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供热外网水平失调的方法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smos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供暖外网水力失调的问题历来以久,解决方法很多,但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资金、环境、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很多集中供热小区仍存在这样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从事的相关工程经验对此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供热外网;水力失调;调节方法
  【 abstract 】 the heating hydraulic disorders has always net with long, solve many methods, but in actual cases, the capit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the limitations in many central heating area still has such a problem. The author, based on his experience in related engineering at analysis and introduce.
  【 key words 】 heating the nets; Hydraulic misadjustment; Regul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还不能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而只能采用那些较为经济的设备和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集中供热方式。即把原有分散采暖系统,通过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集中采暖系统。然而,这样做却给热网水力工况的正常运行带来了麻烦。因为供热管网如果没有稳定的水力工况就不能保证用户的正常采暖需要,使各用户会出现冷热不均,因此有的用户有意见,对集中供热的优越性也产生怀疑。所以,保证水力工况的稳定是集中供热系统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水力失调现象
  1.1水力失调概念与类型
  热水供热系统中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设计流量之间的不一致性,称为该热用户的水力失调,水利失调可以用热用户实际流量和设计流量的比值来衡量供热系统水利失调的程度,即
   (1)
  式中:x为水力失调度;Vs为热用户实际流量,m3/h;Vg为热用户设计流量,m3/h。
  当水力失调度等于l时,供热系统便处于热平衡状态;水力失调度偏离l越大,供热系统水利失调越严重。水利失调一般分为一致失调和不一致失调,一致失调是指各热用户水力失调度都大于或都小于l;不一致失调是指热用户水力失调度有的大于1,有的小于l,未进行热平衡调试的供热系统多为不一致失调。在一致失调中又分为等比失调和不等比失调,所有热用户的水力失调度都相等称为等比失调,反之称为不等比失调。
  1.2 水利失调形成的原因
  (1)受热源设备的限制,供给的压力不足,或者因为系统的循环水量超过原设计值,使循环水泵的供给压力下降,导致水力失调。
  (2)管网设计不合理,或者管网堵塞造成系统的压力损失过大,超出了热源设备所提供的压力,导致水力失调。
  (3)热网失水严重,超过了补水设备的补水能力,系统因缺水而不能维持需要的压力,导致水力失调。
  (4)系统缺少合理分配水量的手段,为解决末端用户不热的问题而加大循环水量,因而增加了管网的压力损失造成系统压力不足,导致水力失调。
  (5)供热管网新接入热用户或停运部分热用户,全网阻力特性改变,导致水力失调。
  (6)热用户室内水力工况改变,比如随意增减散热器或开关阀门等,导致水力失调。
  (7)随意调整网路分支阀门或用户入口阀门,导致水力失调。
  
  二、调节方案的确定
  2 1理论依据
  从整个供热系统分析来看,流量分配不平衡体现在有的网路流量分配过大,有的网路流量分配不够。在热水网路中,水的流动状态大多处于阻力平方区内,因此流体的压降与流量的关系是遵循二次幂规律变化的.可用下式表示:
  △P=R(L+L d)=SG2,即:G=(△P/S)/12,……… (1)
  式中:△P——网路各管段的压降;
  R——每米管段的沿程损失(比摩阻);
  L——管道实际长度;
  L d——管道当量长度;
  G——网路各管段的流量;
  S——管段通过单位流量时的压降。它只和管段的管径d、长度L、管道内壁绝对粗糙度K以及管段局部阻力长度b的大小有关。对于并联管道,总流量为各并联管段分流量之和,即
   ……… (2)
  将(1)式代入(2)式得:
  又由于:△P=△P1=△P2=……△Pn
  
  所以在并联管段上,各分支管段中流量是按其阻力平方根的倒数进行分配的。
  从以上基本原理可以看出,当并联管段中各分支管段的阻力状况(即s值)不变时,网路总流量在备分支管段中的分配比例不变,网路总流量增加多少倍,各分支管段的流量增加多少倍。当任一支管段的阻力状态(即s值)发生变化时,网路总阻力必然随之变化,而且网路总流量在各分支管段的分配比例也将相应变化。
  从上述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增加流量分配不够管线的流量有2种方法:①增加网路总循环水量,相应的流量分配不够的管线流量也将增加。但这种方法是不科学、不经济的。增加网路总循环水量相应地就要增大循环泵的电机功率,耗电量就会增加,而流量分配超过的管线也相应增大了流量,增大了热能的浪费.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②人为迫使任一管线的阻力状况(即s值)发生变化,使得各支管路流量分配比例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平均分配流量的目的。由于各支管线已经形成,管线长度、绝对粗糙度均已固定不变,所以只能采取增加或减少局部阻力的办法来改变s值。
  
