解决英语教育中缺少本土文化的现象,也能引导人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二者的深入融合也能有效帮助人才提升文化自信,还能在英语教育中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本文首先分析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价值,然后讲述英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两者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教学提供参考,并以此有效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步伐。  关键词:英语教育;思
摘 要:艺术设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具有较大的教育规模。在双创环境下,将双创教育落到实处,培养更多具备双创意识与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学校与专业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论述入手,分析了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关键词:双创背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