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储存器,任何知识的传授都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变成他们的财富,这是谁都代替不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学生乐于学才能学得好,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
首先、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对待发问
肯定当先学生在课堂学习或讨论时,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可能是对历史概念理解不透或不全面,有的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有的问题可能很怪,老师一时也解答不了。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会怎么样?”、“如果辛亥革命成功了,中国会怎么样?”等等类似的问题。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对学生敢于大胆发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对待学生的发问,不管正确与否,都要肯定当先,然后再作答和分析。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大胆发问,畅所欲言,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2、对待异议和错误,虚怀若谷
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乃至表达对老师的批评和不满,我们如果不那么冷静、客观或处理失当的话,其消极效果很难挽回。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切记浮躁、发怒,应该冷静、沉着,应该虚怀若谷。当学生发表错误的看法或回答不如老师所愿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松,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节采用的是倒叙的形式,将教材的最后一目“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先讲,当我刚讲完时,突然有学生就站起来问“那时的台湾被割占与现在的分裂不是一样的吗?”,许多学生都用怀疑和赞同的眼光看着我。当时我想如果回答了学生的问题,本节教学任务可能完不成。但最终我还是采取了要正视学生的问题,首先肯定他的大膽发问,然后积极引导他们怎样正确的分析和认识这个观点。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信心,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其次、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爱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上课要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的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好奇和震惊”。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可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必要保证。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课堂的起始阶段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讲课伊始,就像磁铁一样,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出来,必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教学需要利用直观教具、
歌曲、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名言、诗词、对联、成语、历史故事、历史古迹、世界名胜、风土人情等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授《九·一八事变》前,可先播放著名的歌曲《松花江上》,以激起学生对东北同胞的同情和对日寇的憎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欲望,从而进入课本的意境中去。
2、创设历史情景,展现历史的时空变化,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努力利用各方面的媒体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受,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常用的媒体有形象的图片、优美的历史歌曲、实物展示平台、精准的挂图、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其中,计算机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功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上《新中国政权的诞生和巩固》一节,讲述到开国大典的时候,选播了电影《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片断,看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沿石梯缓步而坚定地走来,同学感到了中国革命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胜利,看着毛主席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天安门广场上万众欢腾、白鸽纷飞的画面,耳听伟人雄伟的声音和庄严的国歌,同学群情激奋,更加感受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再如讲到三大战役时,从影片《大决战》中节选了片断加以配合,尽管只是片断,但因贴近教材、贴近教学内容,学生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受到了很大的思想震动,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保持和巩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能参与
学生能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达到。要使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必备的知识基础,对应具有的能力训练要到位,否则即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能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课堂的提问是很重要的一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科学的课堂提问,往往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朱熹也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内在潜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景,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智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在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知识结构。如学习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重要结论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为出发点层层逆向剖析提问。过程如下:
中国为什么自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主权和自然经济为什么遭到破坏和开始瓦解?(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使列强获得了一系列的侵华权益如割地、通商、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为什么英国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中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比较当时战争双方的社会制度、战争指导思想、经济发展、军备技术等方面)
为什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说明当时国内国际背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直接原因。)
这样的分析,符合学生的探求及好奇心理,从而学习兴趣盎然,通过追根溯源,彻底弄清甚至感悟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原因,从中也获得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自主、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把教材为己所用,以新的视角(观点)重新统率教材(史论结合),那么学生就可以把教材上的内容材料灵活地理解运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解题、答题能力,特别是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仓库”,教师教学不用再拼命的“填 ”。
首先、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对待发问
肯定当先学生在课堂学习或讨论时,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可能是对历史概念理解不透或不全面,有的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有的问题可能很怪,老师一时也解答不了。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会怎么样?”、“如果辛亥革命成功了,中国会怎么样?”等等类似的问题。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对学生敢于大胆发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对待学生的发问,不管正确与否,都要肯定当先,然后再作答和分析。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大胆发问,畅所欲言,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2、对待异议和错误,虚怀若谷
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乃至表达对老师的批评和不满,我们如果不那么冷静、客观或处理失当的话,其消极效果很难挽回。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切记浮躁、发怒,应该冷静、沉着,应该虚怀若谷。当学生发表错误的看法或回答不如老师所愿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松,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节采用的是倒叙的形式,将教材的最后一目“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先讲,当我刚讲完时,突然有学生就站起来问“那时的台湾被割占与现在的分裂不是一样的吗?”,许多学生都用怀疑和赞同的眼光看着我。当时我想如果回答了学生的问题,本节教学任务可能完不成。但最终我还是采取了要正视学生的问题,首先肯定他的大膽发问,然后积极引导他们怎样正确的分析和认识这个观点。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信心,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其次、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爱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上课要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的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好奇和震惊”。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可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必要保证。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课堂的起始阶段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讲课伊始,就像磁铁一样,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出来,必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教学需要利用直观教具、
歌曲、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名言、诗词、对联、成语、历史故事、历史古迹、世界名胜、风土人情等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授《九·一八事变》前,可先播放著名的歌曲《松花江上》,以激起学生对东北同胞的同情和对日寇的憎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欲望,从而进入课本的意境中去。
2、创设历史情景,展现历史的时空变化,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努力利用各方面的媒体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受,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常用的媒体有形象的图片、优美的历史歌曲、实物展示平台、精准的挂图、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其中,计算机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功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上《新中国政权的诞生和巩固》一节,讲述到开国大典的时候,选播了电影《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片断,看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沿石梯缓步而坚定地走来,同学感到了中国革命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胜利,看着毛主席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天安门广场上万众欢腾、白鸽纷飞的画面,耳听伟人雄伟的声音和庄严的国歌,同学群情激奋,更加感受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再如讲到三大战役时,从影片《大决战》中节选了片断加以配合,尽管只是片断,但因贴近教材、贴近教学内容,学生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受到了很大的思想震动,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保持和巩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能参与
学生能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达到。要使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必备的知识基础,对应具有的能力训练要到位,否则即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能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课堂的提问是很重要的一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科学的课堂提问,往往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朱熹也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内在潜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景,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智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在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知识结构。如学习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重要结论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为出发点层层逆向剖析提问。过程如下:
中国为什么自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主权和自然经济为什么遭到破坏和开始瓦解?(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使列强获得了一系列的侵华权益如割地、通商、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为什么英国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中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比较当时战争双方的社会制度、战争指导思想、经济发展、军备技术等方面)
为什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说明当时国内国际背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直接原因。)
这样的分析,符合学生的探求及好奇心理,从而学习兴趣盎然,通过追根溯源,彻底弄清甚至感悟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原因,从中也获得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自主、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把教材为己所用,以新的视角(观点)重新统率教材(史论结合),那么学生就可以把教材上的内容材料灵活地理解运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解题、答题能力,特别是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仓库”,教师教学不用再拼命的“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