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弱者的故事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媒介文本边际的模糊化,以及受评论员记者化趋势的影响,普利策新闻评论文本表现出重视消息来源的趋势。笔者从2019年《圣路易斯邮报》的获奖文本中,共收集到63个消息来源数据,且消息来源的类型、具名性、层级性、对立性、故事建构性、话语表达性、被处置方式都表现出丰富的文本意义。本研究一是可以拓宽对新闻评论生产的认知;二是可以对媒介新闻评论机制的变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消息来源;普利策;新闻评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051-04
  《亚特兰大日报》社论撰稿人苏珊谈到:“最好的社论撰稿人是那些记者。不是前任记者,而是现任记者。撰写社论,撰写优秀社论,需要细致的调查和挖掘,以确保你获得一个观点”[1]。康拉德则指出,“渊博而权威的消息来源是专栏作家工具箱里的宝贝”[1]。2019年的普利策新闻评论奖颁给了《圣路易斯邮报》的托尼·曼森哲,托尼的作品表现出对消息来源的重视,这符合美国新闻评论依赖于采访调查来进行写作的传统。本文将以托尼·曼森哲的10篇获奖文本为样本[2],对其进行以消息来源为中心的话语分析。
  一、获奖文本消息来源的总体性描述
  笔者选取的10篇获奖文本共产生了63个消息来源数据,其中消息来源最多的是10号文本,为11个,而4号文本最少,为3个,平均每篇文本有6.3个消息来源。这63个消息来源可以分为人物、机构和证明材料三大类,其中人物消息来源为54个、机构为1个、证明材料为8个。由于本文主要探讨人物消息来源的运用问题,所以去除机构和证明材料类消息来源,并且不计算文本内部重复出现的消息来源,还剩下24个有效消息来源数据。这24个消息来源的具名程度非常高,只有2个为匿名处理。剩下的22个消息来源,对姓名、身份、私人性背景均呈现的消息来源有8个,可以知道姓名和身份的有14个。例如,维多利亚·布兰森这个消息来源,既有姓名,也告知她是一个48岁的单亲母亲,还告知她的家庭情况、生命经历以及现实困境。而马修·穆勒这个消息来源,告知了姓名和身份,他是密苏里州公共辩护办公室的高级诉讼律师,主要工作是代表因贫困入狱的穷人提起诉讼,但是文本中并没有呈现马修·穆勒的私人性背景。
  消息来源的层级性,体现了消息来源在文本中被赋予的话语表达权是有差别的。处于高级别层次的消息来源通过故事化叙述、话语、细节被呈现,处于低级别层次的消息来源,在信息量上相对较少,在呈现方式上比较公式化,缺乏私人故事中的建构。高低层次之间是中级别层次的消息来源,它虽然也没有在故事中呈现,但是话语呈现的数量更多,层次更加丰富。在22个具名清晰的人物消息来源中,高、中、低的个数分别为:8、11、3。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弱势人物消息来源都为高阶呈现。
  消息来源的对立性,是指消息来源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如果消息来源与作者观点一致,被称为正向消息来源,不一致则被称为负向消息来源。本文选取的24个人物消息来源文本中,有22个具名清晰的人物消息来源都属于正向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的被处理程度,是指消息来源在文本中的角色设定,分为受害者、辩护者和加害者。在本文选取的24个人物消息来源文本中,受害者有7个、辩护者和守护者有16个、对立者有1个。
  二、 偏向研究和弱势消息来源的高阶呈现
  偏向问题是消息来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王芳在《当前我国大众化报纸消息来源偏向研究》中梳理了这一研究的国外学术脉络。从学者Gans对电视新闻和杂志消息来源的研究,到学者Sigal对《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头版新闻消息来源的研究;从Kim对5个国家报道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消息来源研究,到Grabe等人对报纸消息来源性别分布的研究,这些研究分别证明了媒介在新闻生产中偏向于使用知名人士、官方人士、专业人士、男性等强势消息来源。王芳针对我国大众化报纸的研究,也得出以下结论:“新闻报道中更常出现的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经济精英等强势者,而普通民众作为无权力、无权威的消息来源,发言机会很少,且常在被动、单一的情境中说话。强势消息来源是议程设置的主要定义者,而弱势消息来源则无力影响议程,即使成为消息来源,也会沦为被他者言说的境地”[3]。
