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m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原汁原味的民间乡土音乐。这种传统的民间音乐正在被人们所遗忘,甚至消失。所以“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是一件艰难并快乐着的事情,对开发地方课程,落实课标精神,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的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课堂;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海州五大宫调”作为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连云港市极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课程资源。[1]为了保护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连云港市教育局在全市二十余家中小学建立了“海州五大宫调传唱基地”。我校作为其中的一所,积极开展了“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活动。这一活动既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效落实,也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大力弘扬,必将使学生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一、找准着眼点——精心选
  “海州五大宫调”曲目众多,必须有针对性地筛选。怎么样选择适合孩子们演唱的曲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曲目是否方便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等方面着手,从亲近本土文化、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到认识家乡的音乐文化,再到学习“海州五大宫调”,层层深入。
  教师应选用曲调、旋律优美并且适合学生演唱的曲子教给学生。如:海州五大宫调中的一段小调《鲜花调》,由于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用的是同一个曲牌,所以学生感觉很熟悉,通过对比欣赏,学生就会知道:原来家喻户晓的民歌跟海州五大宫调还有这样的联系!不自觉中,也会受到感染。再如,在学唱游春调《古城海州传》时,歌词是这样写的:东门外边有座孔望山,孔子播文明,觀海有来由,孔望山上石刻多,摩崖记春秋。这段唱词简洁明了,都是我们身边所见到的景物,曲调委婉悠扬,极富有地方特色。老师带着学生游历海州的山山水水,感受歌词中涉及的家乡名胜,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朴素的民俗、传承优良的民风,真正包容乡土的优秀文化,使那种神奇美妙民俗音乐文化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间。巧妙抓住“海州五大宫调”长期传承的生长点,为“海州五大宫调”在学生中长久传唱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然,有的曲目虽然适合教学,但不代表可以直接“拿过来用”,需要教师进行艺术的处理,提炼具有教育价值的音乐元素,并加入一些学生喜欢的东西,让这种“本土音乐”戴个面具出场,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达到了传播传统音乐的效果。
  二、多听多模仿——开口唱
  问题1:用方言唱还是用普通话唱?
  推崇方言的一边认为:用家乡话来演唱会“原汁原味”一点,更能唱出海州五大宫调的地方特色。推崇普通话的一边认为:用方言演唱会加大海州五大宫调的演唱难度,不利于其推广,不如用大众都会的语言来演唱,既有创新的成分,又能吸引更多的不会海州话的人来演唱。两种观点各有其道理,不可绝对地否定一方而支持另一方。
  在实际教学中,哪一种更有实效呢?拿教唱《古城海州传》来说,在听了音乐数遍之后,我想直接让学生用方言跟着哼唱,但是学生惯性地用普通话唱了出来,因为在初学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注意的是乐曲的旋律,很难既注意旋律又注意吐字上的要求,等到基本上学会用普通话唱之后,我让他们对比一下用方言和用普通话演唱所带来的两种不同的效果,很多同学听完方言版本后就笑了(意料之中)。为什么笑,不外乎下列几种情况:A.有意思,很好玩;B.觉得“老土”了;C.家乡话也能唱歌了,很有趣;D.海州话也能唱歌吗?很好笑。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终归他们是笑着听完的。这时,我并没有提出强硬的要求,我只是说:你们不妨试着用家乡话唱唱,喜欢哪种用哪种。于是我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发音,比方说“有”“里”“半”“船”等等,让他们尽量往家乡话靠,开始很多同学不好意思开口唱,等到有几个同学已经能用家乡话越唱越起劲时,剩下的同学也坐不住了,开始往家乡话“撇”了,几个回合下来,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在用方言演唱,并且不由自主的都是面带微笑的。最后我提出:用普通话演唱一遍,再用方言演唱一遍……没等话音落,有的同学说了:就用海州话唱吧,用普通话唱反倒有点别扭了。我会心一笑,心想:你们的感受跟我是一样的。
  通过长时间的教学,我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尽可能地用方言演唱海州五大宫调。海州五大宫调独具魅力的美感是与海州方言紧密联系的。[2]实践证明,用方言演唱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但其中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盖过了难度。在好奇心与新鲜感的作用下,他们会越唱越起劲。何况现在的孩子平时生活中都很少讲家乡话了,如果学着用家乡话唱歌对于方言的推广与家乡自豪感的提高都是有好处的。假使外地人来唱海州五大宫调不具备用方言演唱的条件该怎么办?试想我们江苏人学唱安徽的黄梅戏,也算是外地人了,也不具备学习安庆话的语言环境,但是很少人会用普通话唱黄梅戏,总是要通过多听录音的方式,学着用安庆话来演唱,觉得那样才会更正宗些,才感觉是在“唱戏”。同样的道理,外地人学唱海州五大宫调,也可以通过“多听多模仿”的方法来学习用海州方言演唱,可能会不太到位,但那点“韵味”是普通话所代替不了的。
  问题2:音乐老师并不是专业的海州五大宫调演员,怎么教唱?
