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雅典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714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苏格拉底之死,是有民主而呒法治造成的悲剧”,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且是一法治社会”。
  事实上,斯东本人也同样不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所致。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与他的母邦发生冲突,是因为苏氏主张精英政治而与当时的雅典民主政体发生了剧烈冲突。但这种冲突并不必然导致苏格拉底之死,因苏氏在法庭的申辩中本可轻易地援引雅典的言论自由并以其高超的修辞术为自己辩护,从而获得无罪释放。但他以当世最著名的论辩大师的身份进行申辩,其目的竟然是一心求死,这显然就不是“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的过错了!斯东以作为雅典的律师身份指出,苏氏乃全雅典最有智慧之人,此时非但不以清明的理智说服同胞,反而推波助澜,激化大众情绪,故意树敌于陪审团,致使雅典误入歧途判处了他的死刑。故而尼采说:“并非雅典人,而是苏格拉底自己给自己下毒的,他向雅典人强索毒鸠。”至于苏氏为何一心求死,则是一段学术史公案,值得另文深入探讨了。
其他文献
1945年12月30日,民进在上海中国科学社(今陕西南路235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2011年以前称“卢湾区图书馆”)宣告成立。为庆祝民进成立75周年,2020年12月30日,民进成立旧址纪念馆开馆仪式在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举行。笔者长期在上海市委统战部门工作,多年来不断搜集资料,并曾先后访问了中国科学社的老社员、上海市政府参事杨小佛先生(杨杏佛先生之子),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
期刊
2017年5月某日,收到寄自河南安阳的书信,来信者是与我素昧平生的张平治先生。他在信中告诉我,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研读我的诗歌,并正在构思撰写一本评论我的诗歌创作的书。张平治先生年逾八旬,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是一位著述丰富的文艺评论家。他随信寄来了他的很多著作,其中有几本谈美学的书,如《美学趣谈》《美学有什么用》《情诗与审美》等。他在信中告诉我,他曾为台湾诗人席慕蓉写过一本《
期刊
前段时间里读到一本有趣的书——《无聊的哲学》,作者是挪威哲学家拉斯·史文德森,这是我第一次读挪威哲学家的著作。书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状态——无聊。最近几年,我也时常被这种思想状态困扰着,私下里通过观察发现,有这种情绪的人还真不是少数,由此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探究兴趣,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有必要把无聊的话题深入梳理一下。  无聊,是一种很难定义的思想状态,在中国的语境里
期刊
如果说,1970年4月的第一颗卫星上天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起点的话,那么1984年4月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成功则是我国航天事业新的飞跃。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报道。  无需多言,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是航天事业的一件大事。对这样的大事进行报道,自然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对于人造卫星技术我是外行。所以,在1983年9月我随国防科工委组织的记者团到达西昌发射基地去采访。实际上,这是一次参观和学习,所得颇丰。  西昌地处成
期刊
2010年9月17日是敬爱的老师杨遵仪教授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杨老师享年101岁在地学界传为佳话。他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地层学家和地质教育家,长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可谓桃李满天下。    教学生动    我于1951年夏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杨遵仪教授是我们的老师,教授我们普通地质学,我是他在清华大学最后一批地质学子。普通地质学是为初学地质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普通地质学在国外称 P
期刊
梁治平先生《法治十年观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是一本考量和反思中国法治进程的书,书中所收录的随笔曾经零零星星读过,但是,汇集在一起,从整体上可以显现出十年来中国的法治进程与社会变迁。梁治平从底层视角审视法治建设提出:“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开始同法治有密切关联,中国的法治进程也因此而获得新的意义和持久的动力。”确实,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律诉求的增强,法治开始从政治动员成为一种民
期刊
上学期,我有幸参加了KaraAbramson讲授的美国民事诉讼法学课程,Kara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获法律博士学位(J.D.)。一学期下来,学术视野的开拓令人兴奋,而中间发生的几件小事更发人深省。  刚开学时,语言上的障碍加之文化背景的差异让我手忙脚乱:听清楚了授课内容没时间做笔记,记了笔记又跟不上Kara的讲述。于是,下课后,我去向Kara要上课的讲义,以保证上课时不致于因忙于记录而
期刊
那一年,我呆在布鲁塞尔,乘EUROSTAR到巴黎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正好有几天的假期,于是决定去看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巴黎。作为自助游的必要功课之一,出发前我照例收集相关介绍资料,把以往形成的对目的地的种种印象清晰化、完整化。在心里已然勾勒出了诸多的画面,到实地无非是验证,哪些和我的想象是一致的,哪些比我想得更美好一点,哪些需要我去宽容和理解。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随手翻阅林达的《带一本书到巴黎》,
期刊
上帝成为法官,这怎么可能?但是,在《圣经》中记载的“末日审判中”中,上帝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现实世界即将结束的日子里,上帝在“约沙河谷”,审判—切死人和活人,蒙救者升入天堂享永福,受罚者堕入地狱受永刑,魔鬼丢入“火湖”受永罚。上帝的审判是以基督教教义为依据,以信徒的精神和思想为审查的重点。可是精神和思想是在人体内部孕育着的,同时它又瞬息万变,上帝怎样裁判呢?  作为法官的上帝是会偏好大陆法系的庭审
期刊
梁治平等人写作的《我的大学》,写大学3的生活和学习,写怎样与学术有心或无心的接触,写怎样在学术上取得硕果累累,等等。阅读这些情真意切的回忆性文章,一方面,能使我们这一代人更清晰地体察上一代人求学和成长的艰难和坎坷,感受一位学者甚或“大师”级人物在思想和知识求索道路上的艰辛与快乐;另一方面,通过品味、反思甚或联想,可以思考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学习及其它可能思考也应当思考的问题。  记得刚刚接触法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