  偏向问题其实质是强势消息来源在文本中被高阶呈现。第一,表现在数量上。王芳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官方阶层占比为2%左右,但是在采集的977篇新闻报道中,官方消息来源占到消息来源总数的42.3%。可以明显看到,官方消息来源在新闻报道中被放大了[3];第二,表现在强势消息来源被呈现的方式上。强势消息来源发出者不仅在各类新闻、不同主题新闻、硬新闻中成为“首要定义者”,并且扮演着评论者、阐释者的角色,甚至成为一言堂和“金子塔尖”式的消息来源。
  托尼·曼森哲的新闻评论则彻底扭转了消息来源的偏向问题,弱势消息来源反而被高阶呈现,强势消息来源则成为弱势消息来源的辩护方。这同样表现在数量和呈现方式两个方面。
  在数量上,本文选取的10篇文本的弱势消息来源共有7个,这些弱势消息来源的主角总的特点是贫穷,穷到偷了一根价值8美元的睫毛膏。这种贫穷的命运仿佛是一个诅咒,他们有人从未见过父亲又早早染上毒瘾,有人被诬告惹上官司,有人身体残疾,有人陷入家庭暴力。当他们因小偷小摸和其它一些轻罪被逮捕后,就会产生监狱食宿费,这笔费用又会加剧他们的贫困,也会让他们陷入司法审查中。这些弱势消息来源在任何一种社会情境中,都是美国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在呈现方式上,弱势消息来源被懸宕的开头引入文本,托尼·曼森哲采用一种完整性的叙述视角展现了消息来源的生命故事,也在细节、话语、互动中勾勒出鲜活的生命状态。这完全打破了偏向传统中弱势者那种僵化、刻板性的呈现。
  对罗布·霍普的呈现方式,他出现在3号文本《随着选举的临近,圣弗朗索瓦县检察官再次推迟了司法审判》中。托尼·曼森哲首先用故事化方式呈现了他被人诬告陷入牢狱之灾的故事,又通过他的伴侣布朗的话语,表达了霍普的态度:“他不会为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辩护”。当霍普脱去囚衣,换上自己的衣服,拥抱布朗时,这些细节呈现了霍普生活的另一个层面。作者对霍普的高阶呈现,还加入了判断,如“罗布·霍普是一个自由的人”。让读者感受到托尼·曼森哲对霍普性格的尊重。在3号文本的结尾,托尼·曼森哲又用一种散文诗般的方式赋予了霍普一种人格上的美好:“在这个清爽的秋日,霍普正忙着享受一切,那洒在他脸上的阳光,也洒在起伏的山丘和落叶上。陪伴他的还有一个始终为他的自由而奋斗的爱人”。   对弱势消息来源的高阶呈现,本质上是托尼·曼森哲新闻观念的彻底胜利,战胜了消息来源偏向问题。被低估、被忽视的美国社会的底层人物在新闻评论文本上被重估、被重视,他们不再刻板僵硬,不再无足轻重,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悲惨命运中的传奇,展示了“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三、弱势消息来源的建构方式
  (一)弱势消息来源在“故事”中被建构
  托尼·曼森哲用“故事化”的方式建构弱势消息来源,而对强势消息来源则只保留姓名、职务和话语。正是在这一点上,弱势消息来源显示出了高阶性。
  托尼·曼森哲喜欢在评论中为弱势群体搭建一个故事框架,这个故事框架犹如一个保护伞,在温暖的叙述和用心的细节中娓娓道来弱势者的辛酸和坚持。传统的新闻评论倡导一种理性的论证框架,叙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在托尼·曼森哲的文章中,叙述是为了讲好一个边缘人物的故事,让弱势者重新站到社会关注的焦点上。故事重复着一个主题——这个社会瞧不起穷人,却通过在穷人身上榨取钱财维持着自己的体面。一个是故事框架、一个是说理空间、一个是私人性的故事、一个是公共性的议题,这种叠拼式架构,为文本增添了独特的气质。人类对故事的接纳程度好过说理,故事能够唤起人类的情感共鸣。有趣的是,托尼·曼森哲完全放弃了给任何一个强势消息来源搭建故事框架的机会,强势消息来源被处置的精确和程式化,而弱势消息来源则被处置的浪漫、温情、饱满,尽管他们的生活不如意,可是不如意的生活也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托尼·曼森哲的思路,他用故事化打通了人们通往坚硬公共议题的路径,借着故事和人物,人们开始关注远离日常生活的悲惨世界。