  2.2 解决水平失调的实施方法
  (1)不改变现有的循环水总量及供回水温度、压力,重新分配流量,使得实际输出的热量尽可能在用户平均分配。具体方法如下:以热力站总循环水量除以总供热面积,计算出单位供热面积所需的平均流量,即单位面积流量,然后用计算出的单位面积流量分别乘以每个支线、每栋住宅楼的供热面积,计算出每条支线、每栋楼的所需流量(理想流量)。
  由于现有外网在运行过程中阀门大多数处于全部开启状态,所以在调节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关小阀门开启度来改变阻力系数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调节各支线流量,用超声波流量测量仪测出各支线的实际流量后,将流量分配过大的支线阀门关小,直到理想流量的90%~95%,由于改变了支线的s值,热力站总循环水量也相应地随之减少。根据近几年来的实际经验,在调节中我们预留5%-10%的流量变化量。调节好各支线的流量后,从各支线的始端依次向来端调节。由于始端用户实际流量一般都大于理想流量,且增大阻力系数后总流量也相应减少,所以在调节中,除了关小始端用户阀门以达到理想流量外,我们还按理想流量扣减5%~10%,支线中间用户理想流量扣减额视其楼栋大小、进户管网情况相应减少,至末端用户按理想流量调节。这样,可使在末端调节完后各用户实际流量基本符合理想流量要求,从而达到一次调节成功的目的。
  (2)在保证供热效果的同时,降低单位循环水量。通过几个采暖期的外网水力工况水平调节工作,我们发现很多热力站的单位循环水量都大大超过设计值,见表1。
  表1部分热力站的循环水量
  
  从表l可以看出,几个热力站的单位循环水量都超过设计值[2.2kg/(m2h)—kg/(m2h)]很多。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单位循环水量的增大,说明循环水泵选型不当、开机率过高、浪费严重。因此我们在部分热力站开展了,降低单位循环水量,减少电量消耗的调节工作。
  
  三、供热外网调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循环水泵选型不合理,单位循环水量过大
  在外网调节中发現,热力站的单位循环水量普遍都在3.0kg/(m2h)—5.0kg/(m2h),高的达到8.0kg/(m2h)以上,超过设计值很大,水泵的开机率也很高。其原因一是习惯采用大流量低温差运行方式;二是水泵的扬程选择过高,造成扬程富裕,而富裕的扬程又转变成了流量的增加,加之水泵进出口阀门全部开启,这样就极大地浪费了能源,同时又造成了设备的浪费、日常费用增加。这个问题应逐步加以解决。
  3.2 进户装置不全,阀门调节性差
  在外网调节中发现,外网进户装置中一般只有供回水压力、温度仪表,基本没有安装流量、热量计量仪表,阀门也大多是闸板阀、截止阀,开启不灵活,而且调节性能很差,所以在外网运行中大都是全部开启,造成了水力工况水平失调.形成了常年低温户。为了使外网运行正常.就必须在外同中安装调节阀、平衡阀。在外网调节中,我们对调节阀进行了流量调节性能测试,其流量调节指示数值误差均在1%左右,可以起到随时按量调节的作用。
  3.3 调节意识差,缺乏调节技术人才
  在外网调节中发现,大多数基层技术人员和工人不掌握外网调节的必要知识.外网在运行中基本上不调节,这也是供热外网水力工况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培养一批技术人员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以便真正地解决外网水力工况失调问题。
  另外,由于供热外网设计不合理,加之进户装置不全,大部分安装的都是闸板阀,不能随时调节,所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邻近热力站的用户室温过高,而距离越远的,其室温越低,末端用户室温往往达不到室温标准。对这个问题,过去直想用加大循环水量的办法解决,但结果都是事与愿违。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在外网水力工况调节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韦亚仙:城区供热外网设计[J]. 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11).
  【2】李德英:供热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徐伟,邹瑜:供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国内现行规范对桥梁设计提出的要求是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这些要求基本上包含了人们关心的所有重要问题,结构耐久性问题已经成为桥梁设计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因此,笔者针对我国桥梁设计中结构耐久性问题及其形成主要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桥梁设计;结构耐久性;措施  U442.5  前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各类大中型的公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冷却塔的供冷原理和系统形式,影响冷却塔供冷系统经济性以及冷却塔供冷系统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节能; 空调; 冷却塔供冷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cooling principle and system cooling tower form, which influences the cooling
摘要:课程改造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分析探索课程改造的方法、思路,探索高职院校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课程改造;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cours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s a
摘要: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普及,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做好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成了摆在建筑设计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浅析了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及隐患,重点分析了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 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our country, and how to make t
【摘要】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中,采取必要的节能措施,是降低建筑能耗、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迫切需要。本文介绍了暖通空调节能的重要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重点介绍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  【 abstract 】 in hvac system design, take necessary measures of energy saving is to reduce energy
摘要:建筑节能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节能,且由城市的综合环境气候条件总体布局; 建筑物的形体变化朝向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性能; 门窗质量等许多综合性因素构成。本文阐述了建筑节能的含义和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  关键词:建筑;节能;重要性;节能设计  Abstrac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is not only the bui
摘要:土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是衡量建筑质量的重要指标。作者结合当前我国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现状,探讨了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在查阅这一领城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土建工程的设计与建造应当采用新技术,有合理的技术规范与管理措施,要注重环境影响,开展安全检测等,希望对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提高改善有较好的指导。  关键词:土建工程结构;
摘要: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 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 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 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 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本文探讨了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绿色理念;建筑设计;原则;应用  Abstract: the so-called "green building" is a symb
摘要:深基坑支护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边缘性强的工程技术,该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运用已比较普遍,但如何科学的运用这些技术并结合当地的气象、水文及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制定出因地制宜、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设计及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质量,对于广大建筑、土木工程从业者来讲,仍然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本文从深基坑支护工程特点、周边环境踏勘、对当地的气象、水文及地质条件的了解、基坑设计、监测及信息化施工等重点
摘要:本文提出随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行,分析了工程量清单的优势,以及实施的主要程序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加强管理,使工程造价得到更好的控制。  关键词: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TU723.3  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实施招投标工作的主要程序  1 招标阶段   1.1 业主方拟建项目报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提出招标申请;发布招标公告:业主(或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