  有的音乐老师会犯难:不是专业演员,该怎么教呢?其实不然。就拿国粹京剧来说,据我所知,京剧在以前是很普及的,如在清王朝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都很流行,很多人都是张口就来,难道他们都是音乐老师教出来的吗?都是照着谱子学出来的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听得多,自然会唱。那时候条件有限,没有现在的这些先进音响设备,最多是听现场演唱的机会比现在多一些,到后来,就是跟着收音机学一学,跟着大家一起唱唱什么的,久而久之,也照样出现很多唱得“有模有样”的票友。   所以,“多听多模仿”应该是开口唱海州五大宫调非常有效的方法。
  记得在我教学生演唱《天台有路》的唱段时,也有点头疼,首先是自己唱得不是很好,而且歌曲很多“过门”的地方都不是钢琴所能表现的。换句话说,根本不能像教一般的歌曲那样展开教学。索性我就让学生多听,碰到难唱的地方,像一些字的长音、前后速度变化等略加提醒一下,以听为主,在多次的模仿跟唱中,学生会唱了,而且唱得津津有味。
  我想:“开口唱”的意义远比“唱得怎么样”要重要得多吧!有了这样的一个开头,在此基础上慢慢提高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孩子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引导。“万事开头难”,能“开口唱”已经很不简单了,用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的话说:别太难为孩子,别太难为老师了,有了兴趣是最重要的。
  三、敲出新感觉——“琴”来伴
  这里的“琴”可不是钢琴,而是作为海州五大宫调特有的伴奏乐器——“杯琴”和“碟琴”。“杯琴”和“碟琴”表面上看跟我们在酒桌上看到的小酒杯和小碟子是没什么两样的。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发现普通的生活器皿在台上能有那么丰富的表现力,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听、看,并且极力想尝试着敲一敲,看看自己是否也可以像老艺人那样,发出悦耳的声音……
  在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参与“杯琴”和“碟琴”演奏的方式,讓他们切身感受“海州五大宫调”悠久的历史底蕴。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参与,学生也许记忆终身,在他们的脑海中永久留下鲜活的印象,知道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酒杯和碟子还可以作为“海州五大宫调”的伴奏乐器,散发出神奇的魅力。在学生积极参与之后,我顺势而上,讲了“海州五大宫调”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学生听得也是津津有味的。通过熟悉的身边事物拉近与“海州五大宫调”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从而靠近她,进而慢慢地“爱上她”。
  四、多看多体验——上台演
  学生不单需要欣赏别人的表演,自己亲自“登台演”也是很好的尝试。在平常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就会经常让孩子通过表现与表演的方式,来增强其自信心、锻炼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共同享受音乐。对于海州五大宫调教学,就更适合不过了。例如,在我教学《草虫》选段时,就让学生合作表演,来一出简单的小戏演出。虽然孩子们唱的不是很“字正腔圆”,动作也不是很到位,但是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对海州五大宫调的认同感更强了,和海州五大宫调的距离更近了。随着此曲教学的推进,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表演,即通过角色的体验和把握、人物性格的认识和熟悉以及舞台演出的配合和发挥等,会让孩子们把儿童时“玩家家”那种朦胧的、原始的、非理性的体验上升为比较清晰的、高级的、理性的领悟。当然在“演”的过程中,绝对是少不了老师的肯定与伙伴的掌声的,演出之后的成就感会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会让他们爱上“海州五大宫调”。
  在学生能够学唱“海州五大宫调”部分曲目如【鹂调·六合】《草虫》、【鲜花调】、【凤阳歌】等之后,通过班会、校园艺术节等平台,引导学生通过“班级音乐会”等演出形式“体验成果”;利用校内广播站,播放本校学生的演唱录音;利用学校网站,及时上传相关视频。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实现“校内传播”。再者,与校外“海州五大宫调”非遗传承人、民间歌唱家联动,送戏下乡,送戏下社区,与“大师”同台表演,实现“校外传播”。学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也为学生融入社会打开了一扇门。多渠道、多途径地“传播”,便会在孩子们心田播下种子:“海州五大宫调”要传唱!
  结 语
  “海州五大宫调”是一枝别具韵味的艺术之花,更像是一块温润的宝玉,无须雕琢,便自然散发出深沉而柔美的光泽,值得品味和珍惜,更值得留住。让我们以“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为契机,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民族音乐的大门!让传统音乐代代传唱!