  反复被托举的弱者故事,情节虽然悲惨,但人性却并不压抑。读者阅读故事,也缓慢走向了公共议题。一位年近半百的祖母,纠缠在破碎婚姻导致的抚养费诉讼中;一位家世凄惨因穷致偷的女孩;一位因脑损伤忘记支付车费的残疾人;一位少年时偷了割草机的中年父亲;一位热爱自由却被诬告陷入困境的男子;一位遭遇家暴和背叛的女人。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故事情节,故事的内核相似,人物却具有独特的个性。故事拉近了读者和弱者的距离,提升了读者的同理心与共情力,读者开始思考公共议题与他人和自己的连接点。为了促成这种连接,托尼甚至献出了自己的故事。
  托尼作为《圣路易邮报》的记者,属于有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力的强势消息来源,但是托尼甘当管道,实现了强势消息来源与弱势消息来源的深入沟通。6号文本《是时候彻底关闭债务人监狱了》,托尼遭遇了采访对象艾米·穆尔的质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为什么要写穷人、瘾君子和重罪犯?你为什么要讲述全州乡村居民的公民权利遭到当地治安官、检察官和法官的践踏这样的故事?”穆尔的发问激发了托尼的耻辱感,因为穆尔质疑了他的动机。这些质疑代表了穆尔作为弱势消息来源个体的不安全感,也可以看作是整个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怀疑。托尼谦卑自己,敞开了自己的经历。
  很多年前,托尼被警察拦下,铐上手铐,起因是他忘记了一张超速罚单,于是警察开了逮捕令,幸好托尼身上有现金可以交保释金。这次经历促使托尼思考:如果他是穷人,而且是黑人,居住在圣路易斯县北部,再如果,他是一个贫穷的白人,住在登特县的乡下,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如果他在监狱里度过周末,社会服务机构就会带走他的孩子。所以当他听到穆尔的故事,听到贝尔根、班德曼、布斯、艾佛茨的故事,听到人们因轻罪而被监禁,因监禁而无法从债务中脱身,从而毁了生活,这些故事让他了解到其实穷人和他自己犯的错误是一样的性质,可是结局却如此不同,他被社会的不公平和司法的腐败震撼了,决心写评论揭发这些黑暗面,保护弱势者。
  托尼的反思精神和同理心让他的作品获得了悲天悯人的气质,也促进了强势消息来源和弱势消息来源的沟通。托尼无非要表达的是,我作为评论员,是一个管道,也是一个可以体悟到穷人伤痛的媒介。托尼敞开自己试验性的写作技法,使得评论员记者化这条路走得更远了,也为中国新闻评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二)弱势消息来源在“话语”中被建构
  “那是我一生中去过的最可怕的地方。”托尼借着布兰森的话语说出了弱势消息来源心中对监狱最深的恐惧。与强势消息来源相比,弱势消息来源的话语结构简单,较为直白、感性,这与强势消息来源的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文本话语中,弱势消息来源的恐惧、纠结、害怕和困惑情绪都被传递出来。弱势消息来源不再是被强势消息来源叙述的角色,他们有了自己的话语形象。
  整个9号文本《卡姆登县让一名在2008年就认罪的女士仍感到难以释然》,都在讲述拉普的故事。拉普的表达能力很强,当她被警察丢在一个陌生地方时,她说:“我没有钱,没有车,也没有电话”,“我没有办法回到圣路易斯的家,我陷入了困境”。她对监狱账单的荒谬性评价道:“这是一个传奇”,“不进监狱,给了缓刑,但又撤销了”。拉普还会给卡姆登县巡回法院写信:“请求提供服务时间,以代替罚款或者坐牢,以便与我目前的判决同时进行”。她告诉托尼:“正在努力改变我的生活,我希望一切像白板一样从头开始”。她也向托尼表達了她近乎崩溃的心态:“看在上帝的份上,已经12年了”,“我失去了工作、房子、汽车和孩子。我已经坐够了牢,我已经给他们足够的钱了。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我永远不可能有一个利落的开始。它什么时候才会停止?”
  四、强势消息来源为弱势者辩护
  强势消息来源是社会生活中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人和机构,他们的权威性、可信性和表达性都具有优势,往往受到新闻媒体的青睐,在新闻文本的建构中被赋予更高的话语表达权。
  托尼的文章却颠覆了强势消息来源总是处于主要地位的处置方式,在本文选取的10篇文本中,强势消息来源成为弱势消息来源的辩护方,并且强势消息来源建构了一个为弱势群体辩护的证据链。这个证据链包括了律师、司法官员、众议院、大法官、批评家的话语,分别从法律、政治、舆论方面实现了对弱势者的辩护。   托尼首先赋予了这个证据链的可信性。这些强势消息来源的具名程度很高,如前法官兼司法部官员、罚款和收费司法中心联合主任丽莎·福斯特这一强势消息来源,这个消息来源不仅包含名和姓,也包括了现任和前任职务,再如圣查尔斯县检察官、共和党人蒂姆·洛马尔,有名有姓、有党派和职务。精准的具名,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这个证据链是有层级性的。密苏里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丽·罗素是最高级别的强势消息来源,处于证据链的高阶地位。玛丽大法官的话语被引用的最完整,提供了从宏观视野看待公共问题的角度。
  玛丽·罗素这个消息来源以下,证据链继续延伸,在文本10《打破监狱账单和监禁穷人的循环》中,对证据链完整性和相关性的体现最为充分。第一,是前两个消息来源,它们分别是布恩县巡回法院法官奥克森汉德勒,检察官、共和党人蒂姆·洛马尔,这两个消息来源提供了重要事实:布恩县、圣查尔斯县没有收取监狱账单。既然这些地方可以做到不向穷人收取费用,那么其它县的做法就缺少了逃避的借口;第二,是众议员德格鲁特、彻斯特菲尔德、艾尔布兰特、李波特提出并发起第192号法案,旨在制止无力支付费用的被告月复一月地出现在法庭上,以往在某些案件中如果这些被告错过听证会,将面临藐视法庭的指控和更长的监禁时间。最外围的消息来源就是智囊人员,如布伦南司法中心的律师和研究员劳伦·布鲁克·艾森,他通过撰写大量各县收取监禁费过程的文章来揭露问题,以此保护穷人。
  律师作为强势消息来源层级谱系中一个较为下级的存在,它与弱势消息来源的关系最近。所以,这个层级更多地表达了其对弱势消息來源的理解和同情。如吉姆·鲁斯特律师代理了麦克纳布的案子,所以他就这样评价:“这孩子不是罪犯”,“他是一个试图摆脱困境的小镇子上的人”。法明顿律师沃恩·卡拉克则倾听人们抱怨马胡林和马丁内斯。她提出阳光法案,寻求预算,出席圣弗朗索瓦郡委员会会议,提出质疑。她和许多同她交谈过的人在Face book上发表了批评意见。
  托尼也借着强势消息来源来表达他的观点。马修·穆勒,是一个中级消息来源,在2号文本中展示了他很多话语。第一,描述了公共议题的普遍性:“这种事情正在全州范围内发生”。第二,分析了公共议题的起因:“实际情况是,人们是因贫困而被捕”,“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只能蹲在监狱里,看着账单越堆越高”。第三,揭示了公共议题的本质:问题不仅在于农村各县因穷人入狱而向他们收费,而是他们会将监狱债务视为“罚款”,在人们无力支付罚款时使用郡政府的逮捕权。第四,表达对公共议题的态度:“这种做法是非法的,必须停止”,“这些都不符合宪法”,“发生的事情真的很可怕”,“这是无限期的承诺。这些人完全无助,这必须停止”。
  参考文献:
  [1](美)康拉德·芬克著.柳珊,顾振凯,郝瑞译.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4+134.