  注释:
  [1]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2]孙非寒.谈海州五大宫调保护[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5):57—59.
  [收稿日期]2019-10-23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项目(XHYBLX2019066)。
  [作者简介]蒋亚娟(1978— ),女,连云港海州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连云港 222000)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跨文化的音乐创作趋势下,旅美作曲家梁雷通过哲学的、 “文学观念”式的,以及美学的方法,将文人传统在音乐中呈现出来。他在创作中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抽象元素,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哲学、古琴艺术植入到音乐中。这些元素经过西方现代作曲方法的过滤,他在现代的语境下尝试重新组合和定义中国的音乐遗产,并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置入音乐,成功地完成了对传统的当代转化。  [关键词]梁雷;跨文化
期刊
[摘 要]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校园音乐剧源于音乐剧,虽然还处于发展伊始阶段,但它已经得到了中小学生们的普遍喜爱。本文结合校园音乐剧实践,从音乐剧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策略等方面,对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校园音乐剧;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校园音乐剧源于音乐剧,主要指学生以歌、舞、演等综合形式去表现的音乐小品。虽然还处于发展伊始阶段,但它已经得到了中小学生们的
期刊
[摘 要]线性化和声具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高度半音化的声部进行是线性化和声具象化的表现。西方音乐理论中对半音化声部连接的理论研究已呈现出系统的理论成果,但目前国内尚无系统的理论体系,亦无译著。本文基于《Harmony & Voice Leading(第四版)》中Part VI.Dissonance and chromaticism II,对半音化声部连接技术理论中的平行、反行模式进行初步的阐述与诠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初期,我国一代代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优秀钢琴作品,为中国钢琴民族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谭盾创作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尤为突出,这是一部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作品,乐曲由八个故事组成,本文着重对一、二、七、八首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综述;第二,作品分析及演奏体会;第三,结语。通过本文写作思考,使我对作品有了新的认识,便于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谭盾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问题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除此之外,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越发重视孩子的精神追求和气质塑造,因此高等师范培养出来的舞蹈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样的一个社会形势导致了人们对于高师舞蹈专业的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不再是过去的仅仅要求学生会跳舞就行,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舞蹈
期刊
[摘 要]音乐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之一。中国特色音乐审美价值丰富,情感体验真实,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主题音乐却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仙剑》系列无论是影视还是游戏,都是在国内掀起热潮的顶级IP。“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無数玩家和观众都陶醉在那优美而典雅的主题乐曲中,回味无穷。真正的好音乐是有画面感、有共鸣的。《仙剑》中的音乐大量运用中国古典乐器演奏,仿佛在用这些乐器描绘一幅唯美的
期刊
[摘 要]双钢琴演奏是一种独特的钢琴演奏方式,常见于二次创作的作品或是组曲的演奏之中。它虽不同于简单独奏与简单合奏,但它的技巧来源,也与这些钢琴演奏方式相联系。演奏者以突出音乐作品的意境美,表达作品深意为主线,利用高超的优化合作技术对作品进行演奏,将作品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将就双钢琴演奏方式的演奏原理以及双钢琴演奏方式在不同作品中的技术运用进行分析,着重阐述双钢琴演奏的技术性。  [关键词]双
期刊
[摘 要]结合实践经验,对管乐演奏中出现的过度紧张现象进行适当分析,阐述管乐演奏“放松”与“紧张”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管乐演奏过分紧张的主要生理表现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克服方法。此外,从心理层面入手,对管乐演奏者过度紧张的克服方法加以探讨,目的在于最大限度避免演奏者出现过分紧张现象,提高演奏水平。  [关键词]管乐器;管乐演奏;过度紧张;过度放松  管乐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
期刊
听着舞台上的歌声,一个早在流行的歌舞曲中熟悉了的词儿挥之不去地始终在脑际盘旋:  康巴汉子!  听了他的震魂摄魄、大气磅礴的交响曲《生命》,读了他的部分作品的曲谱,再听他的这场“声乐作品音乐会”—— 无论是歌曲的旋律,还是和声与伴奏织体,都那么自然、流畅、亲切,丝毫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它又使我想起了一位老朋友——怪才赵晓生的一篇文章的惊人骇俗的标题——“莫扎特不会作曲” !如今,这个词儿又不由得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原始音乐素材的选择、改编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改编作品难度的把握三个方面,对多声部视唱作品的改编进行论述。并以《尼尔:机械纪元(NieR:Automata)遊園施設》多声部改编作品为例,举实例进行多声部视唱作品改编探究。在选择素材方面主要选择不同音乐体裁的多声部或和声丰富的单声部作品。改编作品的整体效果方面倾向于音乐风格、和声与原作品保持统一。改编作品难度的把握方面,既要保证难度适宜,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