  [2]托尼[EB/OL].https://www.pulitzer.org/winners/tony-messenger-st-louis-post-dispatch.
  [3]王芳.当前我国大众化报纸消息来源偏向研究[D].武汉大学,2007.
  [责任编辑:杨楚珺]
其他文献
摘要:“饭圈入侵”是一种新起的文化现象,指“饭圈文化”对其它亚文化圈子的冲击造成的反响与矛盾冲突。本文以《JOJO的奇妙冒险》这一大众化程度较高的热门动漫为例,从界定粉丝文化内部的边界划分开始,研究粉丝文化内部的冲突在ACG亚文化场域中的表现。弹幕空间作为新型附属媒介带出了新的公共空间形式,这种不上锁的房间使粉丝群体间的差异鲜明起来,而抹掉了时间限制弹幕所形成的空间,又成为展示“饭圈入侵”的虚拟景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加快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面对媒介资源泛社会化、传播网状化的特征,传统媒体的分发渠道优势正在被进一步瓦解。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如何占领分发渠道,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引导舆论,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需要思考的。从2019年的《主播说联播》《康辉的Vlog》到“慢直播”以及“小朱配琦”的公益“带货”直播活动,央视新闻多次凭借新潮的新闻形式以
期刊
摘要:电视剧《想见你》自开播以来便引发热烈讨论,剧中插曲《Last Dance》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获评论量超15万条,主题曲《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评论量超20万条,电视剧《想见你》的音乐广受观众喜爱。音乐不仅有其自身的价值,当音乐与电视剧的内容情节及故事氛围相融合,会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视听感受。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想见你》音乐的选取与创作、音乐在电视剧中的作用以及音乐的综合传播效果,总结《想见你》音乐
期刊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但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尚不能满足助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脱贫的社会期待,因此应加强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本土特色资源,大力培养信息化农民,开展新媒体致富主题培训,同时,激发村民对新媒体的自主学习,促使其主动探索新媒体致富道路、积极参与相关培训,以“先富”带“后富”,树立品牌效应。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新媒体
期刊
摘要:“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申报》
期刊
摘要:对于新闻而言,衡量一篇文章好坏是有其质量标准的,一篇好新闻一定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新闻。而对于专业性极强的财经深度报道新闻却不同于其它新闻门类,其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新闻学属性,又具备经济学属性。相应的,其质量标准也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新闻学质量标准与经济学质量标准。作为财经新闻一个子门类的基金深度报道也是如此,只不过其双重标准较财经深度报道而言更加具体和细化。  关键词:基金;深度报道;质量
期刊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电影《别告诉她》就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成为观众展现了这一点。本文就“临终告知权”这一问题作为探讨的核心,从思维异向性、观念异向性两方面说明东西方关于公域与私域的文化碰撞;又从交流性认同、共生性行为两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在了解与共鸣中达成交融,以不同角度解读影片中无所不在的文化命题。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文化交融;《
期刊
摘要:为了整顿电视剧行业,维持电视剧种类的多样性,保证优质古装剧剧目的输出,我国实施了“限古令”。本文以“限古令”政策下,2020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9中国电视剧选集中唯一的一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文简称《知否》)为例,应用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政策与市场角度分析《知否》中的传统文化呈现、《知否》获得年度高收视率的原因和《知否》的受众心理分析几个方面来研究此剧集能在
期刊
摘要:主流媒体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宣传作用,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相关的纪录片在传递“一带一路”文化价值理念、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诠释和塑造中国形象、发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本文以央视丝绸之路纪录片为例,分析了主流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题选择、内容设置、叙事表达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提
期刊
摘要: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人与军队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军人的媒介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1]。本文以《人民日报》2009~2018年有关“中国军人”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人民日报》如何建构“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以及建构了怎样的媒介形象,并针对“中国军人”媒介形
期刊